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熬多久?中国卫健委回应了:新冠确实不是大号感冒(视频/组图)
2023年元旦前的这一周,上海三级、二级医院急诊和重症科迎来就诊高峰,很多医院在床位已经扩容的基础上,依旧无法满足患者就医的需求。
此时医院医护人员部分因感染新冠病毒而减员,使得急诊和重症医学科“一床难求”的情况短时间难以缓解。
更早一些的12月中旬,退烧、止痛类药物脱销,很多人因为买不到药而感到焦虑。
在央视播出的《面对面》节目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回应了数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做足了准备为何仍让人感觉猝不及防?
医院扛得住吗?
焦雅辉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根据这三年国内新冠的感染率,以及参考了全球其他国家人群的感染率,如果完全任由感染,那手里资源肯定是不够的,还是要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按照这样缓疫压峰的情况,把感染的人数包括需要住院的人数,能够给稍微拉得缓一些,缓一些我们医疗资源的供给就是够的。
2022年12月上旬,不少城市开始出现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感染患者数量猛增,医院的发热门诊首先承压。
据媒体报道,有的医院发热门诊人数激增10倍,一名医生一晚上最多接诊了150名患者。
“我们当时预判到了老百姓发热就诊需求会增加,所以当时做的方案,首当其冲的是发热门诊,我们要求所有的医院都要开放发热门诊,尽可能地要满足这些发热患者的就诊需求。”焦雅辉说,按照应开尽开、应设尽设的原则,各级医疗机构开设发热门诊,同时,简化发热门诊的就诊流程,增加药品配备,提高发热门诊医疗服务效率。
据统计,截至2022年12月25日,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超过1.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的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超过4.1万个。
当然,仅靠这些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的话,肯定还是不够的。以北京为例,一方面是所有的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都要打开,另外,有体育馆、方舱医院也开设了临时的发热诊疗点。
随着疫情的发展,救治的压力开始从发热门诊向急诊和重症救治的科室传导。 焦雅辉透露,其实在2022年12月初,国家卫健委就印发了方案,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工作,要扩容,要改造。“我们要求像原先有综合ICU的,那么可能床位不够,要增加。另外,我们要求医院还要按照综合ICU等比例准备一些可转换的ICU,就是这些在重症资源快速增长,马上要达到临界值的时候,这些可转换的ICU就是要在24小时之内马上就能变成综合的ICU。”
以北京朝阳医院为例,医院依托呼吸、急诊、重症医学科、心血管等专科优势,共开设综合救治病区15个,开放床位538张,其中危重症监护床位69张,全力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急危重患者。
同时,国家卫健委还要求医院,把所有的床位资源统筹起来,设备全院统筹、床位全院统筹、医务人员全院统筹。
尤其是急诊留观的抢救,要在24小时内清零收治,即在24小时之内必须要把他收到病房里面去,把急诊抢救的这些床位留出来给下一拨病人用。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关口前移。“其实这也是我们三年的一个经验,就是要关口前移,早干预、早治疗,能够防止轻症变重症。”焦雅辉表示,为了做到关口前移,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要求,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辖区内的风险人群实施分级健康管理。
既然做了这么足的准备,为什么仍给人感觉还是猝不及防的感觉?对此,焦雅辉认为,更多的反应还是因为药,在早期发热的时候,因为买不到药,拿不到药,这方面舆情很多。
“这里面原因很多,比如像当时零售药店里面被抢购一空,老百姓首先囤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二个就是药品生产供应也是按照市场需求来提供的,所以一下子短时间内市场需求量一下子很大,但是产能和产量的提高是需要时间的。另外,其实包括企业,生产企业也面临人员感染减员的问题,所以多种因素导致,一度出现了药品短缺的问题。”焦雅辉表示,“到现在重症上来的时候,因为我们国家还是老龄化,尤其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多,所以一下子出来这么多的重病人,大家都要到三级医院,尤其都要到这些三甲特别有名的三甲大医院,我们的体系是一个金字塔,很大的基数都要到塔尖去看病,这个供需矛盾一定会特别突出。”
我们还有要熬多久?
随着我国防疫政策的逐步调整,尤其是实行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之后,围绕“保健康、防重症”的目标,广大医务人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和使命。焦雅辉坦言,这是非常硬的一场仗。
人们不禁要问,不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普通老百姓,大家还要熬多久才能熬过这段最艰难的时光?
“急性传染病还是有它的规律,在急性感染的高峰以后,都是第一周到第二周是最艰难的。现在其实不同的城市正在经历急诊和重症的高峰,可能是我们最困难的时期。”焦雅辉表示,随着这一波大部分感染的重症,感染高峰过去以后,往后就会出现往下走的趋势,“病毒传播一定有它的传播系数,传播到一定程度了,病毒总会越来越弱,我们通俗讲就是说传不动了,到了这样一个阶段的话,这个困难一定会过去的”。
不过,专家提醒,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依然集中在患有基础性疾病的高龄人群。而奥密克戎病毒高传播、低毒力的特性没有明显改变,但依然不能视作大号感冒。
上海已监测到新毒株XBB.1.5
XBB会不会导致二次感染?
事实上,新年引发热议的奥密克戎亚型毒株XBB.1.5毒株,不但已成为美国的头号流行毒株,在上海也已被监测到。
近日,全球共享所有流感数据倡议(GISAID)数据库新增369条中国本土新冠病毒测序结果,上传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赛娟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范小红领衔的联合科研攻关团队。
除了“南方株”BA.5.2和“北方株”BF.7相会于上海,在欧美广泛流行的BQ.1家族和XBB家族占比超过1/3——这些病例绝大多数为境外输入病例,处于闭环单独管理中,因此并未造成BQ.1家族和XBB家族的本土大规模传播。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此次监测到的25例XBB家族中,有3例XBB.1.5,同样都是境外输入病例,未造成本土传播。研究人员表示,境外输入患者中的毒株较为复杂,多为在我国境内首次检测到。当前测序结果表明,针对境外输入新型病毒株较多,仍需要常规开展病毒株检测为后续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上海近期新冠病毒基因测序结果。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由于XBB、BQ.1,以及BQ.1.1的免疫逃逸能力增加了。专家表示,如果遇到这几种毒株,再次感染的概率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再次遇到的毒株与BA.5和BF.7有多少重叠,如果病毒一直变异,交叉保护作用降低了则可能造成感染;另一方面则是看人自身抗体水平。
关于新毒株再感染风险是否会增加,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则表示:“目前XBB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有所增强,和我国流行的BA.5有所差异,感染BA.5后经过一段时间,保护力水平下降,遇到免疫逃逸能力强的毒株,再感染的风险会增加。但是, 再次感染主要会发生在一些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 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在短时间内再次感染风险比较小,而且感染后的症状通常比第一次轻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