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真的很好,满满的安全感!澳洲真的很美,但只适合度假”我走过澳大利亚,才知道这些人生答案...(组图)
本文转载自乃心之所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人所谓的自我,都是通过与世界碰撞后得出来的,这种碰撞包含身体和心灵上的。旅游看世界,本质就是一种寻找更大的自我的方式。
14天的澳洲旅途结束了,有属于旅行特有的精彩,也有不少是生活才有的平淡,甚至还有惊险的意外。但整体我很满意,因为我知道这是常态。
从踏上澳洲大陆,落地悉尼机场的那一刻开始,我很开心自己拥有想看就看和说走就走的旅行能力。从北半球到南半球,所需要的不止是时间,还有金钱、知识甚至年轻的身体,所以,平静欣喜并感恩。
离开澳洲大陆,今年的国际旅游也算结束了,3月在疫情后重返泰国,6月飞往欧洲认识了法国和意大利,9月跨越半球来过澳大利亚。用尽全力去看世界寻自己的样子,真的很丰富也很知足。
和朋友们说道,6月欧洲一行刷新了我的认知。结果9月此行澳洲,又进一步打开了我的三观。
澳洲很美,但只适合度假
仍记得在悉尼入住四季酒店的第一晚,进入房间走到窗边就是一顿wc的惊叹。
因为酒店外就是神往已久的「悉尼歌剧院」,在繁华的灯光和宽阔的海面下,住在如此海景的酒店里,说震撼真的不为过。
次日白天见到悉尼歌剧院,坐船绕过,各个角度都是很美的。搜了搜白贝壳的建造历史,前人的艺术造诣和建筑智慧,真的是难以想象啊。
在悉尼已是澳洲的最后一站啦,回想起在布里斯班、凯恩斯和墨尔本几个城市的旅行经历,对澳大利亚的印象依旧是一致的:这里很美,但只适合度假。
澳洲四面环海,这趟去的也都是海边城市。第一站是布里斯班,出海在深蓝的海面上看了鲸鱼,在摩顿岛的海边喂了海豚,在最细腻的沙子海滩上看到了广阔美的太平洋日落。这种美,和欧洲的人文美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些都是大自然的初始样貌,也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在布里斯班还去了龙柏动物园,也是一个极推荐的景点。在里面,可以近距离接触到成群的袋鼠,很温和的袋鼠,也可以抱到考拉,很乖巧的考拉。在动物园除了和袋鼠考拉互动的难忘体验之外,最大的感受便是人真的少!在人少的地方,游玩体验真的是加倍的(感慨中国的生活环境哈哈)。
第二站是凯恩斯,凯恩斯我们去的地方不多,就住在码头附近,房间看着海湾景色,路上都是度假的人儿,沿海的美食和喧嚣,让人仿佛在海南岛。连续两天出海,去大堡礁潜水看了五彩缤纷的珊瑚,真的很美。也坐直升机俯瞰了大堡礁,大抵只能用一个壮观来形容。
在凯恩斯的几天,感觉真的就是在度假,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凯恩斯,那便是周末出游的最佳地。
第三和第四站分别是墨尔本和悉尼,两个更现代化的大都市。在墨尔本的旅途不算顺利,阴雨天无法自驾大洋路加上突发重感冒只能在公寓休息,和朋友笑言:这次不算,下次重启。
旅行最直接的感受写完:国庆前后匆匆14天,走了4个城市,这里的景色和人,比想象中的好,但娱乐和人文真的几乎为0。
经历了这里的生活后,真的就是:好山好水但也好无聊哈哈。
澳洲很好,满满的安全感
6月去了欧洲后,真的很乱,被偷钱包被搭讪要钱甚至被怒骂,都发生在我们的旅途中。这次踏上陌生的南半球澳洲大陆,难免也有这种担忧。
落地悉尼一下飞机,担忧的事果然发生了。我们需要转机去布里斯班,在排队处的澳洲大叔,很冷漠也很傲慢,回复问题就是一两个词。直到登机起飞,我们都一直惴惴不安后面还有什么问题。心中想,啊难道澳洲人也是这样的吗?
