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00后,大二休学去拍风暴,4年在中国跑了近8万公里(组图)
本文转载自自PAI,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一个职业风暴摄影师。”
这是刘屹靖(抖音号:@Range四方)对自己的定义。这个23岁的00后男孩,从小对风暴天气情有独钟,自学气象学10年,拍摄风暴4年,追逐行程近8万公里,拍下风暴近400个,作品曾登上SCI期刊封面。
他做了一件很多人以为在中国没有人干的事情——专门拍摄风暴,也就是雷暴天气,属于极端天气现象。一开始,他只觉得这很酷、勇敢和有意思。但数次亲身经历和见识过风暴带来的灾难后,这个年轻人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把风暴摄影与气象科普结合起来,通过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风暴,更好地防御风暴。
以下是刘屹靖的讲述。
我是刘屹靖,网络ID叫“Range四方”,是一名职业风暴摄影师,专门拍摄一些非常强烈、震撼的风暴景观。我今年23岁,拍风暴已经4年了,截至现在,累计行程快达到8万公里了,拍摄过的风暴数量有四百多个了。
对风云变幻的痴迷,始于我的童年时期。我自学气象学快10年了,而去大草原追逐风暴、拍摄风暴,也是我很早就幻想过的事情。高考前的冲刺阶段,我因为突然生病,成绩一落千丈,错失了心仪的气象专业。在成为一名摄影师后,我决定将气象与摄影结合起来,让曾经的幻想照进现实。
拍摄途中,我见过“超级单体风暴”在天边快速旋转,也见过风暴过后极致壮观的火烧云与彩虹,还见过被龙卷风扫荡后的村庄。我的镜头,记录下一个个独一无二的风暴影像或动态变化,它可以展现出大自然极具震撼力的“另一面”,可以为气象研究提供帮助,更可以通过活生生的案例,传递气象科普知识。
刘屹靖正在拍摄超级单体风暴。
童年
说出来大家可能不太相信,我很小的时候,是非常非常害怕雷暴天气的。我记得很清楚,在5岁的时候,有一团极其猛烈的雷暴席卷了南昌市,下起了非常大的暴雨,雨水在空中被吹到横着跑,每隔几秒钟就一个炸雷,我整个人躲在被窝里,吓得浑身发抖,哭了几个小时。可以说,幼年时期的我对雷暴天气没有任何好感。
但不知道为什么,十几岁开始,我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开始非常痴迷于暴风雨来临的场景。每当暴风雨来临,我就拿着当时勉强能拍照的手机,以最快的速度在家跑到窗边拍下电闪雷鸣的场景,经常摔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等到风雨过后才知道痛。雷声、风声,还有像绸缎一样在空中飘荡的雨幕,每分每秒都给我的各个感官带来不一样的新奇体验。
2014年,14岁的刘屹靖在江西南昌家中拍摄的强雷暴乌云。
关于我是如何从幼年时期的“风暴恐惧者”,变成后来的这种状态,我自己也不太清楚,可能与性格有关。我不太喜欢一成不变的事物,而是喜欢生活中存在未知性,直到现在也是如此。而风暴天气,作为地球上“绝对不重样”的独特存在,恰好就在我的兴趣点上 —— 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两朵云是完全一样的,每一次追逐、每一次拍摄、每一次观测,都是独一无二的。
说回小时候。我对气象与自然一直很感兴趣,记得我妈给我买过一本《风力歌》,这是一首描述不同风力等级对应现象的歌谣,我从早到晚地翻看它,每一页都翻烂了。印象里,这是4岁上幼儿园中班时的事情。不过据我妈所述,其实早在我记事以前,两岁半时,她就给我买了这本书。每天我睡前,她都会读《风力歌》给我听,我就这样听着母亲的声音进入梦乡。也许正是如此,我心中早早地埋下了热爱气象的种子。
后来大了一些上小学时,同龄的小朋友都在看动画片,我却几乎只看天气预报,或是自然地理纪录片。尤其是天气预报,我从4岁开始每天必看,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了小学六年级。一旦我看到天气预报里提到与“雪”有关的字眼,我就会手舞足蹈,无比兴奋,因为像样的暴雪在我的家乡还是很少见的。风暴亦是如此,极致震撼的气象景观通常也只有少数人能够有幸目睹。
