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谢宇5万字忏悔书曝光:从救母到弑母,到底发生了什么?(组图)
8年前,就读于北大经济学院的大三学生吴谢宇,杀死了生母谢天琴。
随后以出国留学为名骗取亲友144万余元,四处逃亡。
2019年吴谢宇被抓,2021年一审被判死刑立即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他随后提起上诉。
今年5月19日,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吴谢宇上诉案。
昨日,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宣判二审结果:
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死刑,是当下法院对这场悲剧,所能划下的一个沉重的句号;
而透过这个事件去反思、去警醒“如何规避类似悲剧的发生”,则是我们当下每一个社会人共同的议题。
在看守所的这两年,吴谢宇写了数百页的自述材料,详述了个人成长史以及杀死母亲的心路历程。
另外,他还给亲友写了总计超过5万字的信件。
近日,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上万字的《弑母者吴谢宇的心理档案》。
文章披露了吴谢宇的自述材料,以及其母亲谢天琴的部分日记和书信,并通过采访吴谢宇的同学、亲戚、邻居加以求证,试图为这起残忍的犯罪案件留下一份记录。
很多人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内心五味杂陈:震撼、沉重、唏嘘、悲痛、矛盾、惋惜……
嗯,我也一样。
作为一名心理学从业者,我尝试从案件相关视频、文字细节中,去梳理吴谢宇的原生家庭及其与父母亲的关系,去剖析导致他心理扭曲的深层原因。
当然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替他的罪行辩解或开脱——
身为一名成年人,无论原生家庭带给他多少心理层面的痛苦,都不应成为他残忍弑母的理由。
他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全责。
我真正想要做的——
是尝试透过对吴谢宇深层心理的剖析,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去寻找一个突破口:
在一个家庭中,如何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回顾吴谢宇的原生家庭——
父亲吴志坚和母亲谢天琴,均出生于农村的贫困家庭,且均为各自家庭中唯一的大学生。
吴谢宇从小成绩很好,是父母心中的骄傲。
高中期间成绩几乎都是年级第一,高考即便生病发挥失常,也依然考上了北大经济学院。
从学业成就来看,这一家子其实是个一代代不断往上跃迁、不断突破原生阶层的“榜样家庭”,可谓前途无量。
但遗憾的是,随着8年前这起弑母案的发生,一切戛然而止。
是什么,引发了这场家庭悲剧,阻碍了家族跃迁的进程?
表面上看,是吴谢宇15岁那年父亲患病去世,带给整个家庭重创与打击。
母亲由此陷入长时间的悲伤和抑郁,甚至一度出现轻生念头;
吴谢宇则一边发奋读书,一边开导母亲,心理负担不断加剧……
透过心理学角度,这仅仅是激发“吴谢宇弑母”关键性事件的表层原因。
而更深层的原因,则需要追溯到在吴谢宇整个成长中,心理认知是如何一点点被扭曲的?
关于这个问题,原生家庭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却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通过回顾吴谢宇整个原生家庭脉络,我总结出很关键的一点:
虚弱的代际传递。
纵观吴谢宇的父母——
父亲吴志坚是虚弱的。
他出生于一个多灾多难的家庭,8岁时生父患肝癌去世,母亲招一名男子入赘。
后来,他一个妹妹患精神分裂症,另一个妹妹患智力残疾,继父暮年精神失常。
在这样一个成长背景下,吴志坚内心充斥着对死亡与疾病的恐惧。
妻子谢天琴形容他是“战战兢兢地活过了40岁”。
40岁那年,他查出跟父亲一样患有肝癌,2年后便去世了。
临终那一刻,他走得很痛苦,一边不断喊疼,一边不断喊儿子的名字“小宇小宇……”。
当时吴谢宇正在准备期终考试,并不在场。
后来听到姑姑描述这个场景时,他的大脑立刻自动运转起来,并产生一种无法想象的罪恶感:
“都是我的错,害得父亲死不瞑目。”
从那以后,吴谢宇发展出了“不可理喻的疑病症”:
“只要身体感到一丁点不适,我就会立刻警铃大作,是不是我得了什么大病?
