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申尊重前苏联加盟国主权,卢沙野的个人观点错了吗?(组图)
近来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的言论备受争议,中国驻法国大使馆4月24日强调卢沙野的发言代表他的个人观点,也不是中国官方的政策宣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4月24日在记者会上亦表示中方尊重苏联解体后各加盟共和国主权国家地位。前苏联是联邦制国家,对外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
这不否认苏联解体后各加盟共和国具有主权国家地位。面对记者的连番追问,毛宁直言其表态代表中国政府的正式立场。
不少声音认为卢沙野的言论引起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法国等欧盟国家不满后,中国外交部的上述表态是在备受舆论攻击和外交质疑的情形下不得已做出的澄清。
在笔者来看来,中国外交部官员和驻法国大使馆的言论无可厚非,的确代表中国的一贯立场,中国绝无否认前苏联加盟国主权的意图,也不是要改变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但将卢沙野的言论归为其个人观点,同样不代表是对卢沙野发言的反对。
换言之,卢沙野的立场不适合成为中国政府的官方立场,并不代表这些说法是错误的。中国官员一贯谨慎,卢沙野作为中国驻法国大使,是不可能胡说八道的。
在谈到克里米亚归属时,卢沙野说,这取决于要如何看待问这个问题。历史上,克里米亚一开始就是俄罗斯的。苏联时期,赫鲁晓夫把克里米亚送给了乌克兰。这只是陈述历史事实。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乌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违法国际法,如果要从国际法依据中寻找支撑,双方都有充分的理由。图为2023年4月15日,巴赫穆特(Bakhmut)在俄乌战事中冒起浓烟。(路透社)
卢沙野称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主权在国际法下缺乏坚实基础,其目的并非为了否认前苏联加盟国的主权,只是为了佐证切入点不同自然得出的结论就不同的观点。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主权早就被广泛承认。但是在国际法下,确实是有可探讨空间的。
拥有国际法主体地位的包括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区域组织、非政府组织等。一个新国家的产生是一个初步的事实问题还是法律问题以及如何协调有效性标准与其他相关法律原则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相当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虽然不少声音认为前苏联加盟国拥有民族自决权,比如苏联解体后,欧洲共同体于1991年12月16日通过《承认东欧和苏联新国家的纲领》。该纲领构成关于承认这些新国家的过程的共同立场,并专门提及了自决原则。
而事实上,国际法实践中就曾出现联合国否认单独宣布独立的国家的先例。1965年1月11日罗得西亚单方面宣布独立,联合国号召会员国不承认它。可见独立很多时候并不是单方面的决定。没有承认,任何实体都不能成为国家。
在国际法实践中,除了民族自决,国际协议也是不少国家获得主权的有效依据。前苏联加盟国独立,最权威的法理依据是1991年12月21日,由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在哈萨克斯坦签署的《阿拉木图宣言》。根据《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停止存在,「独联体成员国互相承认并尊重领土完整及现有边界的不可侵犯」。
卢沙野曾任中国驻加拿大大使,被认为是积极应对西方舆论攻击的强硬派外交官,2019年其在加拿大传媒《国会山时报》(The Hill Times)发表署名文章,斥加拿大对中国双重标准。(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网页)
前苏联加盟国有15个,当时除了波罗的海三国,苏联其他12个加盟共和国都先后加入了独联体。2005年8月,土库曼宣布退出独联体,后以联系国的方式参与独联体活动。2009年8月18日,格鲁吉亚正式退出独联体。乌克兰长期以联系国的身份参加独联体,并没有签署《阿拉木图宣言》,2014年乌克兰宣布完全退出独联体。
波罗的海三国将曾经加入苏联的经历称之为50年占领,自然对《阿拉木图宣言》这一前苏联加盟国之间互相承认主权与边界的国际协议持排斥的立场,这和大多数前苏联加盟国的看法又是不一样的。
国际现实是前苏联加盟国目前都是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而国际社会也并不总在国际法的框架下有共识。作为继承了前苏联国际法主体地位的国家,俄罗斯对退出独联体的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用兵,依据之一是不再遵守和这些国家的「互相承认并尊重领土完整及现有边界的不可侵犯」条款。
是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主权领土问题,还是该以国际法的视角来看待主权领土问题?即便从国际法的层面讲,不同国家也存在各表的情况。如果以正视现实的视角来看,卢沙野的言论并没有错处, 他只是提供了一个审视问题的视角。这正说明复杂问题没有简单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