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因社恐被退婚”引热议:婚姻能否走到最后,拼的根本不是爱(组图)
前阵子,一条“因社恐被退婚”的帖子,引发热议。
一个女孩说,因为社恐,她竟被未婚夫在订婚宴后退婚了!
她和男友相处一年多,感情发展顺利,也见过双方家长。
今年年初,两家订婚,可就在订婚宴上,因为女孩的表现,男方退婚了。
女孩说,自己本不知道现在订婚都搞得那么隆重,她以为就是两家人简单吃一顿饭。
而且,她早就跟男友提起过自己内向社恐,流程怎么简单怎么来。
所以,订婚那天,她就穿着日常的衣服,也没怎么化妆就去了。
当时,亲戚先到女孩家,随后再一起去酒店,到这个时候,女孩都以为只是简单吃顿饭。
直到男友的姑姑说,等会要求婚、签婚书、切蛋糕什么的,女孩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这么隆重。
她有些意外,又有点尴尬,觉得自己没打扮不好看,便在大家拍照留念的时候各种躲。
然而,男友没有察觉到她的异常,还叫她去和自己的姥爷打招呼。
此时女孩见那边有很多男方的亲戚,便不想过去,拒绝了男友。
男友没多说什么,但心里已经非常生气,就不理女孩了。
见男友如此,女孩也生气了,随后全程拉脸,连后面的敬酒都没有一点笑容。
其实,就这场订婚宴来讲,男方很重视。
所以事后,女孩觉得自己做得不好,就主动联系男友想缓和一下关系。
谁料,男友先是以休息为由挂了她的电话,后来第二天直接通知她退婚!
不少人替女孩惋惜,但更多的人却说:再社恐,也不能不顾最起码的礼数。
说到底,缺乏教养也好,不识大体也罢,根本上还是她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傲骨贤妻》里有句话:
“婚姻最大的魅力,其实是在于探索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究竟能达成多么深度的连接。”
婚姻不单单是一纸婚书那么简单,而是日复一日的信任积累、沟通碰撞和无比琐碎的磨合。
这一过程中,难免有观念上的冲突、习惯上的差异,乃至外界的各种干扰和影响。
能不能长久地走下去,关键要看夫妻双方能不能以最大的诚意接纳彼此。
再好的感情,也不能无限度地透支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在婚恋圈,一直流行着一种“试探游戏”。
类似于“你做不到XXX,就是不爱我”“不作一次,根本不知道TA爱不爱你”。
婚姻里,确认彼此的爱,本无可厚非,但要是把握不好度,这种试探就变了味。
看过一档婚姻调解类节目,有一集讲的是一个男生要跟女朋友分手。
什么原因呢?女生太作了。
有一回,女生生气了,竟然要求男友在大马路上给她跪下道歉。
为了这段感情,男生忍着尴尬,强压着怒火,真的给她跪下了。
后来,二人同居了,女生的“作”更是肆无忌惮。
冬天大半夜,把男友叫醒去给她拿外卖。
随意翻看男友手机,干扰他的工作。
一天,在男友加班赶文案时,她因为无聊一个电话一个电话地打,搞得男友焦头烂额,差点耽误了大事。男友再也忍不了了,朝着她就是一顿吼,还说了“大不了就分手”的狠话。
女生哭着争辩:“即使我无理取闹,你也必须包容,不然你就是不爱我。”
一直以来,她只知道验证爱,却不知道,再好的感情也不能无限度地透支。
青年作家乔诗伟,有段关于婚姻的分析,很精辟。
他说:“我们结婚,包容彼此的缺点没有错,但要明确一点,TA首先是你的爱人,而不是一个无休止接受负能量的垃圾桶和受气包。”
将心比心地想一想,如果伴侣把你用在他身上的“招数”,反过来用在你身上,你是什么感受?是不是也很窝火,随后感到难过,进而对这段感情产生怀疑。
在《读者》上看过一篇文章,名为《相爱为什么越来越难》。
文章里说,当下是一个“快流动低情感”的年代。
人们用各种鸡毛蒜皮快速地消磨感情,很少拿出一颗真心对待彼此。
往往是,伴侣之间有着斩不断的纠缠与无法消解的分歧,却习惯性地忽略对方的感受。
《读者》2024年第6期
当两个人无法具备共生效应,势必产生反作用力,扯断来之不易的缘分。
夫妻之间,也是只筛选,不教育
看书时,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小伙子永辉和女友小如,大学毕业后决定留在大城市打拼。
小两口勤勤恳恳努力赚钱,终于在两年后买了套小居室。
可二人世界没过多久,永辉的父母就想来投奔儿子,享享清福。
永辉是个孝子,不仅热情地张罗着爸妈来,还主动让出他和小如的卧室给老两口住。
而这一切,他都没有询问小如的意见,直接把小如的生活用品搬去了书房。
这天,小如下班回家,一进门,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家,只见屋子里堆满了杂物。
做饭的锅丢在地上,餐桌上摆满了剩饭,厨房里竟然还有一只活的大公鸡!
