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静给儿子的信曝光,我才明白为什么“江浙沪独女”上热搜(组图)
" 如果妈妈还能在这个世界上 30 年,我们真正的相处,也只有 2 年半了。"
这是伊能静给儿子哈利的信中的一句。
好像她们家很喜欢用写信的方式交流。
我记得生女儿时,伊能静就写了一封信给哈利:
多一个孩子,只会增加妈妈爱的厚度。
但今天的这封信意义更重大。
因为她的儿子,今年 21 岁了,成绩和个性全没落下。
对比昨天 " 九江 11 岁男孩选择自杀 " 的悲剧,从这封信里,可以窥见很多很多好好长大的东西。
信里,伊能静说每年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只有一个月。
而且这份陪伴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少。
往后能记住的就是小时候和妹妹游戏的画面,和停在夜里的车。
但是伊能静不觉得可怕。
因为年轻的你们,本来就应该是流动的,需要去见识世界的广大、去拓展视野、去发掘审美、去理解包容。
" 在我面前,你是一颗拼命生长的种子,无须我滋养,你自给自足。"
说白了就是学会放手。
过去的几年伊能静一直在台湾陪儿子,和秦昊结婚之后也是。
直到哈利上了大学,她才搬到了上海。
当时哈利开通了自己的微博,伊能静还转发说,从今天起,你不再是伊能静的儿子,你是你自己。
这次长文里最后的一句话更令人印象最深:
我给你的独立自由,我也要这么给自己。
哈利这样的孩子是需要情感支撑的。
不仅因为他是星二代,还因为他那糟糕的父母爱情。
1986 年伊能静与庾澄庆相识,此后开始了长达 15 年的地下恋情。
主要是因为庾澄庆的母亲一直不认可伊能静。
委屈和苦楚都写在了那首《春泥》里 :
" 漫天的话语纷乱落在耳际 你我沉默不回应 牵你的手 你却哭红了眼睛 路途漫长无止尽 多想提起勇气 好好地呵护你 不让你受委屈 苦也愿意。"
2000 年两人终于走进婚姻殿堂,但没想到仅仅 6 年后就宣布离婚。
当时闹得很不愉快,伊能静被曝出和黄维德牵手。
彼时黄维德也有一位已经交往 19 年的女友。
但是黄维德说:" 是伊能静先牵我的手的!"
" 牵手门 " 把伊能静推到了谷底。
虽然之后两人共同承担了对孩子的养育责任,但是在这种环境下哈利还是受到了一些影响。
比如出国后迷上了多元文化,喜欢穿女装。
去年 8 月哈利就晒出了一组照片,就是这样式的——
长长的卷发,浓厚的妆容,鲜艳的眼妆,加上白色吊带上衣 ......
他还会化着夸张的眼妆。
还有这样式的连衣短裙。
以及做一些世俗之外的事。
比如接吻,跨性别跨肤色接吻,还有发半裸照片。
这些都没办法放上来,但视觉冲击可以参考蕾丝照和电光眼。
说实话,这很难界定他是活出风格还是纯属好奇。
但是伊能静目睹了一切,决定尊重支持。
她这样对儿子说:
你不需要承担来自父母职业上带给你的东西。你在我的世界里,可以成为自己。
妈妈很强壮,强壮到有能力抵挡所有的恶意,你是自由的。
在伊能静的肯定与鼓励下,哈利考上了英国最难考的设计学院。
会写歌、画画、跳舞,功课从来没有低于 A。
有个性但一点不荒唐。
而伊能静也给了自己独立。
在她出生之前,她的母亲就已经生了六个女儿,伊能静是当成儿子生的。
没能成功,父母也离了婚。
伊能静回忆母亲在离婚后曾经这样说:
" 我是来自单亲家庭,是家里的老七,我爸爸很早就离开我。我母亲在我成长的无数岁月里都会提到的一句话:如果没有你,妈妈可能就会过得好一点。"
16 岁的时候,伊能静被台湾很红的歌手刘文正赏识,推荐她进入演艺圈。
但是母亲不同意,拒绝给伊能静签字。
等到和庾澄庆离婚,伊能静都想着吞安眠药自杀。
直到后来她想通了," 这都是病,得治。"
伊能静反思了自己在原生家庭和婚姻中的问题,把幸福重新掌握在自己手中。
也从子女身上审视自己的过去,没有再用自己的错误和曾经经历的劫难把周围的人拖下水。
现在还在《毛血汪》里教李雪琴谈恋爱。
" 从孩子身上学习谦卑与臣服,跟着孩子一起发光。"
这不就是我们羡慕的家庭,以后也想成为的母亲吗?