我开始出现心慌、心悸、心绞痛,我一次又一次觉得‘自己马上要猝死’了。”
疑病症,直接影响了他高考的正常发挥,大学期间他反复出现濒死感,并因此产生了自杀的想法。
母亲谢天琴也是虚弱的。
她同样出生于贫困家庭,父母均是盲人。
大学毕业后,她嫁给家庭条件比自己更差的吴志坚,内心缺乏安全感。她曾写信给丈夫:
“你有可能长久地离开我,我好无奈,人生太多的无奈,谁人道得清楚?”
有一次,由于丈夫晚上10点还没回家,她就写信怒斥。
丈夫在世时,她充满焦虑;
丈夫去世后,她充满悲伤。
甚至由此陷入自闭抑郁,数次产生轻生念头。
选自《谢天琴日记》
父亲去世后,吴谢宇主动承担起了开导妈妈的角色。
他在自述书中称,“发誓要把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妈妈身上,尽我一切所能给她快乐”。
大学期间,他每天与母亲通电话,给她讲学校里发生的各种事情,希望能让她开心。
但母亲的反应让他心痛:
选自《吴谢宇自述书》
在《弑母者吴谢宇的心理档案》的留言区,一位读者这样形容吴谢宇与妈妈的关系:
母亲笨拙地想要拥抱自己的孩子,孩子困惑地回拥自己的母亲,
长久地相互纠缠最终还是令孩子厌倦了,连带着对这种拥抱的方式和过程。
对吴谢宇而言,开导母亲成了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
在不断累积挫败与绝望中,他一步步走向了“通过弑母完成解脱”的不归路。
那,我们能说是吴谢宇父母错了吗?
当然不能。
纵观他们的原生家庭,不难发现:
这份虚弱,不是他们有意而为之,而是来自:
他们成长过程中爱的缺位与匮乏,以及他们原生家庭中父辈的虚弱传递。
吴志坚8岁生父去世,虚弱的母亲无力独自支撑家庭,便招一名男子(也就是他的继父)入赘,但该男子后来精神失常,屡屡离家不归。
谢天琴的父母均是盲人,无法像其他父母一样的生活中全方位地照料孩子的生活。
吴志坚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谢天琴作为家中的老大,他们从小不曾得到父母很好的爱与照顾,内心充满虚弱与匮乏;
长大后,他们却不得不撑着脆弱之躯,承担照顾老家人的重任。
这是隐藏在他们出类拔萃的大学生身份背后,充满悲凉与无奈的残酷现实。
这份残酷造就的虚弱,随着生活的动荡与变故,不断吞噬着他们对生命的热情与活力:
吴志坚一直生活在对死亡和疾病的恐惧中,战战兢兢地活了40年,直至42岁肝癌去世。
谢天琴一直生活在害怕失去丈夫的焦虑中,并在丈夫去世后一度产生厌世轻生的念头。
在这样一种充满着恐惧、焦虑、悲观、无力的家庭氛围的包裹下,吴谢宇在成长中感受到的同样是:
爱的缺位与匮乏,以及来自父母的虚弱传递。
邻居马丽华(化名)是看着吴谢宇长大的,据她介绍,吴谢宇小时候是个“药罐子”,他先是患了一种皮肤病,后来又得了哮喘。
选自《弑母者吴谢宇的心理档案》
所幸的是,吴谢宇很有学习天赋,成绩一直很好,这在一定程度上抚慰了父母的绝望与焦虑,令父母感到骄傲与自豪。
选自《弑母者吴谢宇的心理档案》
但遗憾的是,好成绩虽然给他带来了表面的荣光,却始终无法消除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虚弱与自卑。
选自《弑母者吴谢宇的心理档案》
纵观吴谢宇一家子——
吴志坚和谢天琴超越自己的原生家庭,成为了家里唯一的大学生;
吴谢宇则再度超越父母考上北京大学。
这本是一个正在通过一代代不断往上跃迁、不断跨越原生阶层的“榜样家庭”。
但与此同时,在出类拔萃的学业成就背后,隐藏在每一位家庭成员内心深处的虚弱从未消除;
而是以一种隐晦的方式代代相传,不断吞噬着下一代对生命的自信热情与活力。
从这个维度来看,
如果这份虚弱一直存在却不被看见,那么这个家庭出问题,其实是迟早的事情。
那么问题来了,
在一个家庭中,如何去看见这份虚弱,如何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回顾“吴志坚去世后,吴谢宇弑母前”这个时期,吴谢宇与母亲所经历的内心煎熬:
选自《谢天琴日记》
选自《弑母者吴谢宇的心理档案》
在上述文字中,我看到了:
一个虚弱且匮乏的母亲,在失去丈夫后一度想死,却依旧留着最后一口气想紧紧地抱住儿子;
一个虚弱且匮乏的儿子,在失去父亲后一度想紧紧抱着母亲,带她走出悲伤,却无力到崩溃。
这是一种多么窒息的母子融合,多么沉重的共生之爱呀!
