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05日 26.1°C-29.1°C
澳元 : 人民币=4.55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谈丨马面裙:惊艳了千百年的五彩锦绣

2024-04-27 来源: 搜狐时尚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最近一段时间,历史悠久又融合了当代生活美学的马面裙成为“国风”顶流,引领了新中式时尚潮流,也见证着人们心中日渐升腾的文化自信。

马面裙的历史究竟有多长?曾历经多少变化?又如何凝结着中国古人的制衣智慧与美学风尚?

——编者

马面裙是中国传统服饰中十分经典和极具代表性的款式。其历史源远流长,外观独特,工艺精美,功能合理,凝聚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美用一体、以文载道的人文思想。

就造型结构而言,马面裙由一条裙腰、两片长方形裙身组成。每片裙身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裙门(两片裙身共计四个裙门),穿着时,两片裙身的裙门在前身和后中部位两两重合,形成里外裙门相互搭叠、遮掩的形制,外观只可见两个马面裙门,其式样与宋代二片式旋裙类同。明代马面裙两侧打活褶,清代马面裙裙身无褶或打一厘米宽的细褶裥,抑或在细褶间绗缝固定,形成鱼鳞状褶裥;明代马面裙裙身有装饰性裙襕,清代马面裙在外露裙门和裙身上刺绣花卉、禽鸟等装饰图案,内裙门则无装饰。马面裙的纹样主要集中在裙摆的位置,下繁而向上逐步简化,纹样题材都是具有美好寓意的纹样并且纹样间相互组合。

马面裙的衣身开合方式、裙门叠压、褶裥结构、图案装饰、文化内涵等要素综合形成了其的运动性、遮蔽性、装饰性和礼仪性共存的特色,是中国古人高度发达的独特制衣智慧与美学特色的体现。尽管社会发展、时代更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着装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马面裙穿越百年时光历久弥新,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不仅受到传统服饰和汉服爱好者的喜爱,亦在国际时尚舞台被西方时装品牌和设计师们重视和追捧。

马面裙裙门相交的式样,活动性与礼仪性兼备

马面,也称敌台、墩台、墙台,最早见于《墨子》中的《备梯》与《备高临》,因外观狭长形如马面得名。它是探出城墙的一个T型结构,可与城墙形成角度,以便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的“史前中国第一大城”石峁遗址内有着现存最早的马面实物遗址。北宋沈括《途经大夏统万城遗时址》记载:“至今谓之“赫连城”紧密如石……其城不甚厚,但马面极长且密,予亲使人步之,马面皆长四丈,相去六七丈。以其马面密,则城不须太厚,人力亦难攻也。予曾亲见攻城,若马面长则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则矢石相及,敌人至城下则四面矢石临之。须使敌人不能到城下,乃为良法。”

将“马面”用于服饰,可见于明代太监刘若愚《酌中志》关于“曳撒”的记载:“其制后襟不断,而两旁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两旁有耳。”“曳撒”是一种长袍,曳撒亦作“曳”“一撒”。其制为裙袍式袍服,本为从戎轻捷之服,以纱、罗、纻、丝为之,大襟右衽、长袖。衣身前后形制不一,后身为整片;前身则分为两截,腰部以上与后片相同,腰部以下两边折有细褶,中间不折,形如马面,两腋缀以摆。

马面—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石峁遗址

马面裙裙门前后交掩的式样可溯源至宋代“前后开胯”的“旋裙”。《宋史》列传第二百四十六记载:“旋裙重叠,以多为胜。”据司马光记载,“旋裙”因便于乘骑,宋初流行于京都妓女之中,后影响至士庶间。其实物如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褐色牡丹花罗镶花边裙,长83厘米,腰头11.7厘米,腰宽123厘米,下摆宽133厘米,“用四片料子分缝,每两片竖直缝接成块,然后按三片宽度上下相对错叠,居中的一块大于两侧,顶端合缝,下摆未缝,裙身两层可以自由离合。上部另加裙腰,两端缀系裙带。”因其前后交掩、自由开合,在日常生活中穿着方便,穿者迈腿步伐稍大时,两侧裙片自然分开,行动非常便捷。这种二片式结构被明代马面裙和清代马面裙继承了下来。这种裙门相交的式样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开衩袍结构类似,既便于活动,具有较好的活动性能,同时还能遮蔽身体,不暴露内衣,具有较好的礼仪性。

