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代表:那些医院领导,一边嫌弃,一边需要我们(组图)
最近一个月,几乎每天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都是“XXX医院院长落马”的新闻。
一场针对医药行业反腐风暴拉开序幕。
这场反腐涉及医药行业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也被称为史上力度最大的医药行业反腐。
作为医疗行业,尤其是“医代”的从业者,将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呢?这个行业,又在发生着什么呢?
本期显微故事,就是一位“医代”的口述。
现年31岁的她是一家著名外资医疗企业的医疗器械销售代表(为和药品销售代表区分,以下简称为“药代”和“械代”)。
985本硕毕业后,她过五关、斩六将拿下了外企械代的工作,获得了比同龄人高薪的工作。
这份工作带给她的,不止收入上的回报,年纪轻轻她就能组织医疗学术会议、接触医疗行业精英。
但这个行业也远比她想象得“暴利”、“野蛮”。作为的医生子女,她时常在纠结和迷茫中度过自己的职场生涯。
她和显微故事的作者口述了自己作为医代所见到的医疗乱象:国内药厂如何“跪舔”医院主任、如何在明里暗里赞助医生和医院、如何隐蔽地给医院领导“行贿”……
以下是关于她的真实故事:
“早知道,当时就不该入这行”
我在医疗行业做销售有7年时间了,也就是现在大家都在讨论的“医代”。
医疗代表,又分为销售药品的药代和销售器械的械代两种,其中“械代”还细分为设备销售和耗材。我就属于后者械代。
械代的从业门槛更高,需要懂一定的医疗知识,并且不直接参与销售,需要有一定知识储备维护器械、手术跟台、还要有一定的学术研究理论基础。
相比设备和耗材销售,药品销售的工作更简单直接,只要维护好稳定的医院关系,让医生们稳定开单,利润就能持续保障,因此成为了如今腐败的重灾区。
如今闹得沸沸扬扬的医代问题大多都是药代,如今这群药代都很担心未来的形势,纷纷想转行和我一样做械代。
因此,医疗行业严管消息刚来时,我和一位做药代的朋友交流过看法,我怕自己行业竞争加剧。
一开始,朋友觉得这次整治应该只针对极个别医院,“中国这么大,医院这么多,怎么管得过来”。
以她做药代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前些年,国家推行药品采集,集中采购进医保的药,导致一部分医代的生意受影响。但部分创新药、和肿瘤用药上还存在操作空间,“日子过得不是照样滋润?”
然而,根据澎湃新闻等媒体统计,从7月21日开始已有超过30位医疗系统的“院长”、“局长”、“书记”被查,其中涵盖社区医院、三甲医院和卫生系统官员。
图 | 近期网上公开的各大医院反腐公文
紧接着,7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公安部、国资委、市监局、药监局等多个部门联合召开会议,展开为期1年的医疗领域问题集中整改工作。
“深入开展医药行业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的系统治理,进一步形成高压态势”,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我再去和这位朋友聊天时,她再也没有当初云淡风轻的态度,“完了,这次是动真格的了”。
就连她自己所在的公司,都紧急召开会议,要求“全员休假”、“没有结清的款项暂停支付”、“删除手机里所有相关信息”、“近期严谨和外界讨论公司情况,不可接受任何人的采访”。
我这边的情况也不太妙。
前几天,有新闻爆出某医院“1500万设备院长拿了1600万回扣”的新闻。
当天晚上,我爸看完新闻都坐不住了,从老家打电话问我工作情况,还再三询问我到底有没有做过那些违法的事。
“老家这边医院都有巡视组进来了,你要是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提早和爸说,让我心里有个准备”。
尽管我坚信所在的外资企业比较合规,查不出什么问题,我本身也“身正不怕影子斜”,但父母依然对此不置可否。
最后,这通电话被我爸一句“早知道当时就不该同意你干这行”,给撂了。
一个“少有寒门,多见贵子”的行业
那最早让我入这行的,又是谁呢?
