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最“豪横”一幕冲上热搜,网友:太“毁三观”了…(组图)
祖宗有排面,儿孙才有钱。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假期,又到了给祖宗充值的时刻了。
今年最炫酷的祭祀单品是什么?
是的你没看错,某品牌新款纸扎版轿车。
不仅完美复刻了流线型车身,更有多种配色供你选择。
甚至连充电桩都配上了,还贴心配备了西装革履的国际地府司机,就连车牌都是吉利靓号。
主打一个,虽然我在阳间买不起,但不能让老祖宗没面子。
你以为这只是恶搞?
可淘宝上单单一个店铺,就已经卖出200台了。
不仅线上火爆热卖,线下跑腿小哥都接单到飞起。
后来我去搜了一下,发现在纸扎祭祀这块,每一辆爆款车都跑不掉。
最初是车马轿子。
但时代在进步,座驾也要与时俱进。
比如:劳X莱斯(小金人版)。
炫彩银大G、珍珠白埃X法,都是带司机版。
电车出来了,祖宗也必须第一个拥有。
特X拉套装,充电桩安排得明明白白:
考虑到祖宗日常出行的多元需求,干脆来个套餐,电车、摩托、三轮、汽车全配齐。
甚至不用祖宗去刷题,连驾驶证都帮您考好啦~
真不知道,地府会不会出台交通新规,说不定现在孟婆熬汤,都是改用电车供电。
黑白无常也紧跟潮流,巡逻车底盘装了氛围灯。
可能为了缓解充电压力,地府也要升级超级换电站了。
当然,玩笑归玩笑。
琳琅满目的新能源车,只是揭开祭祀纸扎变迁的一角。
都说:中式恐怖有三宝:纸人、符咒和绣花鞋。
没有人的童年不被恐怖片里脸色煞白的纸扎人吓哭过。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提起纸扎品,第一反应都是阴森和恐怖。
但如今中国的纸扎,已经开始颠覆你的想象。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对传统祭祀的记忆,还停留在黄纸、花圈、金元宝上。
但如今阴间的生活配置,也正追着阳间潮流一路狂奔。
祖宗的“身后生活”,必须得跟上时代。
祖宗想住什么就住什么。
喜欢中式的就住四合院,喜欢洋房的就住别墅。
喜欢种菜就搞个农场,要想当个包租公包租婆,几栋精装公寓直接安排。
活着时为一套房子背债30年,死了坚决不能做房奴。
网络时代,电子产品也不能少。
苹果全家桶整一套,不喜欢的话就用三折叠,怎么折都有面。
民以食为天,吃的喝的也必须讲究。
各种口味的方便面:
餐后甜点应季水果也不能少:
茅子、华子,那更是必须得配,因为是身份的象征。
大金表戴在腕间;
神仙水全套配齐。
戴X吹风机、星X克保温杯、爱X仕包包、扫地机器人…
到了哪里,都得走精致都市丽人的路线。
没事祖宗还可以喝喝茶,玩玩茶道:
无聊了打打麻将,连牌搭子都配好了。
累了还有按摩椅,全自动不用扫码版:
担心忙不过来,还会给你安排全套服务人员。
甚至前几年,疫苗、测温器、酒精、口罩、呼吸机都要顺带烧给祖宗……
有时候,真不得不佩服纸扎手艺人的脑洞。
老祖宗生活方方面面,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主打一个:我可以过得不好,但祖宗必须是人上人。
如果说以上拼的是创意,那以下就是以“大”取胜。
在苏南一带,有一种祭祀用品叫“扎库”。
大多数人祭祀也就烧些“小玩意”,但在这里家人去世后,会请库匠扎大纸房子。
正常你以为,扎的纸房子长这样:
可在南通,许多家庭烧的是这样:
这样:
不是塑料棚子,不是简易木房,是真真3D立体,用纸扎出来的别墅。
有的双层纸别墅最大号,长十几米,面积达200平方米,售价高达1.5万。
远远一看,跟真房子真没什么区别。
建筑结构能做到1:1复制,每个细节都很逼真,内部楼梯装修都有,
你想往上加什么就能加什么,洗衣机、电冰箱、太阳能、空调、汽车、飞机,都能给你扎上去:
甚至门口还会配置保安:
到了晚上,还有配套的灯亮起点缀:
最终配上大量黄纸和金元宝,一场大火全都给烧了。
很多当地人迷信,死者生前受不受人尊敬,家族旺不旺、有没有钱,就要看扎库做得大不大,坟前烧的炮纸多不多。
人就死一次,所以不管怎么样,还是要走的“风风光光”。
在国内,纸扎还是和祭祀,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但当纸扎到了国外,就演变出了更多的意味。
去年万圣节时,一位中国小姐姐,在国外街头卖丧葬用品,一下打开了外国人的新世界,把中国的丧葬文化传到国外了。
有一对女生,在她那买了纸扎LV包,作为万圣节装饰。
还有位大叔,买个纸扎三文鱼和纸钱,用来祭奠刚刚去世的小猫。
人们对情感寄托的需求是共通的。
但在国外,纸扎除了祭祀之外,更生出了“玄学”的功能。
起因是一位黑人,手拿一张中国冥币,非常激动地说:
发现了一个很神奇的神秘力量烧了它能:传递祝福、带来好运。
于是一生迷信的外国人,也开始疯狂抢购中国冥币。
在亚马逊上,冥币打出的标签是:神秘的东方力量。
甚至还有贴心商家将冥币“洋化”,制造出了外国人特供版:
这怎么不算一种文化出海呢?