福建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的

黄褐色牡丹花罗镶花边裙

马面裙是明代女子的特色服饰,以对于褶与装饰性裙襕的强调为显著特征

明代女裙以马面裙最为流行,也最具知名度。据《嘉靖太康县志》载:“弘治间,妇女衣衫,仅掩裙腰;富用罗、缎、纱、绢,织金彩通袖,裙用金彩膝襕,髻高寸余。正德间,衣衫渐大,裙褶渐多,衫惟用金彩补子,髻渐高。嘉靖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少……”记录了马面裙在嘉靖年间的流行。在明代佚名画家创作的绢本设色画《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有许多身穿马面裙的后妃们。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身穿马面裙的后妃们

明代“马面裙”分前后二片,并用一个裙腰,中间交叠部位无褶,裙门外形为长方形的“马面”。明代马面裙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在裙门的两侧打活褶,这极大地增加了裙身的活动空间,使裙子具有较好的服用性能。其实物如首都博物馆藏北京丰台区长辛店618厂明墓出土明中期驼色缠枝莲地凤襕妆花缎裙,驼色缠枝莲缎地,两大片组成,每片221厘米,用裙料三幅半,幅宽60厘米。裙腰用绸单上,两侧各一袢,腰两端各一根丝带,两胯三个对褶。裙襕宽12厘米,妆花翟鸟图案。其实物又如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折枝团花缎马面裙,长78厘米,裙为两片布交叠共腰而成,每片布由三幅半的织物拼缝而成,幅宽60厘米。

明代驼色缠枝莲地凤襕妆花缎裙

(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折枝团花缎马面裙)

明代朱之瑜在《朱氏舜水谈绮》“明代制裳法”中提到:“予见明制裳有十二幅者,有六幅者,十二幅裳左右各一联,每联两端用全幅,中间四幅,各用半幅,两联通为十二幅,前后有马面且当两胁处各做辄子六幅,裳左右各一联,共用全幅前后有马面,当两胁一幅各有六个襞积前后相向”。可知,明代马面裙的制作为两侧的褶为活褶,将矩形布料叠至成褶,加大裙边放量来满足下身活动空间。明代合抱褶马面裙中间为“合抱褶”,分别相向以等距折出活褶,与腰头相接。其实物如嘉兴王店李湘夫妇墓M4出土明代四季花蜂蝶绸裙,腰长146厘米,长71.5厘米,腰宽10厘米。裙襕为璎珞纹,裙褶为中间合抱褶,相向各打三个褶。

明代四季花蜂蝶绸裙

(嘉兴王店李湘夫妇墓M4出土,中国丝绸博物馆修复)

明代中晚期,马面裙中“襕饰”出现不同的装饰方式。“襕”的结构源于战国至汉代流行上下分裁的深衣。隋代出现了襕袍,证以《旧唐书·舆服志》载:“晋公宇文护始命袍加下襕。”据《宋史·舆服五》记述:“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可见,宋代襕衫之“襕”是指服装衣身下摆处的“拼布”缝线。宋代服装上“襕”的结构,又被传播到与宋代同时期的金朝。案《金史·舆服中》记载:“十五年制曰:袍不加襕,非古也。遂命文资官公服皆加襕。”

明代马面裙“襕饰”因所饰部位不同,可分为膝部位的膝襕和裙底摆部位的底襕。以金线织成襕饰者称“金襕”。其制宽窄不等。据《太康县志》记载:“(明代)弘治间,妇女衣衫仅掩裙腰,富用罗、缎、纱、绢织金彩通袖,裙用金彩膝襕,髻高寸余。”富贵女子也广泛使用襕饰,如武进王洛家族墓出土明代如意云花缎织金襴折裥单裙,裙长92厘米、腰宽116厘米、下摆宽120厘米、马面宽31.6厘米。面料为黄绿色花缎。裙两侧各有8个裥,有马面,无腰。裙中段用捻金线织有宽11.3厘米的饰带,饰有有六吉、莲花、宝瓶和幡状纹等。下摆处用捻金线织有宽6.5厘米的幡状纹饰带。又如,武进王洛家族墓出土明代舞凤折枝花缎织金襕残片,舞凤折枝花缎织金襕残片残长57厘米、残宽45厘米。面料为棕色花缎。花缎上织有凤凰、牡丹和莲花折枝花、杂宝等图案。织金襕的部分是以片金线花纬织入显花的,饰有对称的宝瓶、华盖等吉祥图案。

明代舞凤折枝花缎织金襕残片

(武进王洛家族墓出土,武进博物馆藏)

