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跃亭马云真的要回国了吗?为什么FF中国总部要落户湖北黄冈?(组图)
刘强东回国了,马云还会远吗?
正当群众热议大佬排队归来时,又一位曾经的大佬加入了这支队伍。
他就是贾跃亭,这次他可能真的要回来了。
近日,贾跃亭旗下的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和湖北省黄冈市政府先后披露,双方已经在2022年第三季度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推动FF在黄冈成立其中国总部公司。
图源:法拉利未来
有意思的是,这份去年三季度就已经签署的协议,黄冈方面却一度报道甚少,甚至有点讳莫如深。
有人说,因为这只是框架协议,没有真金白银;还有人说,贾老板一直备受争议,2017年乐视网资金链断裂后出走美国,但他一直没放弃回到祖国母亲怀抱。
“下周回国”成了专属贾跃亭的梗。
但我不这么看。
FF汽车其实是香饽饽,此前一度传出与广东珠海、内蒙古呼和浩特、山西长治有过接洽。
珠海是大湾区的特区,呼市是省会,哪个不比黄冈有牌面?为什么是黄冈?
这背后的玄机,恐怕不简单。
先聊聊黄冈这个地方。
1月17日,就在大家都沉浸在回家过年的喜悦氛围中时,FF官微发布了一张有“回家”字样的海报,附上了文豪苏东坡的名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出自苏东坡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黄州,就是现在的黄冈,正是写首诗写的地方。
黄冈同样是苏东坡写《赤壁赋》的地方。
苏东坡一生流离,先后被贬于黄州、杭州等多地。
大文豪走过的城市,日后有了不同的命运:相较于杭州能搅动互联网风云,黄冈的名字一般只出现在高中生的“噩梦”中——黄冈密卷。
这座盛产将军、高考状元和奥赛冠军的城市,好像不太吸引人。
七普数据显示,黄冈在过去十年人口负增长4.53%。
远远落后于旁边的武汉老大哥,也比不上一江之隔的鄂州、黄石,人家好歹维持了不易的正增长。
不过从去年开始,黄冈时来运转,变成“有风的地方”。
2022年4月22日,黄(冈)黄(梅)高铁通车。
这条县级高铁,罕见地采用了时速350公里的高标准。
不仅让黄冈一下子接上了京九高铁这条南北大动脉,还成为长江中游连接长三角的新通道。
图源:铁路建设规划
2022年7月17日,鄂州花湖机场通航,这是亚洲第一座专用货运机场,此前被国家寄予厚望,多次点名。
花湖机场的通航,让武汉和鄂州有了叫板孟菲斯的底气。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黄冈与这座机场仅有一江之隔。
图源:长江日报
2022年9月20日,湖北举行了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第一次会议。
会上传出了一个颇为新颖的概念——“武鄂黄黄”。
相关报告中的表述为:“大力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
武鄂黄黄分别是:东方芝加哥武汉、中国孟菲斯鄂州、拥有鄂B车牌的黄石、以及贾跃亭牵手的黄冈。
我当时就推测:武汉都市圈未来应该主要由武汉、鄂州、黄冈、黄石构成。
这与此前盛传多年的“1+8”版本相比,大不相同。
12月7日,《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都市圈范围果然是武鄂黄黄,不是“1+8”。
一语成谶。
本文不讨论缩水对武汉都市圈的影响。
只是以黄冈的角度,简直赢麻了。
这意味着武汉这座强省会的资源不用四面出击,遍撒胡椒面,而是会集中导入到武汉的东面,也就是鄂黄黄。
消息一出,有网友兴奋的把鄂黄黄比作湖北版“苏锡常”。
今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支持黄冈打造新能源示范城市。
如果硬要类比,离武汉最近的鄂州,像离上海最近的苏州;鄂B黄石,好似苏B无锡;剩下黄冈,自然对标常州了。
同在长江边,同饮一江水的黄冈,也许真的想复制常州的故事。
一般人不知道的是,苏南板块知名度最低的常州,2022年GDP逼近万亿,与“万亿俱乐部”仅有一步之遥。
若论人均,常州人均GDP已跻身全国前十,甚至能把苏州、杭州、广州甩在身后。
一般人更不知道的是,常州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准一线城市”。时间拨回到2013年3月,特斯拉濒临破产,国内造车新势力“蔚小理”更是没有出生。
常州那时就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宣布要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零配件产业,并且将半个身家都押在了这条赛道上。
2016年,北汽新能源落户常州。
同年,理想也在此布局了第一座整车工厂。
2019年,比亚迪来此建设汽车产业园。
随后,东风、上汽大通等企业也纷沓而至。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整车从这里走向全国。
放省内来看,常州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全省第一,占全省比重高达55%。
另一件事,也佐证了常州这座新能源之都的强大磁场。
最近一篇《中航锂电改革发展经验对我市发展“风口”产业的启示》,流传于网络,文章来自洛阳市委研究室的公号“洛阳政研与改革”。
文章深刻反思了这个起步于洛阳的超级项目,为何最后却发展壮大于常州?
