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白手起家风光无限!在香港遭遇变故后,半生心血都没了…(组图)
香港步伐急速、竞争激烈。
简易的税制和健全的法制吸引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拍卖行长期驻足。
能够进入拍卖行、树立行业口碑几十年,除了佣金丰厚的现实条件之外,当然也需要对这一行有着强烈的热爱。
不过,再锋利的刀,都有生锈的一天。这天还可能来得特别快、特别狠。
那结局会是怎样呢?“卷土重来、东山再起”,还是“江湖上哥只是个传说”?
这是我认识的一位拍卖师,职业生涯瞬间由盛转衰的故事。
唏嘘的故事每日上演,但是香港从来不相信眼泪。
先讲述一下行业背景。
香港遍地有黄金。致富的方法有很多种,非传统的方法也数之不尽。
并非价值连城的名画珠宝才能进入拍卖行,任何有买方市场的一样有价有市。
有些小古董毫不起眼,却不影响它一样有着矜贵的身价。
正因为此,奇闻轶事从来不缺。
家徒四壁的命运,可能因为这样而改写。
身价矜贵,约等于香港一层楼
香港八十年代经济蓬勃。但彼时,开办一家中国人的拍卖行,似乎不太入流。
其他发达地区,例如欧洲日本,古董拍卖行业已经有成熟的产业链。
嗅到这一独特的商机,这位拍卖师八十年代白手起家,做起了一家拍卖行。
专业知识过硬、语言能力卓越,短短时间已经做得有声有色。
上世纪的拍卖目录
在尽是金发碧眼外国人的拍卖行圈子,他鹤立鸡群。
他是跨界合作的搞手。编撰指引,带领行业规范化的领头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累积,他开始在这行冒起。
四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逝去。
很多命运赠送的礼物,其实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很多故事的结局,回头看看,都有蛛丝马迹暗合。
古董这一行当,其实很容易作假。
况且,作假技术随着时间和科技发展,越来越难以用肉眼分辨。
看似赢尽掌声和鲜花,实则一人公司,什么都不能假手于人。
再者,科技如此普遍的今天,这一行却仍然以古老的方式汲汲营营。
他没有多想。
四十年,他一心专于工作。想着做不动了,再考虑退休的事情。
这家拍卖行的大拍,是和英国某家老牌拍卖行合作的联合拍卖。
拍卖之际,满场尽是专程飞过来香港协助的拍卖人员。
西装领带、梳起的发油,精英范十足,一锤定音的强大气场一时无两。
拍卖会设有预展,准买家可以一探实物真身。
无暇赶上预展的朋友,通常靠着自己的专业判断和该公司的声誉进行购买。
有位买家,想着这家公司名声在外;
虽然无暇细看,还是毫无犹豫地以三十万港币买下一件拍卖品。
拿到实物的那一霎,他有点蒙。
再请教了其他专业人士,他更蒙——所有证据似乎显示,这东西不太可能是真的。
一个不眠之夜过后,买家决定来找拍卖师退货。
不说真假二字恕难分辨,再者这位拍卖师是出名地不会向对方妥协。
但不知何故,东西是假货也好,怕事情闹大也罢,几天后,就以“原银奉还”而告终。
巧合地,经过此役,这位拍卖师之后在这一行人间蒸发。
持续多年的拍卖会,在这次之后成了绝响。
他的拍卖行也消失在了众人的视野。
碍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暂存的影响力,知情人暂时没有发放消息。
这段未知的时间里,伺机揣测者有之,坐等强者归来者有之,持观望态度有之。
大家都在等,但似乎一直都没有任何材料,包括黑材料被扒出来。
没多久,他以羸弱的身躯、蹒跚的步伐出现在公众的视野。
不言自明,也例证了什么叫做“病来如山倒”。
而之前的伏线,都开始变得明朗化。
原来一个人打点的公司,有这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难言之隐。
原来一个职业打击,让一直恃才傲物几十年的人,待人接物变得有温度。
原来一朝失势,才会看清楚身边少数真正的笑脸。
花生友散去,奚落和嘲笑的声音开始不绝于耳。
这位前拍卖师却一于少理。
健康时日珍贵,加之膝下子嗣稀少,他忙着在职业生涯的最后,授权公证人处理他的所有珍藏。
这些半辈子都不肯放手的心血,因为处理时间紧张,最后落得“贱卖”的结局。
市场的新生力量快速崛起。热闹喧哗好像又此起彼伏。
在香港快速竞争的市场步伐里,彼时彼地,他似乎被完全遗忘。
离开不留伤害
陪大家一起迎接生存永恒的常态
多少祝福语一句一句走过人间的澎湃
成为你的未来
——谢安琪《欢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