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长访华不到一个月,中国外长秦刚突然回访柏林有何深意?(组图)
本文转载自hk01,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5月9日访问柏林同德国外长贝尔伯克(Annalena Baerbock)会晤。距离德国外长贝尔伯克4月中旬访华结束不到一个月,秦刚即奔赴德国,非比寻常。更为重要的是秦刚访问德国之际,中国政府临时取消了原本5月9日德国财长林德纳(Christian Lindner)的访华之行。
中德政府磋商将于6月20日进行,德国财长计划访华为政府磋商做准备,为什么行程被取消了?秦刚此行前往柏林的公开讯息显示,其访问目的是为政府磋商做准备。但为什么德国财长为政府磋商而进行的访华执行被取消,反而秦刚为政府磋商进行的访问摆在了优先的位置?
不同寻常的外交安排背后是中德两国政府换届后并未就双边关系达成全新的共识。
德国总理朔尔茨2023年5月9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出席欧洲议会会议。肖尔茨提到,「美国依旧是欧洲最重要的盟友」,「我们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伙伴、竞争者、系统性对手』来描述。但是显而易见,中国现在作为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的成分正在增加。」(Reuters)
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去年11月率先访华,按照两国共识,德国外长4月访华德国财长5月访华,中德6月进行政府间磋商是既定安排。之所以有秦刚突然回访柏林,以及德国财长的访华被取消推迟,是因为4月德国外长访华进行中德外交和安全对话,中德之间的矛盾分歧已经暴露无遗,并不是按部就班推进日程安排,中德之间就有共识。
秦刚是外交部长,中德之间的政治外交大问题不解决,财经等合作就无从谈起,政府磋商也就没办法进行。秦刚此行前往柏林,带去的是中国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全新看法,这应该是中德之间的二次交涉。
德国财政原计划访华之后前往日本参加七国集团(G7)财长会议,其中国行被取消,一方面为秦刚和柏林的沟通赢得时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中德之间的沟通建立在七国集团沟通之后。
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Annalena Baerbock)3月2日在印度20国集团外长会议即将举行时,与中国外交部长秦刚会面。中德外长4月在北京举行会晤,此次秦刚访问德国会晤德国外长是两人三个月来的第三次会晤。(Twitter @AuswaertigesAmt)
从公开的讯息看,目前中德之间的显性分歧。首先是双边关系定位。
德国总理肖尔茨5月9日在欧洲议会呼吁在平等条件下开展更多的全球合作,而不是努力将欧盟变成与美国和中国并列的第三个「世界强权」「美国依旧是欧洲最重要的盟友」。在谈到欧盟与中国的关系时,肖尔茨表示,他支持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此前提出的欧盟不会与中国脱钩,但是应该去风险化。积极推动欧盟成为独立自主的第三极,是中国外交过去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朔尔茨的言论和过去一段时间中国以及法国的言论是不同的。
尽管德国政府内部对于是否同中国脱钩意见不一,但是朔尔茨提出的去风险化似乎是各方共识。而在这一点上,秦刚说对欧方声称的「去风险」表示关切。如果以「去风险」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那就是在去机遇、去合作、去稳定、去发展。
可以预见,下一步中国将积极防止去风险化扩大化。秦刚此行提出中国对去风险化的关切,仍然是在尽力避免中德关系和中欧关系被政治化。
另外一个急切的问题是俄乌冲突。
德国《明星》(Der Stern)周刊最新一期的封面文章以「老大哥回来了」为题,配上拜登牵著仅有其一半高的朔尔茨、后者却仰望著「老大哥」之景。(《明星》网站图片)
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多次表达了劝和促谈的意愿。但德国外长贝尔伯克敦促北京对俄罗斯采取明确的立场。她说:「『中立』意味著站在侵略者的那一边。」德国本质上并不认可中国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劝和促谈,德国的对华要求更高——谴责反对俄罗斯。
秦刚5月9日在柏林同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共同会见记者时公开提出希望德方发挥引领作用,为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框架提出具体方案。让德国发挥引领作用提出具体方案显然是一种变相的「你既然不认可我,那你说怎么办」的吵架姿态。
秦刚访问德国之际,欧盟正在酝酿对俄罗斯进行的第11轮制裁,据悉欧盟可能停止向8家中国公司出口微晶片等敏感技术,因为这些公司疑似将这些技术卖给了俄罗斯。在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德国外长没有透露任何可能对中国展开的具体制裁措施。不过秦刚已经就此警告欧盟,若欧盟采取行动制裁中国企业,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
在中国积极劝和促谈之际,欧盟如果发出针对中国的制裁措施,则是对中国站队俄罗斯罪名的认定。这是不利于中国发挥劝和促谈作用的。
中法领导人会晤后,中乌领导人进行了通话,秦刚此行一方面是将情况向德国方面通报,另一方面也是在暗示德国不应该将中国至于冲突的对立面。在美国已经欢迎中国展开劝和促谈的情况下,德国的态度未来是否会有好转,是需要进一步观察的。至少在中德政府进行磋商时,德国对中国的劝和促谈作用应该是欢迎的。
本文转载自hk01,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