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7日 8.0°C-10.6°C
澳元 : 人民币=4.83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数学天才应该走怎样的路径?舆论为她吵翻了!决赛难度将远大于初赛,老师发声(组图)

7天前 来源: 上观新闻 原文链接 评论5条

学服装设计的17岁中专女生,闯进全球数学竞赛12强。

近日,“天才少女”姜萍和她的数学老师王闰秋的故事在全网引发热议。

数学天才应该走怎样的路径?舆论为她吵翻了!决赛难度将远大于初赛,老师发声(组图) - 1

再过4天,也就是6月22日,姜萍就要参加“阿里数赛”决赛,与来自全球的高手过招。

谈及决赛,老师王闰秋表示,决赛难度要远大于初赛难度。“如果姜萍在决赛没有取得大家想要的成绩,希望大家不要过多苛责。希望姜萍能够享受比赛,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最近,舆论场里关于数学的讨论很热闹。

一个多月前,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在一次演讲中谈到,中国现今数学还没有达到美国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此话一出立即引起不少争议,也让不少网友破防。

这几天,姜萍的故事再次点燃了大众情绪——你看,“少年天才被埋没又逆袭”,怪不得中国数学不行。

很多讨论都指向当下教育制度的不合理,有人就认为,现在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人的综合能力,这就导致只要某个科目出现严重偏科,就会被中高考淘汰,哪怕某科成绩十分亮眼,也会错过国内顶尖学府。

持类似观点的人或许不在少数,但把板子打在中高考制度上,有失偏颇,甚至有些文不对题。

数学天才应该走怎样的路径?舆论为她吵翻了!决赛难度将远大于初赛,老师发声(组图) - 2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有关到姜萍的实力属于什么层次的人才。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始办于2018年,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在线数学竞赛,今年的预选赛入围分数是45分,姜萍的分数是93分。排在她后面的是刘奔,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一等奖、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金牌,现在是中国科学院博士。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姚一隽在评价姜萍时说,如果不讨论数学水平,只看答卷水平,可以(保守地)说,国内95%的数学专业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是写不出那样一份答卷的。

可以说,如果姜萍的成绩是真实有效的,那她无疑是天赋型选手。

对于这样的天才,需要走普通人的中考-高考-大学路径吗?在她身上投射所谓高考公平性的话题,有点错位,因为,她应该走的是天才选手的路径,偏不偏科,对这个级别的天才来说,不重要。

数学天才应该走的路径,一般是怎样的?

这次比赛中,其实有一个可供比较的案例。他就是来自上海民办华育中学的邓乐言,在本次比赛中排名第26,也是决赛圈内的佼佼者。

小邓同学五年级时,就已经获得了东南数学奥林匹克高一组第三名,也就是说,其小学时已经可以轻松碾压大部分很优秀的高中学生了。

在初中期间,邓乐言参加了多次高水平的数学竞赛,获得一等奖或金奖。今年,他还获得了北京大学第八届中学生数学科技夏令营未名奖(最高奖),被江湖人称“上海数学界言哥”,而北大的数学夏令营,大家都知道目标就是提前“掐尖”。

实际上,这才是顶尖大学数学系学生的培养路径。这样的天才型选手,并不需要通过高考与大多数人竞争,更不需要通过高考来证明自己。

顶尖人才,自有其赛道进入顶尖学府。

数学天才应该走怎样的路径?舆论为她吵翻了!决赛难度将远大于初赛,老师发声(组图) - 3

清华大学的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计划每年遴选100名左右具有“突出数学潜质和特长,并有志于终身从事科学研究”的高中生和特别优秀的初三学生,入学后直接接受为期八年的本硕博衔接培养。

在数学人才的挑选上,其实比一般人想象得要早得多。

在世界各地,奥数比赛(而不是高考),是一项基础性的筛选机制。被称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和奥赛奖牌就有正相关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致有一半的菲尔兹奖得主都曾获得过奥数IMO奖牌。

如果我们承认姜萍也是一位天赋异禀的选手,显然,问题不是她有没有通过中考或高考得到升学的机会,而是为什么没有获得天才少年应该获得的机会和资源(比如参加奥数)?为什么没有如其他数学天才那样被早早看见、培养?是不是我们的顶尖人才选拔机制,真的把一些天才给漏掉了?

要不是遇到了给她“开小灶”的伯乐王闰秋老师,很可能她不会获得现在的成绩和关注。

考虑到姜萍所在地区的发展水平及其自身的家庭经济状况,应当进一步追问的是,传统的顶尖数学人才的发现和选拔机制,是不是把相对欠发达地区也给漏掉了?

姜萍,太晚被看到了

尽管只有17岁,但比起从小学和初中就脱颖而出的数学天才们,姜萍“出道”得晚了。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很多偶然性,但地区发展水平、教育环境、家庭背景等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尽管这不是姜萍自身的问题,也不是她能解决的问题。

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是,在地区发展差异不均衡且人口巨大的国家,如何筛选出顶尖人才并加以培养?这和困扰丘成桐多年的难题“如何在中国培养出世界顶尖的大数学家”,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

其实这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很多国家都曾试图找到一个更加有效的路径。以美国为例,上世纪50年代,冷战背景下,美国各界指责教育系统“严重无法满足我们最聪明的年轻人的教学需求”,对此提出的解决办法则是,促进对美国天才的教育。

数学天才应该走怎样的路径?舆论为她吵翻了!决赛难度将远大于初赛,老师发声(组图) - 4

本质上,这是一种为“资优学生”提供的专门教育,并有一套完善的配套制度。美国公立学校基本都设立了天才教育计划。由学校或学区进行考核鉴定通过后,就可以进入天才班培养,从小学直至高中。

虽然天才教育给美国的发展带来了实际好处(比如诺奖人数的直线上升),但对它的诟病其实一直都有,比如高昂的成本,因为天才教育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对学校和社会提出的要求实在太高了。

在中国谈论这个议题难免更有风险,因为它常常会被和教育公平关联起来,甚至,很多人会把天才教育和精英教育完全等同起来,认为这会进一步扩大教育差异,形成新的不公平,甚至助长某种权力寻租和暗箱操作。

这也就不难理解,面对网友呼吁破格录取姜萍的呼声,高校有着自己的顾虑。很难说高校不愿意接受天才,而是在传统的竞赛之外,其他路径的可信度是否能得到保证,是否能经得起检验?目前还没什么人敢打这个包票。

但问题是,姜萍恰恰来自寒门,如果她无法和发达地区的孩子那样进入传统的天才选拔路径,又有哪条路径可供她选择呢?

或许,拔尖人才的选拔,也应该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更加创新和大胆一些。我甚至想,如果丘成桐先生看到姜萍的故事,会不会更新一下招生办法,给那些因为种种客观原因没有从小参加竞赛而被看到的“姜萍们”,一个同等进入顶尖高校的机会?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5)
心上画花
心上画花 7天前 回复
姜萍在决赛中无论成怎样,都为你点赞
潘西爱吃鱼
潘西爱吃鱼 7天前 回复
已經不错了,继續加油!
Jen
Jen 7天前 回复
弟子比师高,更显得师德高尚。
我系臭妹叮_S
我系臭妹叮_S 7天前 回复
难得的伯乐。难得的人才。
米纱纱Michella
米纱纱Michella 7天前 回复
学生的学术高于老师,这是每个老师最希望和求之不得的。为老师们点赞!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