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24日 13.3°C-16.6°C
澳元 : 人民币=4.59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人是如何通过熬夜一步步作死的(组图)

2024-10-10 来源: 浪潮工作室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人是如何通过熬夜一步步作死的(组图) - 1

作为一个现代年轻人,睡眠于我们大约是“知道它很重要,但是每次都被牺牲”的存在。

当DDL逼近时,熬夜成了最后力挽狂澜的机会,用几个酣畅淋漓的夜晚补齐之前的债;

当疲惫的一天结束,头靠上枕头,突然发觉没有一刻像现在这样完完全全地属于自己,于是拿起手机沉浸其中,骄傲放纵;

假期旅游、周末喝酒,大家又会觉得:“平淡的睡眠固然健康;通宵夜生活却实在精彩”;不是吃夜宵打牌、早起打卡网红早餐,就是不醉不归。

于是,大家熬着夜刷到了“别再熬夜”的贴子,心头一紧,并继续刷手机;

每天早上困得起不来床,心想今晚一定早睡,但每次都是“该想法仅限早晨”;

每次励志自己要真正养生;但是朋友晚上的一个电话,又觉得自己应该“趁年轻,活在当下”……

总之,人人都知道睡眠很重要,但总不是第一选择。但也许你没想过,你在生活里诸多碰壁和“水逆”不顺,可能都是因为你睡不够造成的。

你知道睡眠重要,但你知道睡眠“如何重要”“有多重要”吗?

从来都是脆皮人,

这可能和你的睡眠有关吧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经历 :熬夜以后好像更容易生病了,各种小病莫名其妙找上门,比如明明没着凉,却感冒好几天。

这并不是巧合,而是由于睡眠不足,你身体的免疫系统不如从前了[1]。

其实,睡眠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支持免疫系统的功能,它能帮助免疫功能维持有效防御能力,防止各种微生物或者炎症入侵我们的身体[1]。

与之相对的,睡眠不足后,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也就更有被感染的风险,且体内的炎症水平会大幅度增加[1]。

和正常睡眠时间的人相比,患有睡眠障碍的人患带状疱疹的风险高1.23倍。习惯性短睡眠的人(≤5小时)与一般有7-8小时睡眠的人相比,也更可能患呼吸道感染[1]。

人是如何通过熬夜一步步作死的(组图) - 2

人是如何通过熬夜一步步作死的(组图) - 3

睡眠不足会增加感冒、流感、肠胃炎和常见免疫疾病的风险 / 图虫创意

此外,对于青少年而言,不充足的睡眠会增加一些常见疾病的患病风险:比如感冒、流感、肠胃炎和其他常见感染病[1]。而且,如果有人不幸感染了寄生虫,那么睡得少的人,其严重程度也会更高[1]。

这大约因为:当动物清醒时,它们需要使用有限的能量来执行多种生存任务;但是睡觉时,能量消耗可以从这些活动减少,从而将省下来的能量重新分配给免疫系统,助其良好运作[2]。

甚至于,如果你一天或者几天晚上几乎没怎么睡,那么与正常睡眠的人相比,你在接种疫苗后应有的免疫保护效果也会被削弱,因为此时,你身体内的“免疫记忆”不如从前了,而这个东西恰恰是防止你再次感染的[3]。

免疫系统的各个“顶梁柱”都因睡眠不足而功能受损。比如白细胞的昼夜节律,不仅应有的高低变化不再明显,而且某些特定时段(比如夜间和早晨醒来时)会比正常情况要高[1],这就代表了体内更明显的炎症反应。

同时,中性粒细胞作为在免疫第一线奋勇杀敌的战士,活性也会降低,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的能力下降;而免疫系统当中的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都偏离正常值,使得免疫系统的应答受损,增加了被感染的机率[1]。

人是如何通过熬夜一步步作死的(组图) - 4

人是如何通过熬夜一步步作死的(组图) - 3

图为中性粒细胞示意图,这是身体免疫系统的“大功臣” / 默沙东诊疗手册

刚刚提到,人体的免疫系统不仅需要防御病原体,还需要防御自身的炎症反应[1]。

炎症反应本就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为什么反而免疫系统也要抵抗它呢?