后来的行程证明,这种现象只是极个别的。我们在布里斯班出海观鲸时,船上的澳洲人都很友好,甚至有些会和你微笑打招呼,跑出船舱去看鲸鱼时,包包会忘在座位上,后面发现无事发生,非常安全。在摩顿岛上,需要脱鞋上沙滩,我们也干脆把包包和鞋子都放在沙滩边,便玩耍去了,回来也是一切安好。
人呀,天然就是一个会快速适应环境的动物。去到欧洲,发生环境纷乱时,我们会马上调整模式变成警惕状态,出门眼观六方捂紧包包。在澳洲体验了包包随便放都很安全的经历后,便放松地自在地开始玩耍了。
再到澳洲的朋友,他们真的很友好。路上迎面走来的陌生朋友,对上眼神后,随之便是一个微笑,甚至一句How are u?、How’s the day?等等。诸如此类的场景,在uber里、在登船时、在售票检票处等等,都时有遇到。所以,友好是常态,臭脸偶然难免。
澳洲好感+1+1+1,干净的风景、休闲的状态、安全的环境和友好的人们,让人真的满满安全感。
聊完澳洲,决定在中国好好干
每去一个国家,便会和当地人聊聊,了解他们日常生活的状态,已经成了我出国旅游的习惯之一。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旅游就是你从自己活腻的地方,跑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哈哈话糙理不糙,所以了解下他们为什么「活腻」,也成了我真正好奇的事情之一了。
于是我在澳洲开启了E人模式,和当地留学生交流、在uber上和司机聊天、和移民当地的华人朋友约上聊聊、和airbnb房东唠唠等等,以及会格外细心地观察当地的人、物价等等生活状态。
有了一些粗浅的观察:
1. 物价是真的贵。澳洲日常吃喝出行的消费物价是国内的2-3倍,uber打个车起步价也是10,只是单位是澳币(约等于5倍rmb)。一顿饭简简单单人均就是1-200人民币,一个字,贵。
2. 买房不贵租房贵。租房上,在悉尼和墨尔本,和国内北京深圳市区差不多,两房一厅月租基本要8k到11k元。买房呢则是比国内便宜许多,和国内一样公寓都不值钱。墨尔本市中心的公寓3w元/平,好几年都不涨不跌了。别墅带地皮,则是有较高的溢价,悉尼学区别墅套内均价也是3-5w元/平。相比之下,国内一线动不动10w元/平的房价,真的是榨干了中产呀。
3. 澳洲IT行业收入高但天花板低。从毕业到工作6/7年的朋友都见到了,年收入6w澳币到15w澳币是均值,对应就是30-75w人民币年薪,再到20-30w澳币的则是少数,或者说是打工人天花板了。这个和国内一些新兴行业的中产倒是相近,只是澳洲的职业寿命长且稳定,每天工作朝9晚5加班少,时薪更高,但晋升慢天花板明显,各有优劣。
4. 澳洲躺平很舒服。打份基础工作,做做兼职,生娃养娃国家会发补贴,晚上早早下班回家带娃陪家人,周末周边自驾游,真的不卷,愿意躺平也真的舒服。
以上这些是个人有限的交流和观察中的一些感受。我常说,我们每个人看世界就像盲人摸象,看到什么体验到什么,自己眼中的世界就是怎么样的。所以,如有不同的感受和见解,欢迎交流,不喜也可喷(无所谓)。
在澳洲有了这些了解后,回到自身,我还是坚定地决定在中国好好发展了。至于为什么不考虑移民,其实也很简单:
从差别上,选择哪一个国家,就和选择玩哪个游戏一样,只是重新开始。规则有不同,但人性一样,要面对的问题大抵相似,达到人生意义小到柴米油盐。
从利弊上,相比发达国家的年均1-3的GDP增长,中国还有更大的空间,没有完美的环境。我更看重向上突破的可能性,所以我还要继续卷并赌一把。
从成本上,换国家意味着思路转变、心态调整、能力升级等,对于在中国生活了30年的我,没有必要的原因驱使我一定要更换,所以我没必要付出那些成本去重新适应一个新的国家。
很喜欢旅游看世界,因为我觉得看的世界更大,我的信息更多。认知更丰富后,我可以更全面地思考和选择,从而也会更坚定一些选择,比如继续在中国好好卷,赌一把阶级突破,对吧。
旅途很丰富,万般皆渡我
写在最后,14天的澳洲旅行,上面的结论看起来轻描淡写,其实不然。
过程有在机场丢护照隔天找回的意外(澳洲好感再+1),也有还是没受住澳洲昼夜温差大导致感冒的坏身体,不得已只能停下来;
也有遇到阴雨天的墨尔本,错过了大洋路的风景;也有遇到佛系的凯恩斯机场,20点要下班所以航班不飞了,给我们200澳币自己搞定住宿去。
也有时隔4年再次潜水的体验,从踏入大海的恐惧到重新适应,再到心流观赏大堡礁绝美的珊瑚,以及在悉尼看到无比震撼的「西贡小姐」话剧。这些都行程之外的体验。
旅途不过是人生的一种写实,或喜或悲,或顺心或意外,如何都好,丰富且万般皆渡我。
未来的日子,还要继续去看世界,去碰撞更大的世界,看到更大的自我。
毕竟,我们来这世界走一遭,不就是来看来体验的吗。
本文转载自乃心之所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