在自述书里,吴谢宇写道:
我感到越累越恐慌,觉得我与妈妈都像是落在水中却不会游泳的人,拼着命相(想)救对方,却在徒劳无望的挣扎,越陷越深,最后一步步走向绝路。
而此时此刻,我忍不住去想:
走向弑母的黑暗深渊,真的是吴谢宇唯一的出路吗?
有没有另外一条路,是可能引领母子走向光明的呢?
在《弑母者吴谢宇的心理档案》的留言区,一位读者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诉了我答案。
她同样经历过父亲猝死后孤立无援、无所适从的处境,同样面对过虚弱、抑郁,甚至一度自杀的母亲;
但她没有像吴谢宇一样带着母亲走向毁灭,而是靠自己的力量走了出来,并带动母亲重新振作了起来。
具体是如何做到的呢?
透过她的自述,我看到很关键的两点:
① 看见内心的悲伤,但拒绝被它吞噬。
父亲去世后,身为孩子的她,也曾像吴谢宇一样,拼命想将母亲从悲伤中拉出来,想方设法想让母亲快乐。
与此同时,她也看见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与悲伤,不敢向外人求助,害怕受欺负,常常无缘无故在半夜哭泣。
她看见了母亲的虚弱与悲伤,同时也看见了自己的虚弱与悲伤。
武志红老师曾经说过:
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因为悲伤可以让我们不带羞愧地尽情哭泣,会冲垮隔离我们内心和人生真相的那道墙。
当我们陷入这种真切而纯粹的悲伤时,一开始可能会感到无助、空虚、抑郁,甚至绝望。
为了不让自己被悲伤所吞噬,我们还需要试着:
② 接受眼前的现实,去寻求治愈之道。
当我们坦然接受了悲惨的人生真相,心理能量便获得了释放,从而也就有了新的空间去承接未来的生活。
就像这位读者在文字中所言:
悲伤过后——
她开始去看关于死亡和挫折的书,学着去理解死亡、接受死亡。
并从中找到治愈伤口的方法,找到生的希望。
与此同时,
身为长女的她,靠着对妈妈和弟弟的责任,决定替父亲把家经营下去,把弟弟培养起来。
接受父亲死亡的事实,带着对父亲的思念负重前行。
这个过程虽然非常痛苦,但却一直引领着她以及她身后的家庭往好的方向发展:
“如今弟弟即将大学毕业,母亲也找到了新的寄托,我也成家有了新的方向。”
当然寥寥数语,并不足以囊括过程的艰辛,但透过这样的结局,我看到了她跟吴谢宇截然不同的人生走向。
我忍不住想象:
如果在“吴志坚去世后,吴谢宇弑母前”这个时期,吴谢宇母子不是如此紧密融合,把彼此当作自己生存的唯一理由;
而是抽出一丝缝隙与空间,去看见自己的悲伤,疗愈自己的虚弱。
比如,
像谢天琴曾经在日记中所写的:“我知道自己心理不正常,需要去看心理医生”,
亦或像她在电话里对吴谢宇所说的:“你不用管我,你要做一个无情无义的人。”
假如谢天琴的心理问题能被正视,有机会去看心理医生;
亦或吴谢宇真的暂时放下母亲的痛苦,把注意力回归自身问题。
母子两人的命运走向,会不会有所不同?
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你们觉得呢?
写在最后
透过吴谢宇父母的生命故事,我能看到先辈们忧伤、苦难和匮乏的眼睛;
我也能看到他们的执着与坚强,拖着虚弱之躯却依然保持对未来的追求。
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坚持,我们才能走到今天。
所以吴谢宇弑母案的发生,着实是一件令人非常痛心的事情。
死刑,是当下法院对这场悲剧,所能划下的一个沉重的句号;
而透过这个事件去反省、去警醒、去探索指向未来的规避之道,是我们当下每一个社会人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