因为睡眠不足造成的免疫系统失调,并不是仅仅是“防御外敌”的攻击力下降这么简单,另一个复杂的变化在于让体内的炎症反应明显增加,而失去控制的炎症反应本身也会对身体造成损害,比如造成自身免疫疾病或慢性炎症性疾病[1]。

睡眠不足后,体内的炎症标志物增加[4],中性粒细胞和促炎因子也显著增加[5]。这些促炎因子失去控制,就在身体里制造混乱,攻击器官,最终导致多个器官无法正常工作。

人是如何通过熬夜一步步作死的(组图) - 6

人是如何通过熬夜一步步作死的(组图) - 3

以上都是身体有慢性炎症时可能出现的症状;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受到了影响 / Clevelandclinic

为什么会这样?根据科学家针对小鼠的实验,他们强制要求小鼠后保持清醒,4天后小鼠表现出严重的炎症,并死了大约80%[5]。

此时小鼠们的大脑里,一种叫前列腺素D2(PGD2)的物质增加——这是一种内源性促睡眠物质,不难想象,当你睡不够,大脑会分泌它来提醒你多睡觉——然而这种物质此时会通过一种特殊的通道从大脑进入血液,然后引发一系列的免疫系统的反应,让促炎因子过量产生[4]。

此时身体内会有“炎症风暴”席卷全身,不仅使得身体里的器官被攻击,比如肝、脾、肺、肠、肾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5],还会因为形成慢性炎症,为心血管疾病、肿瘤、类风湿关节炎、和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埋下隐患[1][7]。

值得一提的是,短期的疯狂熬夜,比如1-2天,每天清醒时间超出了16-18小时,叫“急性睡眠剥夺”,更容易造成前述的感染风险和免疫功能下降;如果连续三个月,每天的睡眠都低于维持健康和活力所需的基本时间,白天超级困——那就算“慢性睡眠剥夺”,是一种“睡眠障碍”了,也更容易受到慢性炎症带来的影响[1]。

人是如何通过熬夜一步步作死的(组图) - 8

人是如何通过熬夜一步步作死的(组图) - 3

上一层为被剥夺了睡眠四天的小鼠器官切片图,下一层为正常小鼠的图;睡眠剥夺后的小鼠肝脏、脾脏和肺部都受到了损害 / [5]

所以,请大家分别对号入座,看自己分别占哪个——最好别是不仅每天都缺觉,另外还突击性熬了几个大夜。

没头脑和不高兴,

都是睡不够的你

除了身体的病症,你的心理状态也有所下滑。

不知道你觉不觉得,熬夜太多,自己不仅身体虚了,情绪也不好了——动不动就emo,或者容易烦,日常想毁灭世界。

经过对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154项不同的研究中5717个参与者的情绪研究汇总,发现睡眠不足对情绪的影响涵盖了方方面面——且毫不意外,都是负面影响[7]。

比如,睡眠的缺失让积极情绪“缺席”;却反而让压力反应和焦虑情绪增加,且对于年轻人这样的增加尤其明显[7][8],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这可能是,睡眠剥夺降低了大脑中负责快乐的区域网络中的功能连接性,而这会导致情绪调节困难,增加负面情绪体验[9]。

值得一提的是,睡眠不足确实也会增加抑郁的情绪,但是对于整宿不睡觉的情况不明显,反而和“睡眠限制”——俗称“没睡够”的情况,有更显著的相关性[7]。

人是如何通过熬夜一步步作死的(组图) - 10

人是如何通过熬夜一步步作死的(组图) - 3

完全睡眠剥夺实验中清醒时间的线性和非线性效应;每个气泡的大小与研究样本的大小相对应。蓝绿色代表线性函数;紫色代表二次函数 / [7]

“睡眠限制”到大约四小时的时候,积极情绪的减弱是最明显的[7]。

所以如果你三点睡、七点起床赶早八或者赶通勤,那你的心情可能很不美丽。

此外,睡眠不足的个体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和冲动性,情绪稳定性和控制能力下降[10]。

睡不足以后,人的大脑会对各种外界刺激反应失调:要么对各种刺激过度反应,不管面对消极还是积极的,都情绪波动剧烈[11];要么是对情绪刺激反应迟钝[7],懵懵的,“看起来不太灵活的样子”。具体的表现形式因人而异[12]。

不要以为这只是让人“不开心”了一下,实际上,睡眠剥夺与精神病理学和精神病障碍有关,包括情绪和情绪调节的负面、精神病、焦虑、自杀行为以及抑郁风险[1]。

除了负面情绪,还让你的认知功能不如从前。即“脑子不好使了”[9]。

比如,记忆缺陷就和睡眠不足直接相关。由于睡眠不足,大脑中一个和记忆形成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区域——海马体的功能下降[10]。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开始脑子莫名其妙不记事儿,爱丢三落四,先把觉睡足,看看有没有改善。

人是如何通过熬夜一步步作死的(组图) - 12

人是如何通过熬夜一步步作死的(组图) - 3

睡眠不足对记忆力的影响非常显著,所以熬夜背书未必是上上策 / 图虫创意

除了记忆力,人们的警觉性和注意力也会因为睡眠不足而下降。在通过实验对比被剥夺睡眠和正常休息的受试者,并且分别测量他们的警觉性后,发现他们这两组人出现了显著的差异[9]。

神经影像学的研究也表明,大脑负责认知功能的区域对睡眠不足的有害影响非常敏感。睡眠不足的人,时常会经历“微睡眠的侵入”,在此期间他们会失去对感官刺激的反应能力达5-30秒[11]。

