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3月29日 18.7°C-22.2°C
澳元 : 人民币=4.7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历史文化探索:浅谈夏商周三代的服饰特点

2021-07-29 来源: 趣历史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奴隶制社会。除开其他的,当时的手工业及染织业也达到了新的水平。那么夏商周三朝的服饰特点是怎样的?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甲骨文中,已出现有“桑”、“丝”、“蚕”、“帛”、“衣”、“裘”、“巾”等文字,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表面上带有丝绸残迹,而且除平纹外,还有菱形纹、方格纹及暗花回纹,这表明商朝已经掌握了花斜纹织制的纺织技术。在出土的石玉雕制成的人形实物中,可以看到具体的形象,其装束为:头戴巾帽,上穿交领右衽衣,下着裳,腰围带,下系韡。这一人形雕像,服装轮廓清晰,为了解商代服饰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并和有关文献记载相印证。

历史文化探索:浅谈夏商周三代的服饰特点 - 1

商代的衣形,主要由衣领、衣衽、衣袖、衣带组成。奴隶主贵族穿着的上衣、领袖、下裙等部位,均施以镶边工艺,以获得增固及美观的效果。交领右衽是中国最早的上衣领式,其形制为两衽交掩于前胸,前衽向右斜垂于袖下。右衽形式经历代传袭,成为汉民族衣式的主要特征之一。商代袖多为窄袖制,而衣袖的出现,说明服装制摆脱了原始的围裹状,开始适应生活。依体定形原则在商代已经确立。下裳是中国古代遮蔽下体的最早服装形式。“裳”也可写作“常”,“常”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下帬也”,“帬”为裙的古体字,裳、裙相同。围系于身体下部的原始裙装,发展到黄帝时代,演变为下裳,至周代趋于完备。

首饰作为服装整体的一部分,随着服装形式的具备,在原始首饰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这一时期,主要首饰种类有发饰、颈饰、耳饰、手饰等。殷商妇好墓出土的499件骨笄和28件玉笄展示了当时主要发饰笄的精美。笄为针状,初为束发固髻之用,以后发展为实用与装饰兼得而以装饰为主,秦汉后称为簪,两股分叉状的称为钗。颈饰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具有审美意义。耳饰又称瑱、珥珰、耳环等,《古今事物考》曰:“珥,女子耳珠也,自妲己始之,以效岛夷之饰。”是说商王纣的宠妃妲己仿效边域少数民族开始戴珥。耳饰分穿耳饰和不穿耳饰两种,质料从石发展到玉、金等。手饰分为戴于手指的指环(也称戒指、代指、驱环等)和戴于手腕的镯钏(即手镯、腕环等)。

历史文化探索:浅谈夏商周三代的服饰特点 - 2

由西周至汉代,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定型阶段。周代的社会经济在殷商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作为生活物质生产领域的纺织业中,育蚕、纺绩、练漂、染色以及服装制作等分工愈加繁细,并设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由于纺织技术的提高,服装材料除麻葛织物及罗、帛、纱、绫、绢、绮、纨等丝织物外,又出现了锦这一品种。锦字从“金”部,与帛组合,可知其制技繁难,其价如金。

周代分封制的建立,使阶级间的差别极为明显。周代为了维护其统治,除沿袭商代宗法思想外,还利用宗法关系以及等级制,建立了一套完整严格的礼仪制度。服饰作为标识等级、服务于礼仪规范的外在形式,也有系统、严谨的制度,当时上至天子、卿士,下至庶民百姓,服饰各有等别,不得僭越。周代的这一别尊卑、昭等威的服饰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被视为服制之源,效仿传承。

据《周礼》等书记载,周代帝王后妃及百官在吉、凶、军、宾、嘉等五大礼仪中,根据不同身份等级,衣冠有别、各有其制,并设有“司服”官,专门掌管其服制的实施。冕服源于夏商,是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等在祭祀、登基、朝贺等重大礼仪场合穿着的礼服。其在周代形成定制,成为周代服装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冕冠是各种礼仪中所戴的最为显贵的礼冠。玄衣纁是冕服的主体服装,为上衣下裳形制。玄衣即为黑色的上衣,纁为绛色的围裳,并采用十二章纹作为图案,装饰于衣裳之上,所饰纹样还有绘衣、绣裳之别。十二章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种。每一章纹图像皆有特定的含义,象征帝王贵族的操行品德及威仪。周代对王后、贵妇也设礼仪服制,如定袆衣、揄狄、阙翟、鞠衣、展衣、褖衣六种衣式为王后礼服,亦称王后六服。六服中惟袆衣为王后专用,另外五服为其他贵族妇女所用,在礼仪场合按等级穿用。

历史文化探索:浅谈夏商周三代的服饰特点 - 3

周代除冕服外,另有弁服、裘、袍、深衣等衣制。弁服为古代次于冕服的一种服饰。裘为一种寒衣,以白色狐裘为贵,天子才能穿。袍为长衣式服装,上下连体,无衣、裳之别,袍设夹里,内絮丝绵。因当时丝绵有限,除天子百官外,庶民则只絮粗麻等物。袍初为内衣,战国时期开始作为外服穿用,汉代以后逐渐普及。深衣形制早于袍,是中国古代继上衣下裳之后出现的又一服装类型,其特点为上衣下裳缝合连属,通体一式。深衣与上衣下裳并称为中国古代两大服装形制,对后世的服装影响很大。以后出现的袍服、长衫、禅衣等通体服装,均沿于深衣形制。

周代除礼仪场合是下着舄外,便居时则穿着屦。屦也为先秦鞋的通称,汉代则通称履。屦一般用麻葛材料制作,单底以适宜便居穿用。战国时期,西北游牧民族的靴渐渐传入中原。靴为皮制,多为高筒,适宜骑乘。冠帽发式作为服饰整体的一部分,至周代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同时也具有了礼俗色彩。这一时期,上层男子20岁成年,需进行加冠之礼,谓之“冠礼”。女子插笄不但用于束发固髻,也作为成年、婚否的标识。按定制,女子许嫁者15岁举行笄礼,以插笄区分女性身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