我父母如今都是退休医生。从上个世纪80年代参与工作开始,他们就对“医代”嗤之以鼻。
从业多年,我父亲见过不少药代违规和医生联手操作:
有些医代教医生利用患者的信任,给患者过度开药,成为大处方医生(即开超常处方,多开高价药、非必需药物的医生)。
还有些医药公司给医生承诺,通过安排医生子女出国留学、安排工作、送房送车等方式来“行贿”。
用父亲的话说,以前老中医坐堂时候会在药价上挂一副对联“但愿世上无疾苦,宁可架上药生尘”。但现在,“这些医药代表把行业搞的乌烟瘴气”。
一开始我对“医代”也嗤之以鼻,但一个初中同班同学(以下简称C同学)的经历改变了我的看法。
C同学没考上211本科,所学专业也非医药相关,但毕业后却直接去了国内某不太知名的医药公司工作。
有次同学聚会,还在读研究生的我听说他一个季度就能拿11万奖金。要知道他所在的新一线城市当时房价刚刚破万,应届生的工资多在3500元左右。
除高收入外,他当时的工作状态非常轻松,不仅不需要坐班,而且出差都会被安排在五星级酒店,翻看他的朋友圈,几乎都是去旅游或者参加活动的照片。
再后来,我硕士毕业,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个C同学听说以后,马上给我推荐了一个岗位——一家全球知名的医疗外企校招,学历要求高,平台前景好,劝我去试试。
图 | 网上流传的部分外企“药代”的工资
原本我以为自己专业不对口,就算去面试也只能是炮灰。但没想到,一路下来,对方并不是很关心我的专业问题,面试也顺利通过,就此开始了“械代”的职场生涯。
入职后,我的底薪7000元,奖金另算,五险一金满格交,还有各种补贴,一年到手大概能有12万到15万左右,比同专业毕业的同学要高不少。
一开始,我还以为对方看中我的是学历、面试的能力,结果进来后我才发现,原来公司看中的是我家有医疗行业背景。
C同学家里也有人在医疗卫生系统工作,所以他才在这个行业如鱼得水。
我同事之中也有许多深藏不漏之人,比如家里牵线搭桥,他就能直接和三甲强势科室主任见面吃饭美名曰“请教”的。
还有些同事,父母是大学教授,和当地许多三甲医院医生关系不错,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销售代表。
总之,在这行能进入知名企业,或者赚到钱的,很少有寒门,大多是“贵子”。
只要医代想送钱,没有送不出去的时候
一开始,我父母并不赞成我做医代。
后来我反复和他们说,我确实找不到其他更合适的工作,也承诺不找他们帮忙,父母才勉强同意。
入职前,我爸还找我深入谈话,给我打“预防针”。
他说,药代为了完成业绩经常会做一些突破大家想象的事情,除了金钱腐化还会用“美人计”。
比如他们医生圈子里曾流传过一个段子“医生头婚多是同学,二婚多是自己带的女学生,三婚就是医代”,意在提点我不要突破下限。
最初我觉得我爸真是“大题小做”,真入行后才发现,我爸了解的还是太浅了。
就连我自己都觉得奇葩,这行业“还能这么玩”。
无论是药代还是械代,医代工作中都绕不开一个环节:拜访。药代拜访有处方权的医生,通过各种方式说服对方,让他们愿意给患者开使用你的药。
为了拉近和医生关系给医生送零食,医代帮主任孩子办升学都是常规操作。
C同学的同事还会跪舔到赶在医生上班前就在医院门口等着,给医生送早餐刷存在感。
械代的拜访主要是维护关系和介绍新产品。我们个人身上没有业绩压力,但需要跟踪医生使用反馈——差评会影响产品口碑和后续采购。
我的作息时间是跟着科室医生的手术时间定的,只要对方的手术需要用我们设备,我就要跟台——偶尔给医生们带零食、小礼物搞好关系,也是我常用的手段。
但很多医生一边收着医代礼物,一边又是内心嫌弃医代,我们经常会遇到“等待2小时,面聊10分钟”的情况。
这时候,“关系户”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有后门的医代们,不仅不用吃闭门羹,说能在酒局上各大医院的主任高谈阔论。
各种医疗的学术会议,也是我们医代“搞工作”的重点场所之一。
很多知名的医生不会见普通医代,也不愿和商业行为扯上关系,这时就需要用“学术”的名义来和他们建立联系。
许多医药器械公司会赞助会议活动,给专家们劳务费,以此和他们建立关系——根据会议规格、参与者影响力、职务等,平均一个主任医生参与医疗会议的劳务费能达到5位数左右。
这些医疗会议邀请医生也有各种讲究。
国内各个医学院之间有派系之分,讲究传帮带——只要能邀请到一位大佬,他的师兄弟也就能邀请了。
有时,这种医药公司赞助的会议也不用看起来高大上的场地、活动策划。
我的一个同事曾教医生下班后拉科室医生一起开会,讲PPT,完成后把会议内容拍摄下来发给他,他就能支付一定的赞助费给拍摄医生。
此外,医代还可以通过赞助医学研究、医学论文的方式来和医生取得合作——学术理论和样本实践中,其实存在很大差异,但学术数据容易美化,这种合作方式更隐秘。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就是这样一场经典的合作。
