“新生万物”: 展现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的韧性与力量
尚文意象——兰亭序(陶艺) 何芹
在法国巴黎奥运会举办前夕,一场聚焦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的高规格大展“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近日在位于卢浮宫西翼的法国装饰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展览集结了40位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及20余个参展品牌和机构的100多件展品,如此规模的中国非遗和当代设计作品集体出海亮相十分难得,不仅展现了中国当代设计师和品牌的崛起,而且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感受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韧性与力量。
入选“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的作品出自服装、木作、陶瓷、制茶、精工等领域的非遗传承人和中国当代设计师之手,其中不乏白明、曹雨西、甘而可、韩昶、王晓昕、何燕儿、刘江、姚建萍、徐结根、张永忠等多位中国最优秀的设计师、非遗传承人。
“整个展览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个分区,展现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在变化中不断融合、焕新的哲学理念,在人工智能时代重新发现手作的智慧。”联合策展人、中国工艺美术馆副馆长苏丹介绍,本次展览有三个“创新”:第一,在展陈方式上,大量采用视频、多媒体、全息舱、人工智能等形式,打破过去非遗和设计展以静态产品为主的展陈模式,呈现沉浸式、互动式的活态展览;第二,在展出作品方面,不仅仅是古老的非遗技艺或仿古作品,还有大量体现当代各个领域中国设计师最新、最前卫以及最国际化的设计理念和作品;第三,在展览同期还将有包括论坛、发布会、酒会等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的展览定位已然超出了传统展会的定义,是一个立体化的文化传播项目。
作为五行中的中心元素,土象征着平衡与稳定,而展区内的织绣艺术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完美诠释。步入“土”展区,由时装设计师郭培、独立设计师何燕儿、时尚艺术家黄薇、中国国家级云锦工艺美术大师金文等艺术家带来织绣作品,或璀璨华丽,或清雅灵动,每一幅都仿佛承载着一段历史和文化的故事。
蒙娜丽莎(苏绣) 姚建萍
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创作的苏绣版《蒙娜丽莎》尤为引人注目。该作品以其细腻的针线和丰富的色彩转换,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油画赋予了梦幻而神秘的东方气质,不仅展现了苏绣的精湛技艺,更体现了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火,作为热烈与激情的象征,在陶瓷艺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火”展区,观众可以欣赏到白明、李见深、吴昊宇、徐结根、朱乐耕等中国当代陶艺家带来的作品。
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何芹以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为灵感创作的陶瓷作品,巧妙地将宣纸与泥浆、釉色融为一体,通过精湛的转印技法,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了众多观众。该作品集塑、刻、雕、绘于一体,经典与创新融合,极简与繁复相彰,朴拙与技巧互现,充分展现了陶瓷艺术的丰富性和可能性。在“火”展区,观众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体验装置,在虚拟空间中感受到陶瓷的材质与成型过程,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到陶瓷艺术的创作过程中。
步入“木”展区,观众置身于漆器艺术家甘而可、木雕艺术大师吴腾飞、青年雕塑家陈文才、晚峰榫卯创始人刘文辉等艺术家带来的一个充满生命力和艺术气息的世界。从精致的榫卯结构到细腻的雕刻工艺,再到竹编工艺及髹漆工艺展示,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中国大小木作、漆器、竹编等技艺的精湛与魅力。
来自艺术家邵帆的“明式睫毛”作品,以一根睫毛为载体,巧妙地将明式审美与自然事物相结合,充分展现了明式古典简约风格和榫卯元素的现代演绎。该展区设置了数字演示区和互动展示区,观众可以通过数字演示了解木作的历史、工艺和制作过程,还可以在互动展示区亲手体验榫卯拼接的乐趣,感受传统木作的魅力。
在“金”展区的一众展品中,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金翼善冠现代复制件颇为吸睛,作品通体使用极细的金丝,通过掐丝、累丝等多种传统手工艺制作而成。这件作品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程淑美按照文物一比一复刻而成,作为北京市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其将花丝镶嵌与玉雕等多种工艺和材料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程氏花丝”风格。“金”展区着重呈现金属工艺的精湛技艺,以及当代艺术家、设计师利用新加工方法打造的创新作品。同时,借助AI技术,观众可使用手势控制,在虚拟空间中试戴各种珠宝,定制属于自己的款式。
“水”展区展示了中国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制作酿造工艺和人情感情绪的表达。其中,清代画家樊沂《兰亭修禊图》得以用动态视频方式呈现,展示了文人雅集、曲水流觞的场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唐人宫乐图》,以动画方式生动地描绘了唐代宫廷女性宴乐的场景,特别是在画作的右侧,一位仕女正使用长柄茶杓从茶釜中舀出茶汤,倒入精致的茶盏中,以供众人享用,“煎茶法”这一细节生动展现了唐代盛行的饮茶风尚。
展览现场,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于一体的奇幻世界。新生万物,可以说,此次展览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非遗在世界范围内焕发勃勃生机的一个生动缩影,在为观众呈现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中外文明相互交流、和谐共生的文化图景也正徐徐展开。
作者:李亦奕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