微睡眠就是那种极其短暂、不自主的睡眠状态——经典场景就是手撑着太阳穴,上下眼皮打架,控制不住地“小鸡啄米”;笔虽然还攥在手里,但是已经遵从“自由意志”开始“笔走龙蛇”。

前述的小鼠实验中,不能睡觉的小鼠最后连维持平衡都困难,并且对轻微的触碰刺激反应最小或没有反应[3]。

上述这些能力的下降,综合在一起慢慢形成行为的改变,决策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受损,再慢慢升级成反射弧长、犯错误增加、发散思维能力下降、短期回忆能力差、无效的固执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洞察力、监控力差[11]。

人是如何通过熬夜一步步作死的(组图) - 14

人是如何通过熬夜一步步作死的(组图) - 3

睡眠不足造成的种种能力的下降,可能会导致学习和工作成绩的下降,生活也力不从心 / 图虫创意

和情绪状态一样,认知功能下降也会量变到质变——事实已经证明,睡眠剥夺是阿尔茨海默病与中风的风险因素。[10]。

所以,也许今天多看手机几个小时种下的因,其结的果不止是忘带钥匙、忘记密码、忘回信息这么简单,而是几十年后力不从心的自己。

熬夜的温柔刀,

刀刀割人性命

结合种种睡眠不足对人的影响来看,大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那么,睡眠究竟是如何帮助大脑稳定工作的呢?

其实,人的大脑在经过一天的辛苦后,积累了不少代谢废物和损伤的蛋白质,而它们留在大脑里会成为有害物质[12]。

而大脑有自己的“真·洗脑”机制:通过睡眠,增强在夜间大脑中“脑脊液”的流动,冲洗掉有害物质,不仅维持大脑的清洁和健康,还能有效防止神经功能随着年纪变大而退化[12]。

人是如何通过熬夜一步步作死的(组图) - 16

人是如何通过熬夜一步步作死的(组图) - 3

图为大脑中脑神经负责的功能示意图,一共是十二个功能 / Clevelandclinic

而在脑脊液中还有种物质,大家应该不陌生——叫“褪黑激素”。它太重要了。作为是一种睡眠因子,它不仅可以帮忙清除掉废弃的蛋白质,还能作为强大且多功能的抗氧化剂,防止氧化损伤分子在神经中的积累——这些分子会导致神经功能衰退[12]。

除此之外,褪黑激素这种物质还能让人维持最佳昼夜节律,保持神经认知健康;控制神经干细胞的有丝分裂活动,参与神经元的更新[12]。

而褪黑激素,只有在慢波睡眠当中,才能发挥最高的“清理中枢神经废物”的效用——所以很多睡眠软件都会统计人们的深度睡眠的时长——因为那就是慢波睡眠的所在。

人是如何通过熬夜一步步作死的(组图) - 18

人是如何通过熬夜一步步作死的(组图) - 3

深睡眠(N3期),即慢波睡眠大多发生在头半夜。占比大约在13-23% / 默沙东诊疗手册

刚刚提到了褪黑激素在大脑中充当了“抗氧化”的作用,而不光大脑,肠道里也发生着氧化过程。

肠道内有种物质,它们是到处和其他分子氧化的“不安分者”。而过度氧化反应会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进而积累一系列疾病,甚至加速死亡[13]。

而睡眠不足,恰恰会让这样的“不安分者”累积增多,进而也会增加氧化应激反应,造成“过度氧化”的种种危害。

但睡眠不足的危害,最让人细思恐极的是,它可能具有“适应性”和“蒙骗性”。

人们通常低估睡眠不足对自己的负面影响——以为自己还“生龙活虎”,并没“感觉到”疲累和乏力,也就意识不到自己有多么缺乏睡眠。且随着长时间的熬夜,人们会适应自己已经受损后的反应,还以为那就是正常的——意识不到那些都是“打折扣”后的表现[14][15]。

意识不到自己正深受“缺觉”的荼毒——大家可能在出问题时问责周末的酒精、“班味儿”的入侵、复杂的感情问题,甚至是质疑自己确实“老了”,就是没怀疑一下睡眠不足对你大脑的损伤。

人是如何通过熬夜一步步作死的(组图) - 20

人是如何通过熬夜一步步作死的(组图) - 3

人们也许觉得自己状态尚好,甚至可以精力充沛地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殊不知自己正在渐渐适应睡眠不足后的种种反应受损 / 图虫创意

既如此,又如何能重视起来,好好珍惜每一晚的睡眠呢?