初中时,刘屹靖在家里拍摄的暴雪天。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我在老师和同学眼里,都比较另类。因为对天气非常敏感和热情,我经常跟大家聊这些,甚至时不时做起“小小预报员”。13岁我上初中,学会看气象雷达图后,就“变本加厉”了。我喜欢跟大家科普气象知识,讲述天气变化背后的逻辑,要是有极端天气来,我就会第一时间告诉家人、老师和班里的同学。高二暑假的时候,我曾受邀去到气象台参观,还旁听了气象会商,与气象部门的专业人员一起讨论天气。自那次后,我就坚定了考气象专业的理想——我想成为一名气象预报员。
高中时,刘屹靖在班上学习。
然而,高三总复习阶段到来不久,我却生了场很严重的肠胃疾病,原本的生活轨迹完全被打乱,每日沉浸在焦虑中。身体的病痛令我完全没有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常常在家养病,最终错失了目标的气象专业。那段日子里,我一直感觉自己辜负了社会、家人和自己的期待,非常绝望和自卑,未来要从事气象相关工作的理想,也告一段落。
当时,我的高考分数刚刚过本科线,离目标气象院校差了上百分。如此尴尬的分数,让我在填志愿时难以抉择,最终被一所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录取。但我非常庆幸,在生病期间,依然没有失去对气象的兴趣,每当雷雨来时,我都会在窗户后听着风雨雷电的怒吼,这能让我暂时忘记身体的病痛。
追风
2019年,我带着母亲为我买的第一台相机,开始走出家门,拍天拍地,成为了摄影爱好者。摄影的初衷,其实是我急需将低沉的负面情绪转移出去——我开始疯了似的学习一切摄影相关知识,从自己身处的江西南昌开始拍摄,再到后来“穷游四方”,记录下不同地区的影像。抬头所见的风景、近在眼前的人或是名胜古迹,都成了我的拍摄对象。
2019年,刘屹靖徒步40公里拍下的山顶日落风光。
逐渐地,我开始在一些平台上售卖自己的作品,也接拍了像人像、婚礼、房地产这样的商业摄影项目,后来还与别人合伙过传媒公司,做过技术总监与视频调色师。但我始终觉得,这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我想去拍摄发自内心的东西,这驱使我将气象与摄影两个领域结合在一起,迈出了拍摄风暴的第一步。至此,曾经的幻想终于照进现实了。
2020年,刘屹靖第一次在内蒙古大草原尝试拍摄闪电。
风暴,也就是雷暴,是一种极端天气,指强对流天气系统过境时出现的天气现象,强雷电、短时强降水、大风、冰雹、龙卷风都包括在其中。想要拍到风暴,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的摄影技能,更得有过硬的气象专业知识支撑,得知道风暴在哪里、往哪移动、强度与类型如何、最佳拍摄点在哪里、怎样选择路线等等。
通常,我会根据各种预报及实时的气象资料,预测风暴可能形成的区域,然后选择路线,不断靠近,最终在目标地点拍摄风暴。除此以外,还需要一定的野外求生技能,以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
刘屹靖正在追逐风暴,电脑屏幕上正显示实时的气象雷达资料。
2020年,是我拍风暴的第一年,仅仅是简单尝试。我在夏天去内蒙古追了三次风暴,每次都拍三四天,总路程不多,只有3000公里。那时候对我来说,最大的阻碍就是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足,并且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经常选错追逐目标。比如选了个生命史太短的风暴,等我从上百公里外赶到的时候,风暴已经消散了,或者自己跑错方位,拍不到我想要的画面。
2020年,刘屹靖第一次在内蒙古追到风暴,两台相机正在拍摄。
这一年我的压力非常大,积蓄并不多,更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拍摄到风暴。路费是最主要的开支,譬如订机票、车辆租赁、酒店住宿等等......为了尽可能省钱,我经常住在那种草原边80、100元一夜的酒店,还曾吃过一些卫生条件极差的小饭馆,导致彻夜腹泻。在不知道能否成功的情况下,耗费金钱及大量时间去做这件事,算是彻头彻尾的“风险投资”。
