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03日 19.5°C-22.8°C
澳元 : 人民币=4.55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今天是315,你想举报一卷两万块的透明胶带吗?

2024-03-15 来源: 搜狐时尚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不,物价局不管这事......

只用一卷透明胶带,就收获铺天盖地的热议,品牌赢了。

已经2024年,这还令人大惊小怪,时尚普及输了。

巴黎世家的红毯上,出现了一只看起来像是透明胶带、其实也真的是透明胶带的手环,于是看客们沸腾了,听闻它如果售卖,价格大约是23600元人民币,于是广大网友沸腾了。

可是,这明明不是一件新鲜事。

首先,巴黎世家向来是玩转这种“创意”的好手(guàn fàn),近几年连环放送了1.2W的“垃圾袋”、1.2W的“乞丐鞋”、4K的“洗浴中心钥匙圈”,早些年还有1.4W的“宜家同款蓝色购物袋”……主打一个只有你不敢想的,没有它不敢出的。

其次,“贱物奢用”这个套路也不是巴黎世家的专利。跟红蓝编织袋目测没有任何区别的包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约270人民币的板砖明星们人手一块,以及纯银的曲别针、牛皮的创可贴,不防水的雨伞……名噪一时的真人秀《Project Runway》曾经有一期让参赛的设计师们去日杂超市寻找时装材料,转眼间抹布、拖把条、塑料袋就上身成了模特的裙子。这乍看只是综艺节目的噱头,但其实只要品牌们想玩,这些作品现实中就敢原样放上T台,再贴上个天价大摇大摆去售卖。

一而再,再而三,将价值极低廉的物品,通过品牌的加成,变成昂贵的奢侈品,到底图什么,为了谁?每当类似事件从T台和柜台发酵到全网时,总会看到“奢侈品大牌真好,不坑穷人”这句“神评”被重新搬出来,貌似很幽默,很解气,但真的有道理吗?

奢侈品的主要消费者是拥有相应购买能力的高收入人群,这显而易见。但不同于藏在深巷、世代传承手艺、只为闭环客户群提供定制的神秘大师,一旦奢侈品后面多了一个“牌”字,它的一举一动就不仅仅面向掏钱购买的客人,它要考量的是整个社会和当下的时代。单方面的贵,不叫尊贵,而反复强调品质和工艺,也并不足差异化竞争。品牌要做到的是为自己画像、为用户画像,并反复证明。任何强调自己的动作,都是一个与它人区隔的过程。

让自己显得卓尔不群有时很复杂,例如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制作一件“不可能完成”的艺术品,例如拍摄一条历遍天涯海角绝景的宣传片,例如举办华丽的盛会,例如请到顶级的明星代言……有时也很简单,例如让模特戴上一卷胶带当手环。

“贱物奢做”原本的逻辑是:设计师做出奇怪的创意→看上去不合理→我们大惊小怪→品牌推广成功。可是这么多年的反复就已经变成了:品牌想要推广成功→设计师复刻奇怪的创意→我们依然大惊小怪→宣传得合情合理。

所以胶带手环们也许会用23600的价格上架,但目的从来不是为了销量,而是在每一次转发、每一次留言甚至每一句讥讽嘲笑里,潜移默化地传递这样的信息:一卷加大加厚的胶带售价不过4块钱,而23596的差价,就是创意和品牌的价值。

也许,大惊小怪的我们或许才是胶带手环真正的目标。

胶带手环们的初衷当然是概念和宣传绝对大于销售和实用的,但要是仅把它理解为哗众取宠,就草率了。

要知道前卫是时尚的重要成分,而前卫艺术通常包含了反讽、解构、批判。无论是胶带、还是板砖,它们的初衷都是对传统审美和价值体系的叛逆。所以为什么消费者协会不会来管这些天价曲别针和垃圾袋呢?因为它们不是生活必需品,你承认与否,它们都有思想性,触及着艺术的领域。

“这也叫艺术?那艺术的门槛真低!”或许有人不同意上面的说法,坚持视一切奢侈品为智商税。那我们只能说,这个税无处不在。春带彩、帝王绿、乌鸡、玻璃种、冰糯……关于翡翠的每一处命名后面都是一次无中生有的溢价。或许你可以大大方方标榜自己的节俭,从不购买任何昂贵的商品。但电影《穿普拉达的恶魔》里说得透彻:当你在平价商场买了一件打折的天蓝色毛衣,它其实是几经设计师和品牌的选择,最后一步流通到了底层市场面前。你以为你和时尚、和奢侈消费没有关系,但实则你仍在这个“税收”体系里,只不过起征点很低,处在小金额但大基数的末端。

甚至一个人极端地不产生购买行为,依然不能置身事外。有位600多万粉丝的博主,买了品牌4万多的“带钻裤衩子”,并做成视频详细描述自己被销售“忽悠”而“冲动购物”的过程。你以为这很荒唐好笑,但该视频300万的转发、140万的点赞、26万的留言,清晰的证明:她只是有钱,不是傻。还有更多这样的自媒体达人,买了板砖、买了垃圾袋,将来会买胶带手环。当你无论利用闲暇还是上班摸鱼的时间看到、转发、评论、嘲笑,如同千千万万个和你一样的“大聪明”、“大明白”一样,其实潜移默化地贡献了自己的机会成本。而那位多付了23596买一卷胶带的“傻子”,已经用这些流量向品牌证明了自己的价值,高高兴兴接下了几万、十几万、甚至几百万的单子。对的,在大数据时代,你动动手指就被收了税。

或许我们可以更细化地将一卷胶带到一枚奢侈品手环的差价称为“潮商税”,套用流行的说法:当一个人对潮流的解读能力有落差,那他的财富就会以各种方式流入潮流市场。

但既然叫“税”,我们就别抵触(每个公民都该依法纳税!),要思考的是,上完税自己得到了什么。上税再心疼,也好过收入不够起征点的窘困。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