也许你觉得,周末或者假期补觉就行,周末或者放假每天不到中午不起床。但是,且不说(你今年已经没有节日假期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没有研究明确指出是否所有由睡眠不足引起的身体损伤都能被“恢复性睡眠”完全修复[16];就单说过长时间的睡眠本身,也和炎症有一定关联性[2]。

正如大家都知道,饥一顿饱一顿的吃饭方式对身体不好,那么缺觉再补觉的循环一样不是上策。

而睡眠不足,长期累积的慢性病还有很多。

除了之前提到的免疫系统疾病和肿瘤以外,长期睡眠不足对于心血管疾病,比如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代谢疾病比如葡萄糖不耐受、胰岛素抵抗,甚至是2型糖尿病的风险都更高。并且除了中风和阿尔茨海默以外,睡眠不足总体都和“神经性退行”的疾病相关[1][9]。

此外,在一项动物研究中,睡眠剥夺后的小鼠精子质量下降,而且性行为减少、睾酮水平降低和精子活力降低[9]。

人是如何通过熬夜一步步作死的(组图) - 22

人是如何通过熬夜一步步作死的(组图) - 3

精子活力代表了精子的运动能力,它也影响了生育能力 / Medicalnewstoday

所以,别信什么“生前何必久睡,死后必会长眠”,也别高喊着“趁年轻,享受生活”的口号,挥霍着尚且健康的身体资本。

古语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现代人则是:放下手机,回归睡眠。

如果你觉得,白天没有时间完整的留给自己,那么睡觉算是完全属于自己了。实在不行还能做梦,梦里啥都有。

人是如何通过熬夜一步步作死的(组图) - 24

[1] Garbarino, S., Lanteri, P., Bragazzi, N. L., Magnavita, N., & Scoditti, E. (2021). Role of sleep deprivation in immune-related disease risk and outcomes. Communications biology, 4(1), 1304.

[2] Preston, B. T., Capellini, I., McNamara, P., Barton, R. A., & Nunn, C. L. (2009). Parasite resistance and the adaptive significance of sleep.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9, 1-9.

[3]Armitage, S. a. O., Peuss, R., & Kurtz, J. (2014). Dscam and pancrustacean immune memory –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Developmental & Comparative Immunology, 48(2), 315–323.

[4] Irwin, M. R., Olmstead, R., & Carroll, J. E. (2016). Sleep disturbance, sleep duration, and inflamm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and experimental sleep deprivat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80(1), 40-52.

[5]Sang, D., Lin, K., Yang, Y., Ran, G., Li, B., Chen, C., ... & Zhang, E. E. (2023). Prolonged sleep deprivation induces a cytokine-storm-like syndrome in mammals. Cell, 186(25), 5500-5516.

[6]Palmer, C. A., Bower, J. L., Cho, K. W., Clementi, M. A., Lau, S., Oosterhoff, B., & Alfano, C. A. (2024). Sleep loss and emo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ver 50 years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50(4), 440.

[7]Nollet, M., Wisden, W., & Franks, N. P. (2019). Sleep deprivation and stress: a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Interface focus, 10 (3), 20190092.

[8]Zhang, Y., Dai, C., Shao, Y., Peng, J., Yang, Y., & Hou, Y. (2021). Decreas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the reward network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after total sleep deprivation. Frontiers in Neurology, 12, 641810.

[9]Liew, S. C., & Aung, T. (2021). Sleep depriva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iseases-a review. Sleep medicine, 77, 192-204.

[10]Frau, R., Traccis, F., & Bortolato, M. (2020). Neurobehavioral complications of sleep deprivation: shedding light on the emerging role of neuroactive steroids. Journal of neuroendocrinology, 32(1), e12792.

[11]Saghir, Z., Syeda, J. N., Muhammad, A. S., & Abdalla, T. H. B. (2018). The amygdala, sleep debt, sleep deprivation, and the emotion of anger: a possible connection?. Cureus, 10(7).

[12]Reiter, R. J., Sharma, R., Cucielo, M. S., Tan, D. X., Rosales-Corral, S., Gancitano, G., & de Almeida Chuffa, L. G. (2023). Brain washing and neural health: role of age, sleep, and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melatonin rhythm.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80(4), 88.

[13]Vaccaro, A., Dor, Y. K., Nambara, K., Pollina, E. A., Lin, C., Greenberg, M. E., & Rogulja, D. (2020). Sleep loss can cause death through accumul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the gut. Cell, 181(6), 1307-1328.

[14]Sleep Foundation. (2024). Sleep debt: the hidden cost of insufficient rest.

[15]Van Dongen, H. P., Maislin, G., Mullington, J. M., & Dinges, D. F. (2003). The cumulative cost of additional wakefulness: dose-response effects on neurobehavioral functions and sleep physiology from chronic sleep restriction and total sleep deprivation. Sleep, 26(2), 117-126.

[16]Piltz, S. H., Behn, C. G. D., & Booth, V. (2020). Habitual sleep duration affects recovery from acute sleep deprivation: A modeling study.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504, 110401.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