追逐风暴的路上,刘屹靖在车上吃自热米饭。
那时我几乎没什么粉丝,在摄影师群体中,大多也不知道有我这么一个拍风暴的人。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2020年第一次去内蒙古拍风暴的时候,恰逢一个罕见的天文事件 —— 6800年回归一次的“新智”彗星。当时这是摄影和天文领域的“超级盛事”。有摄影师朋友听说我要去内蒙古,都问我是不是去拍彗星的。内蒙古地广人稀,天文观测条件极好,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其实是去专门拍风暴的。
后来随着我的坚持,拍摄的风暴作品与追逐风暴的经历被越来越多人看到了,我开始给杂志社写稿供图,并出演了广告拍摄,情况就慢慢好起来了。经过了第一年的尝试后,我也拍到了一些不错的作品。
2020年8月1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的陈巴尔虎旗,我拍到了一次非常震撼的弧状云,这是我第一次成功捕捉到如此震撼的强风暴。风暴从草原远处慢慢碾压过来,这条小路俨然成为了“通往风暴中心的路”,巨墙般的“弧状云”朝我扑面而来,底下黑压压一片的就是暴雨和大风。
2020年8月1日,刘屹靖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拍下的风暴弧状云。
为了拍摄风暴袭来的完整过程,带着一丝侥幸心理,我守到了最后一刻。但我还是低估了风暴的移动速度 —— 它比我预测的早一两分钟抵达,这让我直接置身于险境之中。当我看到地平线远处,狂风掀起一道几十米高的沙墙扑来时,我已来不及收好两台正在拍摄的相机。大风瞬间把其中一台相机吹倒,半个机身都摔进沙土里了,一时之间,我死死抓住车顶的行李架才没被吹跑。风小一些后,我赶紧捡回相机上车,开门瞬间,车门差点被大风吹到崩飞,我使出全力才拉住车门,拉到手都抽筋了。后续的气象数据显示,当时这阵风达到了10级。
刘屹靖的相机被吹倒在沙土里。
不过,也正是这次拍摄到的极具压迫感的弧状云,赋予了我极大的信心——原来在国内也可以拍到像国外很多风暴摄影师拍下的经典影像。
转眼便是2021年,这是一个风暴活动极为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发生了太多“破纪录”的超强风暴事件——从3月底南昌打破气象记录的冰雹天气,到4月江苏的14级雷暴大风,再到5月14日,湖北与江苏同日出现两个强龙卷风......一连串的事件,让我感觉2021年的风暴出奇的猛烈,也许能拍下一些特殊类型的风暴。在与母亲充分沟通后,我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休学去拍摄风暴——至此,我正式成为了一名全职的风暴摄影师。
2021年6月25日,刘屹靖在河北坝上拍摄风暴。
在踏上职业拍摄风暴的道路后,2021年8月22日,我在内蒙古通辽,拍下了一幅至今都无法超越的作品——“超级单体”雷暴,它是所有雷暴中最少见、最强大的一类,而我的这幅作品,非常完整地把“超级单体”的各个结构都囊括在了一张影像之中,它被气象业内誉为国内中尺度气象学“里程碑级”的风暴摄影作品,后来也被SCI期刊《大气学科进展》2022年5月的专刊收录为封面。
2021年8月22日,刘屹靖在内蒙古通辽拍摄的超级单体雷暴。
随后,我受邀去了北京大学作气象学术报告,后来还被邀请去了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及业内一些科研院所和气象部门。
刘屹靖受邀在北大作报告。
而直到目前,我拍过的超级单体已经超过二十个了,这种风暴非常独特,你能够在一个空旷的地方看着它像庞然大物般在空中缓慢地旋转,看起来特别震撼,具有压迫感,甚至让人有点喘不过气。我曾收到过成百上千个来自网友的评论,都在说“不敢看我的视频,看着都要犯巨物恐惧症了”。
