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3日 35.1°C-37.7°C
澳元 : 人民币=4.71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黄肠题凑”奇在何处

2024-03-20 来源: 搜狐时尚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有人或许说,西汉贵族们的墓葬制度相当奢华,也相当铺张,我倒对此并不在意。我对大葆台西汉墓看重的是其奇特的构思。‘黄肠题凑’,这是一种十分离奇的设计,那么简单,那么宏伟,那么实用,那么巧妙,那么经久不朽。可以说是真够创新的了。这是可以给人以启迪的地方。干什么事都得有这股劲。要有新招儿啊!‘黄肠题凑’,怎么想出来的呢?”这是老舍先生之子、现代文学馆老馆长舒乙在《宏伟的“黄肠题凑”》一文中写下的话。

当时著名作家林海音(《城南旧事》的作者)问舒乙,去北京最该看哪里,舒乙在故宫、长城、天坛、颐和园、十三陵、周口店这6个人人尽知的“代表”之外,另提了5个:雍和宫、国子监、北海、法海寺和大葆台西汉墓。并称:“哪怕去其中的一处,都不虚此次北京之行。”

于是,舒乙陪林海音去参观了大葆台西汉墓,那是我国第一次(1974年6月开始考古发掘)发现“黄肠题凑”汉墓,如今,我国已发现17座“题凑”墓,14座是木质,3座是石质。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发现的第5座“题凑”墓也在北京,即老山汉墓(2000年2月开始考古发掘),但对比大葆台西汉墓的“题凑”已远逊,甚至不能称为“黄肠题凑”。

舒乙把大葆台西汉墓视为北京的代表,却没回答“黄肠题凑”是如何“想出来的”,本文试作注脚。

大葆台汉墓出土的三具殉葬真车马

秦穆公最早在墓上植柏

“黄肠题凑”始见于《汉书·霍光传》,权臣霍光去世时,汉帝令“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梓宫”即梓木做的棺材,皇帝、皇后专用。

“便房”指什么,尚有争议。或说是墓中前室,陈设有餐饮、娱乐设施等,供灵魂休憩;《后汉书》有记录称,皇帝入墓祭拜,“便房”是休息处,殊不合理;亦有学者认为,“便房”即墓中侧室。

“外藏椁”是放随葬品的墓中回廊。

“黄肠题凑”是用去皮后10至20厘米见方、长约一米的柏木,堆垛成高2米以上的木墙,正前方有缺口。柏木黄芯,称“黄肠”,“题”即头,“题凑”即头均指向墓室,凑在一起,有防灰、防霉等作用。北京大葆台汉墓的“黄肠题凑”用木15880根,舒乙称“实物的确极为壮观”。

为什么用柏木?

学者靳宝先生在《汉代墓葬用柏及其原因分析》中钩沉,秦穆公(秦国第9位国君,比秦始皇早400多年)时,挖地得一羊状怪物,恰两仙童过,称其为蝹(此处读如袄),“食死人脑,以松柏穿其首而死”(见南朝祖冲之著的《述异记》,未必准确),晋张华在《博物志》中亦记:“墓植柏,自秦始也。”

据《三辅黄图》:“汉文帝霸陵不起山陵,稠种柏树。”而《西京杂记》称:“杜子夏葬长安北四里……墓前种松柏五株,至今茂盛。”可知西汉时,皇帝、臣民均喜在墓前植柏。除了对付蝹,汉人且惧魍象,它好食亡者肝脑,而“魍象畏虎与柏”。

为防皇家墓柏被盗,汉朝制定严法:“汉诸陵皆属太常,又有盗柏者,弃市。”

只发现了两汉“题凑”墓

汉朝人为柏树编了传说,直到三国时,嵇康仍认为,麝吃柏树籽,才能产出麝香(见《养生论》)。

真实理由可能很简单,清代学者徐乾学认为:“地中之患有二,惟虫与水而已。”“虫之侵骨甚可畏也……唯木坚缝完,则不能入。求坚莫如柏,欲完莫如漆。”