要知道,洛阳长期把持着中西部非省会NO.1的宝座,直到去年才被家里有矿的榆林超过。
除了常州的异军突起,合肥的风投神话,也是黄冈想复制的。
合肥是一家“风投公司”,这又是智谷趋势最早提炼出来的。
据不完全统计,合肥如今已经投资了蔚来、江淮大众、长安汽车等50余个新能源产业项目,投资额超过500亿元,聚集了上下游的整车、零部件、配套、集成等120余家企业,形成了新能源产业带。
合肥、常州的成功案例在前,黄冈肯定追赶心切。
就在这个春节,我的一位朋友自驾从四川去安徽,路过黄冈这个鄂东咽喉,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农田里都是太阳能电池板,过了省界进入安徽就没了。”
急着不止是黄冈,而是整个湖北省。
就在不久前,湖北接连印发了《湖北省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湖北省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重点任务清单》,力争2024年,全省汽车产业产值跨越万亿台阶,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突破3000亿元。
湖北是中国传统汽车产业大省,这毋庸置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湖北209.9万辆的汽车产量,仅次于广东、上海、吉林,高居全国第四。
不过非常尴尬的是,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湖北后继乏力,逐渐落了下风。
工信部数据显示,湖北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5万辆,大幅落后于上海63.2万辆、广东53.5万辆、广西48.62万辆、陕西27.41万辆、安徽25.2万辆、浙江25万辆、江苏20.5万辆。
图源:城市进化论
受到新能源汽车拖累,2022年1-11月湖北汽车总产量已被重庆超越,退居全国第五。
在湖北的新能源蓝图上,省内各城市间的关系,有些微妙。
如果我们深挖武汉都市圈也就是武鄂黄黄的提出背景,就会发现《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是国家提了“瘦身健体”后,批复的首个都市圈规划。
在武汉都市圈获批之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其中明确提到: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严控中心城市规模无序扩张……有人说,武汉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一城独大”,而是“大而不强”。
大概是2020年年底,时任武汉市主要领导在湖北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开出了三剂解药:
一是“综合实力要强”;二是“产业实力要强”;三是“科技实力要强”。
当时给出解药的这位干部,如今已升任湖北省主要领导。
图源:襄阳“十四五”规划纲要
哪怕不选武汉,如果FF真心想在湖北造车,但凡有点省域统筹眼光,襄阳怎么看都是比黄冈更好的选择。
在榆林异军突起前,襄阳长期是仅次于洛阳的中西部第二地级市,省内排名也是第二。
这里不仅有强大汽车产业基础,也有汉水航运便利,更是中西部地级市中有至少5个方向高铁加持的,而且都是干线。
而且在湖北的相关规划中,襄阳-十堰本来就是主攻汽车行业的。
就算考虑到长江航运便利,还有仅次于洛阳、襄阳的中西部地级市第三,也是省内排名第三的宜昌可以选择。
其实就新能源这个赛道而言,武汉在省内远未达到吸血的地步,反而如初生的婴儿,嗷嗷待哺。
早在2009年,大部分中国家庭都还买不起燃油车的时候,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就提出了要用两年时间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目标。
当时武汉还畅想到2020年,全市新动力汽车整车产能将达到60万辆。
到了2020年,武汉新能源汽车的实际产量只有不到3万辆。
种种迹象表明,武汉并不佛系。
今年1月11日,百度集团、集度公司与武汉市合作项目签约。
虽然新能源赛道上暂时落后,但倔强的武汉怎会轻易认输?
既然上半场没赢麻,那就全力以赴直奔下半场——智能网联汽车。
图源:武汉市发改委
甚至在京九高铁的路线之争上,武汉还有可能截胡黄冈。
京九高铁是“八纵八横”干线之一,中国高铁版图里的重要通道。
按原路线设计,线路在阜阳一分为二,东线经过合肥,西线经过黄冈,最后汇合于南昌,继续南下。
但眼看郑州率先构建好米字型枢纽,长沙、南昌这种非传统铁路枢纽也喊着要米字型,相信武汉的压力是山大的。
如果武汉能争取到京九高铁西线,那将形成京广、京九双动脉在武汉相交,这对做实武汉超级枢纽地位,意义重大。
图源:B站UP主“D哥说交通”视频截图
如果京九高铁西线最后真的过武汉,那就没黄冈什么事了。
京九高铁最终走向尚获批复,一切都有争取的空间。
但湖北省内城市竞争之激烈,已经肉眼可见。
这几年,新能源赛道疾风尽拂。
传统车企上马新能源项目,造车新势力不断涌现。
地方争相布局,发展新能源汽车被写入多个省市的发展规划,各种扶持政策和资金毫不手软地“砸”向这里。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体系的全面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新动能的重要支点。”
新能源当然是大势所趋,但前半句同样重要——新能源汽车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体系的全面融合。
在我们为合肥、常州这样的逆袭而心潮澎湃时,我想提醒大家,即使在新能源这个赛道上,四座一线城市依旧实力强悍。
比如深圳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完整的城市。
天眼查数据显示,以经营范围部分包含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电池为条件查询,深圳以2.4万家新能源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上海和广州分别在汽车产业产值与产量方面分别折桂。
北京看似最弱,后发能力却惊人。
别忘了之前武汉大打感情牌,也没能让雷军把小米汽车落户武汉。
后来理想、吉利接连在北京布局。
看中的都是北京在互联网、AI等领域强大的底蕴。
毕竟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才是汽车赛道真正的下半场。
对于北上广深之外的城市来说,新能源风口下,项目盲目投资、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利用率过低等乱象日渐凸显,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各地的重视。
图源:法拉利未来
而FF和贾跃亭本身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熟,这里就不重复了。
不好意思最后泼一盆冷水,去年城市GDP陆续公布,风投之王合肥居然连掉两个位次,被福州和泉州这对福建城市双杀。
而在新能源赛道失意的武汉,似乎走出了疫情冲击的阴霾,回到了全国第8位。
图源:搜狐城市
城市竞争是综合实力的比拼,竞争的赛道也远不止新能源一条。
各地拼经济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也别忘了稳扎稳打、小步快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