胰岛素并不是治疗糖尿病的唯一方式,但药企可以通过赞助学术研究、协助撰写教材,让大众产生“糖尿病就要用胰岛素治疗”的认知。
一旦认知形成,很多医生们为了省事直接开胰岛素过度治疗。
综上所述,无论是哪一种合作,没有关系是万万不行的。
国内医疗企业的“野路子”
只要入了医代这一行,就不用担心公司裁员这种小事了。
因为,只要你有资源,你就不愁下家。一般医代做了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些资源,很多国内药厂为了快速扩张,会直接去其他药厂连人带资源一起挖过来。
很多国内药厂来我们公司挖人。对他们来说,外资药厂的员工更专业,也更懂得和大型医院合作,以“械代”为例,每次挖人底薪都能涨50%以上。
但“国内药厂的路子太野”,我们一般不敢随便去。
这个路子有多野呢?我就这么简单来说,国产器械的技术和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果能进医院,一定必须在价格、性价比上有极大优势。
但众所周知,国内厂商的营销费用高昂。一边是医院卡着价格,一边是高居不下的运营成本,看起来是个亏本生意,但国内黑心的医疗厂商依然能赚得盆满钵满。
首先第一步是“靠喝酒搞关系”,“搞公关”,这也是“公关费”高昂的原因。
在国产的公司里喝酒只是日常,喝酒才能赚钱,喝到微醺时,大家就把事给定了。
紧接着是比价采购,有不少代理商会注册几个牌子,采购同一个厂家的去招投标,最后用的还是这个厂家生产的东西。
因此,在关键部门里,国产厂商所能给的回扣更高。
我们械代行业中有个个著名的“54321”法则,即按照相关采购负责人的职级高低,按照纯利润的50%、40%、30%、20%到10%给予感谢费。
像最近那个“1600万回扣”的院长,他就是原本拿50%的人——新闻中报道,该院一共采购了3500万元,他拿了最大头。
近日,国家审计署出具的广东省药品耗材专项审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今年5月,广东省在过去5年10173笔大型医疗设备采购中,超八成采购只有三家公司竞标,或者直接单一来源采购。
其中有149家企业疑似为陪标对象,总涉及资金达233.86亿元。
因此我和身边许多朋友,在遇到家人需要使用某些器械时,并不会考虑能走医保的国产,而是会优先考虑进口产品。
药代那边也有了新玩法,但所有玩法都是和医院绑定的——因为医院自带信任感,太容易赚钱。
国内之前有个药业频临破产,瞄准了护肤品赛道并推出了一个品牌,通过三甲医院的医生来推广。
这个产品其实功效一般,但加上医生推荐后,销量出奇好,不仅拯救了这个药厂,还成为了行业头部。
围绕医院环节的“赚钱”从来就没消停过。
此外,国内药品研发能力差,大多走的“仿制药”路子,替代品很多,所以国产药在营销上更下力气,为了卖出药无所不用其极,公关费更是超过研发费。
为此,国内药厂还创新了一种“包干制”——给药代一大笔钱,让他去某个区域做药品生意,一旦出事,药代自己离职不牵涉公司。
还有人会把卖药的战场转移到医院之外。
集中采集后,许多药品没利润了,医院内部不能开,医生就让患者去外面的药店购买。
很多患者会下意识问,“外面哪个药店能买?”
这时候医生只要说一句“xxx药店有售”就能引导过去买,然后以此获得提成,不少开在医院门口的药店,就是医院内部人的产业。
线上渠道,药厂买关键字、力求搜索时靠前,也就顺理成章。总之,国内药厂、国内医疗行业这样“向钱看、向厚赚”,早就该打击了。
反腐以后,等待重启
正是因为医疗行业这么乱,我和同事们才深感“健康才是革命的生活本钱”。
我们行业从业者大部分都和医疗行业有很深的渊源,不乏我这样父母都是医生的从业者。
我们接受过父母“医生是救死扶伤”的职业洗礼,对这份工作有所滤镜,所以在看到乱相时,也曾迷茫纠结。
当得知要“反腐”后,我是开心的。但很快,忧虑又涌上了心头,也许我要尽早考虑转行的事情。
进入8月以后,行业气氛更紧张了。原本7、8月暑期是学术会议高峰期,现在恢复遥遥无期。
许多地方开始传来院长被查的新闻,100多个院长被查,不少地方的医院开始倒查5年,如果有线索倒查20年。
与此同时,中纪委官网刊发《深度关注 | 精准惩治单位行贿》后,表明单位行贿将是医药反腐打击的重点后,行业里人人噤若寒蝉。
大家都知道医疗行业经不起查,同时怕引火上身,我们械代的工作也暂停了下来,原本需要手术跟台的我们也不用进医院了。
图 | 网络上流传的某上海医院悬挂的横幅
老板让我们回家休息几天,但大家都人心惶惶,像极了教培行业“双减”政策没落地之前的情况。
我也回到了老家,打算休息几天。
虽然老板语气中充满了乐观,安慰我们“到时候规范出来了,行业形式明朗了就好做了”,但是我们内心很焦虑。
毕竟大家进入这个行业时都是天之骄子。
谁都没料到,自己会在最年富力强的时候随时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