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23日 18.3°C-20.5°C
澳元 : 人民币=4.57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执行上门强制枪毙”?那么无厘头的诈骗信息,为什么依旧有人被骗?(组图)

2023-05-31 来源: 科普中国 原文链接 评论2条

“亲,这里是XX购物平台,恭喜您获得了价值一万元的大礼包,请输入信息快速领奖,过期将无法兑换!”

“执行上门强制枪毙”?那么无厘头的诈骗信息,为什么依旧有人被骗?(组图) - 1

估计,大多数读者都曾经收到过类似的诈骗短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电信诈骗的手段和种类也变得更加五花八门,除了位居前列的招聘、网络钓鱼、投资和贷款等诈骗类型之外,最近扮演政府或是执法人员的诈骗者也是层出不穷,甚至搞出了啼笑皆非的“执行上门强制枪毙”的离谱闹剧。

“执行上门强制枪毙”?那么无厘头的诈骗信息,为什么依旧有人被骗?(组图) - 2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不过,在看到这些新闻后,你可能只会扬起眉毛,摇摇头,想知道这样夸张的信息,这些已经被各种科普过的骗术,为什么依然会有人成为受害者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导致人们容易上当受骗的心理元素以及该如何精准地发现骗局的方法!

01

这么无厘头的骗局

为什么依旧有人会上当?

我们经常会认为老年群体容易成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或被针对者。数据表明,65 岁以上的人群中有五分之一的人曾经有过类似的被骗经历。

但这并不代表着年轻人就不会上当,人们往往会因为“我很年轻,不会被针对,更不会上当”的惯性思维而轻视骗局后的秘密。事实上,没有人是百分百欺诈免疫的,因为这其中包含了众多容易使我们落入陷阱的心理因素。

因素一:乐观偏见

研究发现,在我们思考问题时会经常出现一种叫作“乐观偏见”的思维倾向。简单来说,就是相信自己比其他人要更幸运,更有可能遇到积极事件,而不是消极事件。例如“我很年轻,我不会被针对,更不会上当”的想法就是一种乐观偏见的产物。这种自认为无懈可击的错觉,会在关键时刻模糊我们判断的客观性。

新加坡警方心理学家卡罗琳·米西尔在针对诈骗案件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受害者在和警方交谈时,都会坦然提到“自己压根就没想过会遇到诈骗。”她认为,人们在生活中很少会将事情往坏处想。这种乐观的偏见倾向会阻碍大脑作出理性的判断,导致被骗的可能性提高。

因素二:信息处理路线

新加坡管理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肯尼斯·谭,在针对诈骗的研究中提到了人类大脑在接触外部信息时有着固定的两种处理路线。

第一、中央路线,经过该路线的信息将受到更深层次,更合乎逻辑的处理,但会消耗大量的脑力资源,一般在我们主动集中注意力或头脑清醒冷静的情况下启动。

第二、外围路线,经过该路线的信息将受到浅层次,基于情感的处理,对脑力消耗较低,更像是一种不经意的情感反应。

“执行上门强制枪毙”?那么无厘头的诈骗信息,为什么依旧有人被骗?(组图) - 3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而诈骗者会在信息中加入,“过期将无法兑换、如果不马上转账,就会立刻把你的隐私发到网上”等紧迫感十足的话术,让我们产生危机或恐惧的情绪,从而激活外围路线,逼迫受害者需要作出快速且感性的决定。

因素三:真相偏见

真相偏见是一种倾向于相信身边的人说的都是真话,而并非谎言的信任感。这种信任并非来源于我们相信人性的善,而是来自于内心中的孤独与寻找归属感的需求。

生活中越是自感孤独,缺乏社会支持与被重视的人,越容易因为诈骗信息中包含了“亲、亲爱的、尊敬的客户”等等拉近彼此关系的话术,而感受到一种很亲切一定不是骗子的错觉,从而产生对其毫无依据的信任。

02

该如何发掘生活中的骗局?

肯尼斯·谭教授在研究中发现,无论是直接的受骗者,还是网上看到他人被骗的旁观者,人们很难从这些案例中学习到什么有用的经验。相反,对于那些受骗者而言,他们会再次上当的几率甚至会更高。而随着科技近几年的进步,诈骗者能够使用的手段也变得更加先进,例如,由AI生成的虚假图片、视频、新闻信息等方式,更是在挑战着人们的判断力,所以,是时候也要为自己的防诈骗系统更新一下。

一、侦查“危机感”的建立

危机感的产生是很多人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之一。无论是兑换大奖、还是害怕个人信息被公开,越是稀缺的,急迫的信息就越容易让我们丧失理性的决策能力。

所以,时刻侦查自己在浏览、接受到信息时的情绪反应,发掘那些在遇到有着急迫期限的莫名信息,或是在街上有人向你介绍参加促销活动时,自身内心产生的压力、焦虑、紧张或害怕失去此次机会的感受,可以有效提高你决策的客观性。

二、发现“相似性”的出现

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和自己一样、有着相同身份经历的人与事,相似性越强,越能激发我们的信任感。而诈骗者则通过使用话术,例如询问你的老家是哪里的,然后再说“咱们是老乡”,询问你是不是第一次中奖,然后再和你分享自己也中过奖的经历,甚至在面的面交流时,会故意模仿你的动作和语气,让你无意识地对他们产生信任感。所以,学会发现这些建立相似性的词汇、动作,理性判断自己莫名好感出现的原因,可以为你提供一面坚固的诈骗“防火墙”。

“执行上门强制枪毙”?那么无厘头的诈骗信息,为什么依旧有人被骗?(组图) - 4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三、掌握“真实性”的检验

学会查证信息的真实性是避免成为“偏听偏信”类型受害者的好方法。在遇到突然出现的喜事时,尽早摆脱乐观偏见所带来的情绪影响,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

对于那些可疑但却让你感兴趣的信息,请在网络中搜索查询相关的资讯或及时向身边的亲朋好友询问。

遇到那些有着“官方背景”的信息,请及时和当地的有关部门进行核实,这些方法都能帮助你提升对虚假信息的判断能力,降低成为诈骗受害者的可能性。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2)
洋气周呀周
洋气周呀周 2023-06-01 回复
这些新型诈骗真的越来越高级,越来越难以辨别了!大家一定要小心啊!
陈小树smile
陈小树smile 2023-06-01 回复
我被这些诈骗骗过一次,当时真的是心态崩了……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