不等她反应过来,永辉便把她拉去书房,嘱咐说:“爸妈来了,以后咱俩睡这儿。”
已经生气的小如,冷冰冰地说:“这是咱俩的家,你凭什么私自做决定?”
听她这么说,永辉的脸色一沉:“你不欢迎我爸妈?你懂不懂孝顺老人?”
小如本想说一些夫妻相处之道,谈一点当代婚姻理念,讲一讲什么是亲密关系……
但看到永辉那副“有理走遍天下”的样子,便明白多说无益,就选择保持沉默。
第二天一早,小如收拾好行李搬走了,留下永辉一个人,让他慢慢反思。
故事的最后,两个人还是离婚了,毕竟,婚姻里,改变对方的价值观太难了。
夫妻之间,也是只筛选,不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婚姻关系中,69%的问题是无解的。
强迫对方改变,本就是个谬论,因为我们永远无法穿上别人的鞋子走来走去。
有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与习惯,除非自己改变,旁人终究无能为力。
而改变自己,有个前提,那就是我们能够体谅对方,发自内心地想为TA做点什么。
夫妻能否相伴到老,拼的是这两个字
林语堂在《人生的盛宴》里写道:
“女人是水,男人是泥,水渗进泥里,把泥塑造了,而水也有了寄托。”
在他看来,夫妻相处就像水和泥一样简单,而这份觉悟,多来自妻子廖翠凤。
二人初遇时一见钟情,不承想廖母横加阻拦,对女儿说:“林语堂太穷了!”
而林语堂也怕廖翠凤跟着自己吃苦,不想再和她有过多的联系。
但廖翠凤只说:“穷有什么关系,嫁人又不是嫁钱。”
她不顾家族反对嫁过去,很是体谅林语堂的处境,不仅卖嫁妆支持林语堂出国留学,还甘愿与丈夫去过苦日子。
后来,林语堂忙于学术研究,廖翠凤这个娇生惯养的大小姐,主动承担起了繁重的家务。
她知道,丈夫志向远大,也知道,丈夫没日没夜地工作,就是想给自己好一点的生活。
就这样,他们相互理解着、支撑着走过茫茫岁月。
金婚庆典上,林语堂郑重地送给妻子一枚“金玉缘”胸针,上面篆刻着詹姆斯·惠特坎·李莱的情诗。
可以说,他们用一生上演了“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爱情神话。
作家德赛莱曾说:“容忍和体谅,没有这两件东西,家庭还成什么家庭呢?”
夫妻之间,各有各的处境,单看谁,似乎都不容易。
只有理解对方的难处,婚姻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港湾。
朋友小赵和他妻子,是我们圈子里的“模范夫妻”。
他妻子是公司中层,经常加班到深夜。小赵呢,虽干活踏实,却一直徘徊在基层。
然而,职场地位的悬殊,并没有令他们心生隔阂,反而让他们处处体谅对方。
孩子发烧,都是小赵忙前忙后,他从不抱怨妻子工作起来不顾家。
小赵工资不多,妻子也不嫌他没用,还时常安慰他说“厉害的人都是大器晚成”。
两人总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日本自然过得有滋有味。
卡尔·罗杰斯曾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夫妻是命运共同体,彼此包容,互相体谅,才能幸福美满。
美国心理学家高特曼,做过一项社会调查。
他对79对夫妇进行了长达14年的跟踪研究。
结果发现,离婚的那21对有个共同点——
夫妻双方,至少有一个人无法共情对方。
比如,妻子带孩子,丈夫体会不到其中的辛苦;丈夫出去应酬,妻子觉得那是浪费时间。
因为看问题的角度始终无法一致,就导致了很多摩擦与争吵。
久而久之,“感情账户”被透支到底,两个人再也回不到从前的甜蜜。
看到这,是不是对婚姻有点发怵?
千万别灰心。
生活中有那么多恩爱的夫妻,同样说明:婚姻的经营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就像电影《红磨坊》里的这句台词:
“普天下最美妙的事,莫过于爱人以及被爱,彼此相对地付出与体谅。”
夫妻之间,只要多一分理解与懂得,就能携手为生活筑起牢固的堤坝。
茫茫岁月,沧海桑田,若有一心人,自当同甘共苦,白首不相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