想起最近网上热议的江浙沪独生女。
她们的生活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壕的离谱。
比如有一个女孩,小学学费一年 3 万,90 年代的 3 万。
父亲留了房子,20 万一平方的。
出国读书,首选麻省理工、斯坦福。
读不好也没事,公司股权已经留好了,存余额宝里,一天得四位数起。
还有一个女孩,上海的,刚满月父母就给办了世界公民。
这个我没办过不知道是什么,听人家父母说,全球国家哪都能去,畅通无阻。
确认了世界是幸福的,所以让孩子也跟着体验一回。
最差的一个浙江沪独生女应该是这位——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直到大学才勉强衣食无忧。
虽然全款买好了房子,但是每月零花钱还得从舅舅舅妈那里拿。
做做医美,买买包,一年的零花钱只剩几万块。
找了男朋友,没想到对方家里也全款买了房,婚后生活只剩下花钱。
真是枯燥的生活。
但有钱人的世界不止用来羡慕,财富无法复制,命运可以改变。
江浙沪女孩的底气,表面上来源于父母的经济条件。
实际上是爱,有父母的爱和也有父母和孩子各自的自爱。
被爱包围着的人,才会真正无惧生活的恶意。
再说白了父母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就像那个博主说的,小时候家里条件不算好,爸妈就努力鸡自己而不是寄托在孩子身上。
不求孩子多给家里争气,但求孩子像个正常人,不用患得患失,不用卑微讨好。
我还看到一个女孩因为说自己拿着父母的钱出国,正被网上狂骂。
但是当事人一家岁月静好,他们不关心二八定律,只关心能不能跟上生活的步伐。
在配不配得上的问题里,选择先配上自己的人生。
所以,有些人想去萧山当赘婿真不是只冲着家产去的,老丈人的算盘才是传家宝。
在这个盘算中,每个人有权利处理自己的一切,一代一代都可以得到自由、平等稳稳的幸福。
正所谓,好的父母,会给孩子自由的选择权,而一个能决定自己人生的孩子,始终是幸福的。
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孩子,缺的也就是这些。
倒也不是没有,只是因为试错成本太高,变得唯唯诺诺,许多想法许多美好最终受困于钱包,消磨于俗事。
但是不用工作的人,在哪里都是少数,事情都是一点一点做的。
就像一位博主说的,成不了《爱情公寓》里的林宛瑜,就去做《老友记》里的瑞秋。
我也觉得瑞秋这个角色,才是最好的成长性女角色。
她的路是可以复制的,她和母亲的一个场景更值得品味。
就是瑞秋妈妈看见女儿逃婚后,自己也决定离婚。
妈妈和女儿,最好的 girls help girls。
不过我估计,更多人只会因为看到这样的生活,对自己的女儿产生一种负罪感。
同样是母亲却不能给女儿带来同样的富贵和选择。
其实不用太焦虑——
有些钱,你年轻的时候挣不到,过了 35 岁大槛就更别想了。
但是过了 35 岁,你依然可以和孩子做朋友,和孩子一起进步。
爱和物质总要先占一个,而且往往有了爱,便不会盲目陷入物质的陷阱。
就像一个容器,过去装了什么,就会酝酿出什么,现在放进去什么,就会左右什么,未来减少点什么,又会腾出一些东西。
所以人身难得今已得,不管什么牌,到手用心好好打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