超级单体风暴里,空气的上下运动非常剧烈,导致它的闪电频率也非常高,一秒钟通常能有好几条闪电,雷声就像烧开了水一样咕噜咕噜地持续萦绕在耳边。在现场,你还能感受到朝向风暴中心的“入流”大风,这是超级单体在快速吸入周围的水汽,逐渐壮大自身的证据。
2022年9月4日,内蒙古兴安盟的超级单体雷暴与闪电。
我今年最为成功的一次风暴拍摄,是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鄂托克旗,因为选的位置特别好,它就一直在我面前旋转变化。我足足拍了有一个小时,目睹了风暴从发展到衰亡的全过程。听着不断的雷声,周围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天地之间除了风暴和草原,就是我。作为一个风暴摄影师,这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结果了。
2023年9月16日,刘屹靖正在内蒙古鄂托克旗的超级单体雷暴之下。
灾难
不过,风暴除了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和艺术震撼力,也会带来种类繁多、强度很大的灾害性天气。
2020年第三次去内蒙古追风暴的时候,我遇到了几个牧民。他们看到我在路边支起相机,就问我是谁、在这里干什么,我说我是风暴摄影师,正在拍摄面前这个风暴。他们听完脸色大变,几乎带着哭腔对我说:“你们这些摄影师,就应该多来拍一下我们,你知道今天下午冰雹多厉害吗?我们种的庄稼全都被打倒了,三轮车的玻璃也被砸坏了。”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风暴受灾者的现实状态和心情,听完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我创作的动力来源,所谓“来自大自然极端震撼的力量感”,却是现实中很多人的灾难来源。
还有一次是2021年6月25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我亲眼目睹强龙卷风扫荡了一个村庄。
2021年6月25日,内蒙古锡林郭勒,被龙卷风摧毁的房屋。
因为龙卷风的破坏力太强,我在一个村子里停留了下来。有一户受灾非常严重的村民,看到我带了台相机,就领着我进村子走了一整圈,拍下了很多房屋倒塌、树木被剥皮、牛羊都倒在地上的场景,我当时拿相机的手都是抖的,眼泪都快要掉下来了。我在村子里停留了两个小时,才继续去追拍这团风暴。
2021年6月25日,内蒙古锡林郭勒,龙卷风过后倒在地上的羊。
追着追着,风暴已进入山区上空,感觉追不上了,我就停留下来拍风暴外围的火烧云。那是非常壮观的悬球状云,一颗一颗像巨大的葡萄一样镶嵌在云层里,夕阳将它们尽数染成金色。在拍摄这片壮观到不可想象的火烧云时,我的心情其实非常复杂,因为我知道那里面孕育着非常强烈的冰雹灾害,远处肯定有人会遭遇大冰雹的袭击。第二天我乘车回呼和浩特,果然在路上就看到很多车被砸出了大窟窿。
2021年6月25日,河北坝上,龙卷风过后的火烧悬球状云(乳状云)和湛蓝天空。
就在这片壮丽的火烧云远处的风暴核心区,大冰雹将车玻璃砸出巨大窟窿。
风暴走后,如果立刻天晴,还会出现很美的彩虹。在经历了这些事情后,当我再次目睹这些瑰丽的风景时,也不再是单纯的兴奋,心中更多的是五味杂陈的感慨。越美丽,很多时候都意味着越危险,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不过是沧海一粟。
2020年8月9日,刘屹靖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兴和县拍摄风暴过后的彩虹。
一直以来我心里也有一个声音,就是希望我追逐的风暴只出现在没有人的大草原或者戈壁滩,一旦这些风暴来到人类的家园,就是不折不扣的灾难。
科普
这些事情慢慢让我觉得,我不仅要分享风暴景观本身,更应该把它与科普知识结合起来,将风暴的原理与危害分享出来,让大家能认识风暴,更多地关注天气,也能更好地防御风暴。
2021年8月10日,我在抖音上发了第一条出镜的科普视频。我会在作品里打上文字注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大家解释这团风暴叫什么、它的结构和种类、可能会带来哪些恶劣天气。
