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美:Chinoiserie对珠宝设计中动物形象的启发
Chinoiserie是一种受中国艺术和文化影响的装饰风格,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由于当时欧洲贵族和上层的推崇,Chinoiserie成为了一种热门的装饰风格,受到广泛欢迎。在设计史中,“动物”形象一直作为重要的灵感来源,而Chinoiserie新风格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又给这一类艺术带来新的活力。
翼狮形角杯
明确在Chinoiserie中提出动物主题的是法国艺术史家路易斯·狄米耶,在他的文章《克里斯托弗·休特:画“仿制的中国物”和动物的画家》(Christophe Huet,peintre de chinoiseries et d’animaux)中,提到了法国画家克里斯托弗·休特(1700—1759)是一位擅长描绘“仿制的中国物”和动物的画家。通过一系列的图式比较,他明确指出克里斯托弗·休特的作品中包含了明显的“仿制的中国物”的元素。在17、18世纪,华托的创造给法国洛可可式装饰设计风格注入了经典之美,而洛可可式建筑的卷曲、繁复纹样则是为设计增添了耀眼的光芒。克里斯托夫·休特以华托的范式作为基础,并以他最著名的作品《大猴戏》(Grande Singerie)展现了自己的才华。这一系列作品于1735年在尚蒂伊城堡完成,他采用了独特的中国风设计,以猴子代替主要人物,成为画面的中心。休特还在同年完成了另一系列作品《小猴戏》(Petite Singerie),这部作品生动地展示了这种来自东方的动物图像,在和卷曲的洛可可纹样的结合下,同时也彰显了艺术家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以及对设计独特性的追求。
克里斯托夫·休特《中国风装饰画》
克里斯托夫·休特 “大猴子室”(局部) 1737 木板油画
发展到现代,在珠宝设计中,也引用有动物形象:储粹宫ChuCui Palace作为Chinoiserie的最佳代表,其珠宝设计在结合东西的创造中,呈现出新的艺术表现。菁羽澜鹤SHIMMERING CRANE胸针的创作,将多元文化的元素融合得恰到好处。胸针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白鹤展翅的Chinoiserie形象,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自由的图案。然而,它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而是与中式靛青色海浪相结合,效仿传统工笔墨染铺设色彩的方式,将青、蓝、白层层渲染,让不同色彩组合达到了视觉上的和谐。这种巧妙的融合使得整个作品在造型灵动的同时不失典雅。它不仅仅是对西方形式艺术美感的借鉴,更是展现出了浓厚的东方美学蕴意。这一风格设计的独特表达正是与Chinoiserie的交相呼应,在线条上模仿中国传统艺术中常见的水波纹样,运用Chinoiserie中动态曲线营造出海上飞鹤的动势。在构图上注重不对称、但又追求视觉的平衡,再赋以精致细节,传递出一种跨越时空和文化的美学韵逸。
储粹宫ChuCui Palace 菁羽澜鹤SHIMMERING CRANE胸针
在其它设计领域,Chinoiserie中常见的动物元素便是龙、凤、孔雀、飞鸟等中国瓷器、花鸟画等常见的图式。据德尔·彭塔教授介绍,卢卡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座小城,靠近著名的斜塔之城比萨。在早期的卢卡,那里的商人发现并引进了来自东方的丝绸纺织技术,随后在城中大规模推动丝织业的发展。这使得卢卡一度成为中世纪欧洲的丝绸纺织中心,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中世纪时期一直到后来的欧洲,许多显贵人士都喜爱东方风格的金线刺绣丝绸制品。中国和波斯等地的丝织品对西方人的时尚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卢卡的高档丝织品上有许多来自东方的图案,如莲花、龙凤、鹦鹉、以及猴子、大象、羚羊、狮子等动物。可以说,在早于洛可可的时期,当时东方元素,尤其是中国元素,就已经对欧洲时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这类格引入以来,这种具有东方风格的产品在意大利重新制造并销售到欧洲各地,受众主要是上流社会的人,如教皇、主教、法国国王、达官贵族,乃至日益发展的富甲商人,他们购置昂贵的丝绸制品以显示身份,东方风格的丝织品逐渐演变成时尚品牌。
珐琅彩 乾隆 壶
意大利卢卡地区的丝绸织品
Chinoiserie在设计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将中国的艺术、文化和风格融入到西方设计中,为人们带来了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和美感。其中的形象也对西方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艺术形式。而Chinoiserie风格的珠宝经常采用精湛的工艺技巧,如珐琅彩画、雕刻和镶嵌,使得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增添了珠宝的吸引力和艺术价值。这种对动物主题的强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也展现了对异国情调的向往。
Chinoiserie风格在珠宝设计中强化了动物主题的重要性和吸引力,通过将东方艺术与西方设计理念结合,创造出独具魅力的作品。这些珠宝不仅仅是时尚配饰,更是跨国界交流和艺术创新的文化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