明代中晚期盛行双襕马面裙。此时女袄衣长直至膝部,甚至仅离地5寸,证以《升庵外集》:“靖中,四方妇人与男子无异,直垂至膝下,去地仅五寸,四尺余。”嘉靖《洪雅县志》:“其服饰则旧多朴素,近则妇女好为艳装,髻尚挺心,两袖广长,衫几曳地。”嘉靖年间,长身女袄最为流行。由于膝襕被上衣遮蔽,所以底襕逐渐变大。其实物如明代马面裙红色暗花缎绣云蟒裙、明代葱绿地妆花纱蟒裙、明代蓝色缠枝四季花织金妆花缎裙。后者裙长88厘米,腰围104厘米,上部镶红色纱裙腰,蓝色缎织锦膝襕为缠枝四季花,底襕有三道裙襕,从上至下依次为:织金云鸾纹、凤穿牡丹、五彩丝线挖织凤穿牡丹和莲花璎珞纹。又如江苏镇江明墓出土明代花卉纹绸马面裙,面料为花卉纹绸,腰两侧有裙褶,裙为宽膝襕窄底襕的设计。又如贵州张守宗夫妇墓女室出土明代嘉靖时期回云纹缎马面裙和麒麟芝草莲塘鹭鸶纹马面裙。前者通长90厘米,腰围长106厘米,腰边宽7.5厘米,裙摆宽368厘米,摊开呈扇形,浅驼色素缎,回形云纹、菊花纹样。裙门马面可打开,左右打褶的马面裙。后者裙门开衩,左右打褶,茶色缎马面裙,膝襕为麒麟芝草和连续回纹花15厘米;底襕20.5厘米包括一层树纹和鹿鸟纹5.5厘米及另层莲塘鹭鸶纹15厘米莲塘鹭鸶纹。

明代红色暗花缎云蟒马面裙(孔府旧藏)

明代蓝色缠枝四季花织金妆花缎裙(孔府旧藏)

清代马面裙样式丰富,其中褶裥被条状襕干替代的一类颇具立体效果

马面裙到了清代盛极一时,成为清代汉族女子的日常和标志性着装。它是由两片相同的裙片组成,穿着时需要将裙腰上的扣子或绳系好。

清代前期,马面裙裙门四周(腰头部分除外)饰一条到多条不等的缘饰。裙门有龙纹、凤纹、海水江崖、亭台楼阁、云纹和蝴蝶花卉等图案装饰。图案底端适合裙门的四方形状,上端则灵活多变。其实物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清代青暗花绸地绣花卉纹马面裙,长100厘米,下摆宽105厘米,前裙门绣牡丹、菊花、佛手、红蝠、宝瓶等吉祥纹饰,寓意“洪福齐天、吉祥富贵”。裙门两侧绣散点花卉、蝙蝠纹饰,与主纹饰相呼应。清末民初,随着生活方式节奏加快和审美简化,马面裙裙门的结构仍然存在,但是图案逐渐消失,最后仅剩缘饰。

清代青暗花绸地绣花卉纹马面裙

到了清代,明代马面裙用于增加活动空间的矩形面料折叠而成的褶裥结构,被三角形或梯形面料拼接且拼缝处装饰襕干的工艺取代,时称“襕干裙”。其实物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清酱紫缎地三蓝绣侧褶裙,长97厘米,下摆宽107厘米,裙门采用三蓝平针绣、三蓝打子绣及盘金绣工艺绣牡丹花、八宝纹和海水江崖牙。又如清代大红色三蓝绣蝶恋花马面裙、绿缎地彩绣四龙八凤纹马面裙、清代宝蓝缎贴布绣平生富贵马面裙。后者长97厘米,下摆宽144厘米,裙门装饰宝瓶与牡丹组合的富贵平安纹饰,镶嵌黑色襕干,“襕干”中装饰竖条状牡丹和宝瓶纹样。

清代酱紫缎地三蓝绣侧褶裙

清代绿缎地彩绣四龙八凤纹马面裙

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女性日常服装有“二十四褶”的“玉裙”其实物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清杏红暗花绸地绣牡丹蝴蝶纹马面裙,长99厘米,下摆宽88厘米,前裙门满绣牡丹、梅花、蝴蝶等纹饰,镶嵌有玄青地绣花卉花边,裙两侧打褶,每个褶底分别彩绣穿枝花卉纹,并镶嵌共24条花边。杏红色绸地的裙幅黑色“襕干”边的纱向为斜向,纱向垂直于底边,马面上的黑色“襕干”也采取一致的方向,表现出缎面光泽质感。黑色襕干不仅具有遮盖裙幅拼合线的作用,还可通过不同纱向加固拼合裙幅形状,并有利于形成“膨胀锥形”的造型效果。

