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终生未婚!86岁北京老太火了:养老要靠谁(视频/图)
近日,一条“终身未婚的86岁北大毕业老太无家可归!”的新闻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引发了广泛讨论。
以下为采访实录:
问:听说您是北大毕业的?
答:对,化学系的。那会儿是6年制,我们那届正赶上陆平当校长。毕业后我还留校继续搞了两年科研。
问:毕业后去了哪里工作?
答:分到北京化工厂。那是全国最大的精细化工企业,光北大毕业的就有一百多号人。我们那会儿干活特别拼,做实验经常泡在实验室。你看我到现在,遇到人还能跟他们讲讲化学知识呢。
问:听说您做过很重要的研究?
答:是有那么一个项目,研究氯化铯的提纯。要把杂质降到百万分之一以下,难度很大。最后成功了,还得了局里的科技二等奖,后来参与的国家星火计划也得了奖。
问:您年轻时没考虑过成家吗?
答:那个圈子里,大家都差不多。我师兄师姐们,好多都是单身。天天就知道搞研究,哪有心思考虑别的?现在想想,可能是太死心眼了。
问:现在养老的事情怎么安排?
答:我这个情况,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问:现在住在哪里?
答:在大妹妹家。但现在妹夫病了,生活不能自理,妹妹要照顾他,觉得我在这添麻烦,想让我搬出去。
问:那您有什么打算?
答:说实话,我现在真的无路可走了。
看完这条视频,让人唏嘘不已“一个曾经风华绝代的高知,为何晚年生活却如此孤苦?”
然而,这样的悲剧,并不是个例。
近年来,独居老人孤独死亡的新闻已发生了好几起,这些老人的故事,让人心酸。
他们也曾是父母眼中的宝贝,也曾有过“绚烂而耀眼”的青春和梦想,然而,到了晚年,却孤独地死去,身边没有亲人,甚至没有一句告别。
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的养老,到底要靠谁?
在中国,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
很多人认为,只要生了孩子,老了就有依靠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年轻人生活压力的增大,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维系。
很多年轻人为了生活和工作,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打拼。
他们忙碌于生计,无暇顾及远在老家的父母。
即使有心孝顺,也因为距离和时间的限制,无法给予父母足够的陪伴和照顾。
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应该如何养老?靠政府?靠社会?还是靠自己?
我们先来看看政府层面的努力。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养老事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和覆盖面,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减轻老年人的经济负担。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养老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养老选择。然而,尽管政府做出了诸多努力,但养老资源仍然有限,无法满足所有老年人的需求。
再来看社会层面的支持。社区养老、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和支持。然而,这些方式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难以形成有效的养老体系。此外,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和尊重程度也有待提高。在一些地方,老年人仍然面临着被忽视、被歧视的困境。
那么,老年人是否只能靠自己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选择自我养老的方式。他们通过储蓄、投资等方式积累养老资金,通过参加社区活动、结交新朋友等方式丰富晚年生活。然而,自我养老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比如,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认知能力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这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
那么,面对养老的困境和挑战,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养老问题并非无解。关键在于我们要转变养老观念,树立多元化的养老意识。养儿防老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养老方式。我们应该鼓励老年人通过自我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方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安。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老年人的意愿和选择,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养老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的作用仍然不可或缺。虽然年轻人生活压力增大,但家庭仍然是老年人最重要的精神寄托和依靠。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年轻人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定期探望、电话问候等方式给予父母关爱和陪伴。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老年人的关注和照顾,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来助力养老。比如,利用智能家居系统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利用远程医疗系统为老年人提供及时的医疗救助;利用社交平台为老年人提供交流和互动的机会等等。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
这位86岁老太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养老的困境和挑战,也让我们思考了养老的出路和方向。
解决养老问题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共同构建一个完善的养老体系,才能确保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