刘屹靖在家拍摄视频,科普冰雹的原理。
2021年我在福建拍到了一个非常强的冰雹风暴,现场能看到云里有一种独特的青蓝色光线。那是因为云里的水分子非常密集,孕育着很多冰雹粒子,把可见光中青蓝色的短波光散射出来了,这就是典型的会产生冰雹的风暴。我当时就把这个现象拍了下来,在发布短视频的时候,做了一些解释性的科普。
2021年5月9号,福建漳州的青蓝色强降雹风暴。
有个网友的评论我印象特别深刻,TA改写了一句周杰伦《青花瓷》的歌词说:天青色等冰雹。我觉得特别形象,也很欣慰,因为这个知识点算是真正被大家理解了 —— 看到这种青蓝色的乌云,一定要警惕冰雹的到来。这个视频有近10万点赞,也让我意识到需要把这种科普形式坚持下去。
刘屹靖在抖音上科普拍到的青蓝色乌云,网友评论让他印象深刻。
有很多人会在我的视频下分享他们偶尔拍到的风暴或极致景观。看到这么多人喜欢抬头看天空,我觉得挺高兴的。还有一些高中生,他们可能对气象学很感兴趣但又犹豫要不要学,我的故事坚定了他们报考这个专业的信心,我也觉得很开心。
很多人羡慕我的生活,说我不用上学上班,太自由了。但实际上,追逐诗和远方,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大家看到我的作品非常震撼,其实背后是无数的奔波和辛苦。一次完整的风暴拍摄过程,晚上一两点休息是家常便饭,通宵也是有的。在令人兴奋的追逐过程结束后,我总能感觉疲劳瞬间涌上来,全身酸痛,骨头像快散架了一样。如果没有热爱支撑,这条路肯定走不下去。
当你犹豫要不要把爱好变成职业的时候,我觉得可以在自己负担得起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去尝试。我一开始也没有收入,压力也很大,但就是想要去赌一次,有些事情做了,你才会发现可能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样。
2023年5月刘屹靖拍摄沙尘暴时,被大风吹到难以睁开眼睛。
定义
在网络上,大家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形容我,比如追风暴的人、听雷人、追风00后之类的,我不是很在意外界的声音、评价、标签或者称呼,我对自己的终极定义就是“风暴摄影师”。
现在我拍的风暴可能快有上千个了,发出来的只是其中的10%。我每年大概有3到4个月在追风暴、拍风暴,主要是春末到初秋这段时间,去内蒙古多一些,行程一般都在3万公里以上。不过在今年最关键的一段风暴活跃期,我因为生病在家休息了半个多月,错过了5、6场特别强的风暴,那时候可憋屈了。
对我来说,不追风暴的时候就算是休息了,虽然还是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主要是在家里对作品进行剪辑、整理、归纳,有时候会受邀去做讲座,没有完全闲的时候。我也闲不住,如果什么事情都不干反而不习惯。
刘屹靖正在家中剪辑风暴追逐影片。
最近我在制作一部气象科研的纪录片。去年我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参加了一个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的气象观测试验,项目核心是研究一种特殊的风暴触发机制和风暴后续演变的机理。我在那边待了一个多月,不仅负责风暴科学摄影,还做了纪录片导演,目前制作工作已临近尾声。
2022年夏天参与气象科研期间,刘屹靖正在放飞探空气球。
和前两年相比,我现在心态没有以前那么浮躁了,愿意花更长时间去打磨一部片子。去年,我也开始和业内的专家、老师们一起出去追逐、观测风暴。可以说,以前我是一个人追风暴,现在则是一群人追风暴。
2021年7月14日,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一道粉色闪电从风暴内接向大地。
至于未来的规划,我其实没有想得很远,我只要知道我今天和明天需要干什么就行了,如果一定要说生活重心是什么的话,那就是六个字:追风暴、拍风暴。
本文转载自自PAI,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