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高管对中国需求疲软敲响警钟:“现在生意不好做”(组图)
本文转载自法广,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导,从大众汽车到百威英博和欧莱雅等跨国集团都对中国的需求敲响了警钟,经济放缓的影响因对外国品牌需求的萎缩和国内竞争的愈发激烈而加剧。在本周发布的业绩中,在伦敦上市的广告巨头WPP集团指出,过去三个月其在华销售额下降了近四分之一,中国前景不佳,并有迹象表明消费者开始谨慎行事。
WPP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德(Mark Read)在采访中说:“人们曾预期中国在新冠疫情后会出现比现在更明显的转机”。中国需求疲软一直是全球大部分消费品行业半年收益的一个特点。在中国销售奢侈品和大众美容产品的欧莱雅公司估计,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在华的销售增长下降了约2%至3%,而大众汽车旗下的保时捷则表示,截至今年6月的6个月中,该公司在华的销量比上年同期下降了三分之一。
自2021年底以来,中国负债累累的房地产业长期放缓,最近几个月房价下跌速度加快。尽管当局2022年底放松了严格的疫情管制措施,但疲软的房地产市场削弱了人们的信心,也削弱了对消费品的需求。疫情过后,许多与中国有业务往来的本地和海外企业都期望以消费为重点的刺激措施能推动经济增长。虽然这种情况并未发生,但经济学家认为,如果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中国政府可能会采取此类措施。
惠誉评级的分析师指出,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餐饮业的增长速度自2010年以来首次放缓至8%以下,不包括疫情时期。惠誉分析师说,“可支配收入前景的不确定性,加上房价下跌导致家庭财富进一步缩水,导致非必要支出减少或转向物有所值的产品”。他们补充说,这一趋势已从餐饮扩展到“关键的可自由支配类别”,包括服装、化妆品和珠宝。
欧莱雅集团首席执行官叶鸿慕(Nicolas Hieronimus)说:“全球唯一一个消费者信心仍然非常低的地区是中国。就业市场并不健康,许多中国人把积蓄投入了房地产,而房地产已经贬值了很多”。尽管中国仍是许多跨国公司的增长市场,但在汽车等一些行业,海外生产商面临着来自国内竞争对手的巨大威胁。
人们在中国北京三里屯太古里购物。 © 美联社图片
上海咨询公司Automobility的数据显示,随着中国市场迅速转向电动汽车,今年上半年海外品牌在中国乘用车销量中所占比例从2020年的64%下降到38%。德国汽车制造商尤其受到其最重要的市场,中国销售放缓的挤压。
保时捷和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奥博穆(Oliver Blume)表示,目前尚不清楚保时捷Taycan等电动跑车的需求是否会回升。奥博穆说:“今天,我们还不知道”,并称目前“(中国)不存在电动汽车的豪华细分市场”。
梅赛德斯-奔驰近年来将重点转向更昂贵的车型,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在华的汽车销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9%。梅赛德斯-奔驰首席执行官康松林(Ola Källenius)表示,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正在降温,他将部分原因归咎于中国的房地产危机。康松林直言:“我们不知道中国消费者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重拾信心”。
克莱斯勒前中国区负责人、Automobility创始人罗威(Bill Russo)说,除特斯拉外,外国汽车制造商“在面对中国消费者对电动汽车不断变化的偏好时,集体未能作出调整”。不过,百胜中国首席执行官屈翠容(Joey Wat)本周在投资者面前表现得更为乐观,因为这家必胜客和肯德基在华的运营商公布的上半年业绩好于预期,净收入增长了8%,达到2.12亿美元。
屈翠容说:“最近,看空中国似乎很时髦。但是……即使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中国的年增长率仍占全球的近三分之一”。她称,中国的“低线”城市出现了“增长转移”。屈翠容解释道,“仅去年一年,中国就实际开设了400家购物中心,其中大部分位于二线及以下城市……如今世界上有多少国家(开设了)400 家购物中心?” 但她也承认,“现在生意不好做”,而且预计本季度市场不会发生变化。
酿酒商安海斯-布希英博将第二季度中国销售额下降15%归咎于消费需求疲软和中国部分地区的恶劣天气。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杜克雷(Michel Doukeris)表示,尽管消费者支出疲软,但在中国,喝少量但更贵的酒的趋势依然存在。杜克雷说:“我认为长期的基本面仍然存在”。
跨国集团高管和分析师还警告说,竞争力强的中国品牌数量不断增加,将带来长期威胁。总部位于上海的中国市场研究集团(CMR)创始人、董事总经理雷小山(Shaun Rein)说,虽然有一些亮点,但许多外国品牌面临着强大的国内竞争对手。雷小山说,“许多西方品牌正在被中国品牌超越”。
本文转载自法广,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