史料中最早与“黄肠题凑”发生关联的是霍光,但他未必是最早用“黄肠题凑”的人。

据《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引《皇览·冢墓记》:“汉明帝朝诸儒论五经误失,符节令宋元上言:‘秦昭襄王、吕不韦好书,皆以书葬。王至尊,不韦久贵,冢皆以黄肠题凑,处地高燥未坏。臣愿发昭襄王、不韦冢,视未烧诗书。’”汉明帝感慨“秦始皇烧书”致存世文献真伪难辨,大臣宋元建议挖开秦昭襄王(秦始皇的曾祖)、吕不韦的墓,他们均喜藏书,墓中用了“黄肠题凑”,保存情况应比较好,陪葬的古籍可能还在。

《皇览·冢墓记》是三国时作品,未必准确。

《礼记·檀弓》记:“天子之棺四重……柏椁以端长六尺。”柏椁似指“黄肠题凑”,似周代已有此丧葬制度,孔颖达在正义中表示:“柏椁者,谓为椁用柏也。天子柏,诸侯松,大夫柏,士杂木也。”可到目前为止,只发现过两汉的“题凑”墓。

可以肯定,茂陵(汉武帝陵)也用“黄肠题凑”,即“武帝坟高二十丈,二丈内梓棺,柏黄肠题凑以次”,但遭西汉末赤眉军盗挖。三国时,董卓的孙女患哑病,听说茂陵中有秘方,遂派吕布挖开,后唐朝黄巢再挖茂陵。几番折腾,墓中应已空无一物。

汉代葬礼太奢华

茂陵被盗,不出意外。汉代崇厚葬,《文献通考》载:“汉法,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献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供山陵。”墓葬竟占政府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皇帝奢,贵族也奢。长沙马王堆汉墓中一件直裙丝锦袍,至少需300个绣工,用丝绸两匹半,一匹值万钱,同时出土丝制品百余件。

受此影响,民风亦浮夸。东汉思想家王符说:“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富,生不极养,死乃崇丧,造起大冢,广树松柏,庐舍祠堂,务崇侈僭。”

汉代出殡已有专门车辆,即輀(音如儿)车,“似鳖甲然也,其旁曰墙,屋墙也”,指车的上盖又大又低,覆盖着车身。贵人用马拉,平民用牛拉,穷人用人拉。不过,皇家不用这种车,而是用辒辌(音如温凉,车上有窗)车。輀车出行的阵仗大,如西汉后期名臣孔光去世时,《汉书》载:“羽林孤儿诸生合四百人挽送。车万余辆,道路皆举音以过丧。”

送葬车前,逝者的子女须执专门的手杖前导,边走边磕头。手杖有专门的制式,分苴(音如居,这里指竹制)杖和削杖(桐木制),“竹者,阳也。桐者,阴也”,持苴杖表示父亲去世,持削杖表示母亲去世。

《盐铁论》中记名臣桓宽的批评:“古者,瓦棺容尸,木板堲周(堲音如及,堲周指烧土砖围在棺材四周),足以收形骸,藏发齿而已。及其后,桐棺不衣,采椁不斫。今富者绣墙题凑,中者梓棺楩(音如骈,南方名木)椁,贫者画荒衣袍,缯(丝织品)囊缇(橘红色丝织品)橐(音如驼,意为口袋)。”

北京汉墓有点“穷讲究”

对于汉人厚葬的恶俗,《晋书》提出批评:“焚如之形,不痛于是?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又无不发之墓(意为不被盗的墓)也。”“夫赠终加厚,非厚死也,生者自为也。”

汉代经济繁荣,似可承担厚葬压力,但各地情况不一。据孔昭宸等学者的《北京老山汉墓植物遗存及相关问题分析》,老山汉墓中仅发现四种作物(黍、粟、大豆和大麻),甚至“早在龙山文化期(距今4000年前,在黄河中下游广泛存在,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龙山镇)的淮河和黄河流域先民们的食物结构中已占有重要地位的稻和麦,却未随葬在老山汉墓中”,也没发现蔬菜的种子。

