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丨如果钻石不是必需,用什么来表达爱?
今年“520”依旧有很多新人扎堆领证结婚,不少地方还掀起了浪漫经济的小高潮。然而与钻石相关的“520”新闻,不是哪个轰动的求婚现场,而是各大钻石品牌销量大量下滑、大量关店的消息,社交网络上很多年轻人吐槽:几年前十几万买的钻戒,如今只能卖一万多块,后悔不迭。有央媒刊文专门讨论:“钻石恒久远?这一定情信物为何卖不动了?”
西方语言中的“钻石”一词,源自希腊语“adamas”,意为不可战胜,代表任何坚硬无比的矿物或材料。目前人类开掘的钻石大多形成于十几亿年之前,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坚硬的物质。但是钻石本身的稀缺性并不十分典型,一方面开采技术在发展,另一方面全世界不断有新的钻石矿被发现。真正让钻石稀有的,应该说是垄断商对供应链的把控。加上东方传统文化其实对翡翠、黄金之类更为中意,钻石在中国的流行一直要到很晚近的上世纪九十年代。
钻石是怎么走入平凡人生活,成为爱情象征的?是玛丽莲梦露在电影《绅士爱美人》唱的“钻石是女孩最好的朋友”,是世界钻石业巨头德比尔斯的经典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还是中国本土的品牌营造的“男士一生仅能定制一枚”等概念?这些恐怕兼而有之,供应商、品牌商、广告商通力合作,接力将钻石的爱情属性植入爱人情侣脑海中。而这一营销之所以能起作用的根本原因,男男女女对爱情唯一性的向往——如果一定要找一个信物要代表爱情,为什么不能是古老、坚硬、璀璨,同时任何商场最显眼的柜台都在隆重陈列宣传的钻石呢?
有人把钻石的成功称为“20世纪最成功的营销骗局”,这话可能有过激之处,但是显然直到最近几年,才有年轻人将这句话听进去。一方面,钻石营销由盛转衰恰好与经济周期的涨落同频。而人工钻石的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推波助澜,大大削弱天然钻石的“人造光环”。步入婚姻的夫妻们到“手头紧”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当初咬咬牙花上几个月工资、大半年存款买的钻石,只有很低的二手流通价值。既然一样是“把地球的历史戴在无名指上”,那何必不去买一天一个价往上疯涨的Au(黄金的化学元素)呢?
仅仅是价格因素、经济因素,还不足以说明钻戒从爱情信物榜首跌落的原因。年轻人婚恋观的内在改变,决定了他们对“爱情周边”外在态度。今年的“520”多地披露了当日结婚登记数,广东、安徽、江苏等省当日领证人数较去年有回升,同时简约婚俗也成为媒体聚焦的内容。旅行结婚、“无彩礼无车队无接亲”的三无彩礼、松弛感婚礼被准新人们挂在嘴边,这与钻石经济描绘的奢侈感、仪式感和幻想体验可以说完全背道而驰。
钻石从爱情圣物归回商品本身价值,年轻人的婚恋观念更趋向理性务实,这层变化未尝不是社会整体心智趋向成熟的一种表现,从中可以看到一代人的成长。许多人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爱情能否细水长流,不在钻石的重量与成色,而在于日常相处的“切工”与情感忠诚的“净度”。如果钻石不是必需,用什么来表达爱?这给了爱人们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