还有更离谱的老外博主,把它做成了生意。
一位老外直播烧冥币,烧一张念一个粉丝的名字。
粉丝付费观看焚烧过程,并且根本不生气,因为他们只记得,这是为了祈福。
中国人看了大喊晦气!外国人看了大呼amazing!
但其实后来一想,从烧给死人,到烧给活人,内核其实没什么不同。
当中国冥币被贴上“神秘东方力量”的标签,其实就是完成了从民俗器物到文化符号的转译。
祭祀早已不仅是一种仪式,而是一种心理治疗,一种精神寄托。
不是为了给离开的人带去点什么,而是为了给留下的人带来点什么。
当抛去纸扎祭祀的作用,很多人都忘了,中国纸扎也是一种非遗文化。
之前法国的博物馆,曾办了一场名叫:“极乐天堂”的中国纸扎展览。
里面的纸扎,精美的让人忘记了它的作用。
雕花、装饰,上面一砖一瓦,都是纯手工制作。
扎竹、剪纸、裱糊、彩绘、纸塑…
每一座灵厝,都需要师傅花2-3个月才能完成。
相比开头提到的那些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低配版”大师级作品更具有生命力。
当剥离功能性,工艺本身便是艺术本身。
这场展览在巴黎引起巨大轰动,成为当季巴黎十大必看展览之一。
换个角度看纸扎,或许不只是禁忌的丧葬用品,而是一种民俗文化,是一种关于生与死的观点。
我很喜欢一位法国观众的留言:
“中国人用纸扎告诉我们,最浪漫的事,是连死亡都不愿将就。”
其实每年清明前,我母亲总会亲手折元宝。
虽然如今祭祀用品早已琳琅满目,机器压制的金箔元宝、印刷精美的“天地银行”巨额钞票,也有人只带一束鲜花,不再烧纸。
可我妈依旧坚持手折,一张张锡箔纸,在她指尖翻折、捏角、撑开,变成一个个小小的金元宝。
她说:
她的妈妈是这样折的,她的奶奶也是这样折的。这不是迷信,而是记忆。
这让我想起朋友的故事。
他说:
他也曾觉得烧纸很土,可当父亲去世后,就觉得烧香烧纸,心里能得到安慰。
有事想他了,就多烧点钱给他,让他在下面也过得好,自己心里也能得到宽慰。
如今,烧纸祭祀常被贴上迷信、污染、落后的标签,甚至有人呼吁彻底禁止。
但一刀切的否定,是否也彻底切断了某些东西?
无所谓好坏,存在即合理。
千年来的殡葬文化,并非只是简单的“烧给亡者”,而是生者与逝者之间的情感纽带。
那些折元宝的手、那些摆祭品的动作、那些低声的念叨,都是思念的具象化。
这些仪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我很喜欢一个说法:人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心跳停止,呼吸消失,这是生物学上的死亡。
第二次,是葬礼结束,社会关系终结,这是社会意义上的死亡。
第三次,是当世间再无人记得你,那才是真正的消亡。
对于生者而言,逝去的人已无法归来,但生活仍要继续。
清明、中元、忌日这些特定的时刻,当后人带着纸钱、祭品、鲜花,不辞辛劳地前往墓地,用最古老的方式呼唤他们的名字时或许才又一次被证明:
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曾真实、鲜活地活过,并且仍被这个世界深深地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