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访华,是为中美关系加装护栏还是白跑一趟?(组图)
经过多番波折,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专机终于6月18日早晨抵达北京。中方在机场没有用鲜花和红地毡迎接布林肯,或许让布林肯在北京炎热的天气中感到一丝冷意。
实际上,包括中美在内的各方舆论都不看好布林肯此次中国行,有台湾媒体甚至称布林肯是到北京「送死」。
的确,2018年以来一路下跌的中美关系很难让人对布林肯来华报以乐观。不说别的,中方在宣布布林肯访华的消息中,称布林肯这次访华是经中美「双方商定」,而不是正常的应中方邀请,表明中方对访问并不热情,甚至有中国舆论称布林肯此访是「强行串门」。
6月14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应约」与布林肯通话,这次通话显然敲定了布林肯访华日期。但中方发布的新闻稿只有秦刚语气强硬地谈中方在台湾等问题上的「严正立场」,一句没提布林肯说了什么,显示双方没有达成什么共识。
今年2月「气球事件」爆发后,布林肯宣布推迟访华,中美元首去年11月峇厘岛会面后一度有所缓和的两国关系再次降到冰点。之后,美国加大对台湾军售,中国军方拒接美国军方电话,中美飞机军舰在南中国海、台湾海峡发生危险对峙,中国防长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中拒绝与美国防长会晤,中国制裁美国芯片巨头美光公司,美国继续制裁中国有关公司。双方你来我往,在对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尽管中美双方都表示要避免「新冷战」,眼下的中美关系实际上已开始进入「新冷战」状态。当代中美关系的开拓者之一、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近日也对中美关系表示悲观,称中美关系已站在「悬崖之上」,双方可能在台湾海峡爆发军事冲突。
布林肯访华前夕,美国彭博社6月16日发表题为《中国最好听听布林肯必须说的话》的评论文章,指中国「正在犯错」。文章说:「尽管中国的军事能力迅速增长,但它仍然缺乏升级优势」「就经验、训练和武器装备而言,美国军队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中美间军事)力量差距仍将是地缘政治中的一个长期现实」。
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华春莹6月17日发推驳斥彭博社的评论。她说:「对许多中国读者来说,这篇文章就是胁迫。文章作者可能需要上一堂历史和地理课」。
华春莹强硬表示:「(文章)断言中国不具备反击手段和意愿?我不知道作者是否了解中国在朝鲜战争中抵抗美国侵略的英勇表现?另外,美国在越南、伊拉克或阿富汗的战争中有没有获得任何一次胜利……?」「如果有人想伤害中国而自己毫发无损,那是幻想。总而言之,中国始终对谈判持开放态度,但与此同时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捍卫我们的合法正当权利」。
中美双方的强硬姿态,让一些中国自媒体推论布林肯这次访华可能会「白跑一趟」。不过,这种推论恐怕也过于简单。
整体上看,中美确实进入了长期博弈甚至对抗阶段。但同样不能忽略的是,博弈和对抗不是中美关系的全部,双方之间还有巨大的共同利益。无论双方是否情愿,这种早已深度捆绑的共同利益不是任何一方说断就能断的。
正因如此,美国方面一再强调,要与中国建立开放的沟通,为中美关系加装「护栏」,消除误解和避免误判,探索两国在跨国挑战上开展合作的潜力。
中方虽然在批评美国「霸道行径」上不假辞色,也一再声称中方对话沟通的大门是敞开的,希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推动中美关系逐步重回稳定发展轨道。
有中国舆论称,布林肯访华无非是要让中国购买美债,要求中方停止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要求中国停止援助俄罗斯等等,说明布林肯是「一肚子坏水」,中国不能答应。
这种说法显然只看到中美博弈对抗的一面,低估了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对双方的重要性,尤其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实际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11月在同美国总统拜登会晤时明确指出,当前形势下,中美两国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中美不冲突、不对抗、和平共处,这是两国最基本的共同利益。中美两国经济深度融合,需要从对方发展中获益,这也是共同利益。
无论中美之间有多少矛盾,双方都不可能完全脱钩。布林肯访华标志著中国的大门再次对美国高官敞开,接下来双方还可能有部长或更高级别的官员互访。如果没有大的意外,习近平今年11月很可能出席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亚太经合组织组织峰会,并与拜登再次会晤。
中美重启高层互访,当然不等于中美关系可以回到过去,但对话能够消减中美之间的对抗戾气,有利于中国缓和外部压力,也对亚太以及全球经济与安全大有好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布林肯与中方高层仍自说自话,访华没有重大成果,但也肯定不是「白跑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