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2日 34.5°C-36.0°C
澳元 : 人民币=4.7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当互联网大厂光环褪去 焦虑的人们找到更为本真的东西(图)

2022-12-23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张乐愚:最初人们或许是因为大厂的光环慕名而来,无论是离开还是留下,不再焦虑的人们一定是找到了更为本真的东西。

当互联网大厂光环褪去 焦虑的人们找到更为本真的东西(图) - 1

互联网大厂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正在2022年逐渐褪去。

在经历了中国互联网增长红利的消逝和2022年一波又一波的裁员,一个不能被否认的事实,大厂的光环已经不复当年。

我的一位朋友两年前加入了京东一个创新业务部门,她说这是她最后一次“all in”到一家大公司奋斗一把。两年间,她眼看着部门从200人增长到了2000人。在见证着依靠自己996的努力和不断上涨的业务数据,随之与日俱增还有她的迷茫和焦虑。偶有停下来喘息的时候,她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时常想,离开这份工作还能干点啥。

当一个行业被周期的钟摆碾压而过的时候,感受最深的应该是在这个行业里见证过跌宕起伏的打工人。

我把周围在大厂工作的朋友挨个问了一遍,你会一直留在这里吗?其中一个朋友的回答精简而更具代表性:“不是不想,是不敢想。” 他眼里的不敢,是源于这个太过年轻的行业,没有人能看清和笃信它再过十年二十年的样子。

互联网迎风崛起但沉淀尚浅,这个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太过迅速,潮涨潮落之间,一代人被潮水带着起起伏伏。城头变幻大王旗,老互联网人已经从比特币换到了人工智能,再从直播跳去了新能源造车和元宇宙,互联网增长风口换了一波接着一波,曾经一家互联网公司是否还能迎来快速的增长,也是大厂人们是否还会跳槽的重要指标。于是从一个厂A跳到另一个厂B也是之前很多人的选择,但是这样的趋势今年也在逐渐减少。所有人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无论是A还是B,还会有本质区别吗?

弄潮者和潮水风浪互相成就。时移世易,当海水如此平静,更多人已经不再拥有掀起风浪的雄心。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是不是从这里跳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工作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人才群体的流动始终代表着一个行业的兴衰交替。2014年到2020年,互联网从外企正式接过交接棒,成为了社会金字塔尖上的人才流向的主要聚集地,那时人们对大厂还有个简称叫“BAT”。彼时,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代表之地,互联网也开始成为造富神话的聚集地。

2014年,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市值一度超越Facebook,成为当时仅次于搜索巨头谷歌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马云在江湖里留下了那句回响至深的倔强之语:“15年前来美国要2百万,被30家VC拒了。我今天又来了,要2百亿”。从此之后,互联网企业浪潮奔涌,前赴后继开启了自己的敲钟计划。而资本也应时而动,找项目、约谈创业者、看BP、下注…… 那时在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还流行一个热词,叫“长期主义”,语境对照之下去看仿佛是在对治当年的“短期主义”。

每年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去向成为一个行业兴衰的指征,互联网造富神话的崛起,让一波又一波的毕业生闻风而动,随之水涨船高的还有一年高过一年的应届生的薪资。那些年间,仿佛一切都在助推和膨胀。

一个美团的朋友绘声绘色地给我讲起他亲历的大厂往事,差不多在两年前,美团的员工们眼睁睁看着股价在一年之内从100块钱涨到了400块,所有人都感觉自己坐上了一台造富机器,还有人自己拿工资持续买入美团的股票,大部分人都相信只要坚持待在上面,财富自由指日可待。那会儿的办公室上空仿佛弥漫着华尔街金钱永不眠的躁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互联网造富神话开始破灭,即便上市也不会再换来早年间一夜身价暴涨了。薪资的涨幅也开始见顶,且变得越来越透明。伴随着高级别人才期权池的缩水,一年下来可能发现劳动收成相比之前不涨反降。一位阿里朋友说,入职的时候HR跟她谈的薪资包里派发的股票300多块一股,现在已经缩水了三分之二了。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

水温的变化从工作氛围里的感知也更为明确。

随着一家公司从小厂逐步发展成大厂,人数的不断攀升和组织结构变得复杂是一种默认的必然,这往往意味着公司规模开始稀释效率。“Always Day 1”和“长期主义”一样成为流行语,尽管被无数次提起,但无可否认的是,大部分时候口号仅是现实的反面写照。扁平化的团队结构,更为纯粹的工作环境,尊重市场和用户,一切以数据驱动……那些在当年曾经吸引年轻人进入的“创业者改变世界”的文化开始逐渐变了味道。

当大厂的员工们开始感到加班本身不再是纯粹为了完成工作,转而变成一种自证的拼搏态度,表达着另外一种暧昧的诉求的时候,消耗加重了人们日常的疲惫。越来越多的P7P8朋友们感到自己不过是这台庞大机器上的螺丝钉,这与早些年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增长带来的价值感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P7们站在公司设计好的爬梯往上望,能再向上的空间相比之前已经大大收窄,级别固化使得组织结构流动的机会大幅度减少。从P7再升到P8比实现薪资翻倍更为艰难。

当业务增长的曲线逐渐平缓,人们要应对的挑战不再仅仅是向外开拓,内耗的增加开始成为必然,“内卷”在2020年一夜间爆红,与之相应的还有《毫无意义的工作》变成了2022年度职场人的枕边书。

要知道能吃到红利的永远都只能是开拓者和早期进入者,这也是任何行业创新的动力所在。我的一个朋友,在今天的巨型独角兽字节跳动还叫今日头条的时候加入其中,彼时那还是一个不到3000人的公司。

如今再回想起自己大厂的那段经历,她依然带着无比感恩之心,告诉我自己当时在2016年选择在早期加入这样一家公司,而这带给她的回报现在想来都有点远超预期。除去早期员工手握更为值钱的期权,让她存够钱有勇气辞职回家带孩子,她怀念更多的是那段黄金的发展期让她连升三级,成就感和荣耀都丰收具足。

我们的确无比感谢那个时代,何其有幸能遇到这样一个行业的黄金发展期,使得有这样一个群体因此而曾经体验过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人生阶梯的晋升。当我们有多么地感恩就会多么地想把那个年代抓住,我们多想抓住那个繁荣增长的黄金年代,想停留在那个扩张和增长成为理所应当的年代,开疆拓土,英雄涌现。

“当时只道是寻常”,疫情三年,朋友圈都流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400年前写过的这句词,用来默默祭奠回不去的过往。

从行业周期角度回望来看,当不再有趋之若鹜的人们因为财富的刺激想来搭车,当人们并不再将三位数的增长视为理所当然,当在那个行业里的人们不再言必称“长期主义”,一个行业大体可以算是完成草创准备迎接新的常态。

我们为曾经深入过浪潮之巅而骄傲和兴奋,如果重来一遍大部分人依然会坚定做一次这样的选择。我们也会为钟摆从一端摆到另一端做好准备。当光环褪去,生活里的剧本剩下的大多是缝缝补补。

一开始人们或许因为大厂的光环慕名而来,无论是离开还是继续留下,不再焦虑的人们一定是找到了更为本真的东西。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