清代杏红暗花绸地绣牡丹蝴蝶纹马面裙

清代还流行百褶马面裙,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记载:“近则以整缎褶以细裥道,谓之百折。”百褶裙的两侧向中间压褶,每褶仅宽1厘米左右,固定褶裥,时称“顺风褶”。清代李渔曾称此裙“此裙宜配盛服,又不宜家常,惜物力也。”其实物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清红暗花绸地绣地景梅蝶纹百褶鱼鳞马面裙,长97厘米,下摆宽76厘米,两侧各捏50条细褶,和之正满100之数,是名符其实的“百褶裙”。正面裙门与背面裙背中央绣有“麒麟送子”“五子夺魁”“官带传流”等纹样。裙门镶边宽大,由内至外共饰四层边饰,第四层为白缎地平针绣折枝花边,于裙门中段做成如意云头式样。

清代红暗花绸地绣地景梅蝶纹百褶鱼鳞马面裙

晚清《清代北京竹枝词·时样裙》称:“凤尾如何久不闻?皮棉单夹费纷纭,而今无论何时节,都着鱼鳞百褶裙。”为了使这些细褶不易散乱、走形,以一定的方式用细线绗缝交叉串联固定褶裥,穿着者行走时,裥部形似鱼鳞鳞甲,故称“鱼鳞百褶裙”。纵向褶隔2厘米左右固定缝合,横向活褶缝合点上下交错,如此类推,整个褶面呈有弹力的活褶皱,“鱼鳞褶”细腻均匀,颇具美感。其实物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清草绿色暗花绸印花鱼鳞裙,长103厘米,下摆宽80厘米,裙门采用镂版漏印精致的小花,加装黑绸如意云头边饰,裙门下摆处以“雕绣”两枚如意云头,并用黄色丝绢镶边,内衬红绢;又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清红色暗花芝麻纱绣人物地景纹鱼鳞裙,长98厘米,下摆宽72厘米,红色暗花芝麻纱地,鱼鳞裙样式,裙门中央绣人物地景纹,以打籽绣花果、山石、屋宇、远山,以齐针绣人物面部,以盘金、钉线绣勾勒轮廓;再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清藕荷暗花绸地平金绣花卉纹百褶鱼鳞裙,长87厘米,下摆宽60厘米,前裙门处以平金绣花卉,镶嵌有机织蝴蝶花边,两侧打褶,褶痕细密,裙褶加饰飘带,飘带尾端做如意云头装饰,并缀有金属珠及月白色线穗。

清代草绿色暗花绸印花鱼鳞裙

清代红色暗花芝麻纱绣人物地景纹鱼鳞裙

清代藕荷暗花绸地平金绣花卉纹百褶鱼鳞裙

多色褶裥彩缎拼缝的“月华裙”也是清代的潮流单品。 由于过于费料费工过于浪费,清人李渔称月华裙“人工、物料,十倍常裙,暴殄天物,不待言矣。”其实物薛雁《霞裙曳彩虹—中国古今女裙》书中收录中国丝绸博物馆藏大红色暗花绸月华裙(图45),两片重叠围系形成裙门,马面和裙下摆有两道缘饰,外一道为蓝素缎地彩绣折枝牡丹花卉纹,白素段镶边;内一道为黑素缎地蝶恋花、寿桃和葡萄纹绦带,以蓝白色机织花边镶边。该裙两侧褶裥处用绿色、银灰、紫色、橙色、白色、蓝色、玫红、黄色、浅粉红和水红色共十种颜色的绸料拼成,五彩斑斓,风吹动色如皎月晕耀光华,被称之月华裙。

大红色暗花绸月华裙(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清代凤尾裙则是一种由彩色条布接于腰部而成的条状女裙。又因其末端为尖角状,形似凤尾而得名。其中两条较阔,余均做成狭条。每条绣以不同花纹,两边镶滚金线,或缀以花边。背部则以彩条固定,上缀裙腰。穿着时须配以衬裙,多用于富贵之家的年轻女子,士庶妇女出嫁时亦多着之。因其造型与凤尾相似,故名,流行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载:“裙式以缎裁剪作条,每条绣花,两畔镶以金线,碎逗成裙,谓之凤尾。”凤尾裙常作为附属服饰围系于马面裙之外,时称“凤尾马面裙”。

彩色缎地绣龙凤纹凤尾裙

清代五彩云纹暗花绸彩绣百褶凤尾裙

凤尾裙后期又与长衣相连,衍生成礼仪婚嫁服饰及戏曲演出中出的“舞衣”,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缎地彩绣舞衣,凤尾部分沿用了布条式剪裁的形制由双层凤尾绣片组成,色彩丰富、刺绣精美,非常华丽。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缎地彩绣舞衣

作者:贾玺增

文:贾玺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博导)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邵岭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