当时北京地区的人们生活较困难,大搞“黄肠题凑”,有点“穷讲究”。

首先,土地质量差,气候干冷。《尚书·禹贡》记:“厥土惟白壤。”即土地盐碱化严重,贾谊曾称燕国“国北最弱”。

其次,地处边陲,与游牧民族征战不断,人口较少,即“上谷至辽东,地踔远,人民稀”。

其三,民风朴野好斗,麻烦不断。《史记·货殖列传》称幽州民众“雕捍少虑”“大与赵(河北省南部和山西、陕西部分地区)、代(今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东北部)俗相类”,《汉书》也称,“其俗愚悍少虑,轻薄无威”。

其四,文明程度落后于中原。据《汉书·地理志》:“宾客相过,以妇侍宿。”还保持着当时游牧民族的一些习俗。

汉代之前,中原对北京地区的评价就不高,《管子》称:“燕之水,萃下而弱,沉滞而杂,故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死。”

汉代之后便消失了

大葆台西汉墓和老山汉墓发现时,均已被盗,都是墓地完成后不久进入的。

“黄肠题凑”知名度太大,人们忽略了,大葆台西汉墓中同时出土了3具殉葬真车马。据《礼记·檀弓上》:“仲宪言于曾子曰:‘夏后氏用明器,示民无知也;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用之,示民疑也’。”意思是,夏朝不用真实的器物而用明器陪葬,目的是告诉人们死后无知觉,不必用真器。殷人则用真实的祭器陪葬,目的是告诉人们,死后有知觉。周人既用明器也用祭器,表示他们“既信其有,又疑其无”。

据学者赵海洲在《东周秦汉时期车马埋葬研究》中钩沉:殷人按车马平时使用状态殉葬,死者灵魂可随时出行;周人殉葬也是真马车,甚至是死者生前的座驾,却把车拆散,或把马埋在墓外,即使同坑,也车马分置,体现了怕打扰生者的心态。秦人可能是殷人后裔,殉葬车马方式与殷人相同,异于周制。大葆台汉墓中的殉葬车马是殷制,或受秦人影响。

汉元帝(西汉第11位皇帝)时,下令禁殉葬车马。据《汉书》:“(汉元帝)竞宁元年(前33年)五月,元帝崩……有司言:‘乘舆、车马、禽兽皆非礼,不宜以葬。’奏可。”

老山汉墓中,未见殉葬车马,应是竞宁元年后建。柏木生长期长,“黄肠题凑”用柏材至少需百余年,量又多,实难凑齐,所以老山汉墓中的“题凑”掺了大量栗木等杂木。东汉时,栗木也难凑齐,改用“黄肠石”,即长约1米的石料,工作量仍大,故汉代之后,“黄肠题凑”便消失了。

马车从何而来?

在殉葬车马背后,是一个仍无定论的学术争论:中国马车从何而来。

主流学者认为从西亚传来,一是中国最早战车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比西亚相关文物晚4000多年;二是学者王海城在《中国马车的起源》中,对比中国与西亚战车,认为相似处颇多,如輮木技术、车舆结构、御马器、系驾法、造车技术、马车维护法等。

学者孙机先生质疑,西亚战车将挽绳套在马脖上,仅发挥1/4挽力,不能实战,中国则套在马肩上,如马车西来,为何中国人挽马法领先西方数百年?

最早马车出自两河流域,此地无马,游牧民加喜特人将驯化后的马带到这里(也有学者认为,驯马技术来自欧洲游牧民),与当地制车技巧结合,后经今伊朗,传入中国。

两河距中国遥远,以古人技术能力,真能相通?

学者亓佩成在《上古时期西亚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互动》中指出,双方联系颇多:小麦在1万年前出现在西亚,距今4450年传入黄河中下游地区;西亚在1.1万年至0.9万年前驯化了羊,距今5600至4000年时传入中国西北。中国在距今7750至7500年驯化了粟和黍,在距今4410至4203年时西传今哈萨克斯坦;中国在距今9000至7500年掌握养蚕制丝,周代已有丝绸织造业,在距今2285至2145年的古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丝绸残片,史诗《奥德赛》(距今约3000年)中,奥德修斯穿“一件像洋葱皮一样轻薄光亮的衣服”返回希腊,可能就是中国丝绸。

文明因交流而繁荣,在大葆台汉墓,不仅能看到汉代独特的“黄肠题凑”的葬式,还能领略古代东西文明交流的风采。(责任编辑:沈沣)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