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5日 32.4°C-34.9°C
澳元 : 人民币=4.55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2023前瞻:中国经济工作的三大转变(图)

2022-12-07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沈建光:如果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房地产、民间投资等支持政策能够不断出台且落地见效,中国经济下行趋势有望得以扭转,增长目标也有望达成。

2023前瞻:中国经济工作的三大转变(图) - 1

又快到12月中旬了,历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在12月中召开,把脉中国经济、制定来年经济政策的大方向。今年情况比较特殊,新冠疫情年中多地散发,时起时落,对消费、投资以及企业经营影响极大,同时美欧经济陷入滞胀导致出口回落,中国经济面临内需不足和外需走弱的共振冲击,今年增长预测在3%左右,大幅低于5.5%的增长目标。明年经济工作首先需要扭转内需下行态势,还要应对供给冲击和信心不足,挑战大,任务重。为应对这一复杂形势,笔者认为,在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支持房地产融资“三支箭”、“支持民间投资发展意见”等积极政策相继出台后,明年宏观政策重心将实现从货币金融转向财政政策、政策发力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主导、企业纾困从聚焦中小企业转向新型实体企业带动生态链的三大转变。

转变之一:宏观政策重心从货币金融转向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延续偏松取向,贷款利率创历史新低。11月25日,央行宣布全面降准25个基点,旨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本次降准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8%,已经低于许多新兴经济体。9月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4.34%,创有统计以来新低。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4.34%,也是有统计以来的最低值。此外,专项再贷款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超过5.5万亿元,实体部门杠杆率也升至274%的高位。

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宽货币到宽信用传导不畅。一方面,M2同比回升与贷款余额同比下滑呈现背离。截止10月,M2同比增速为11.8%,而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降至11.1%,货币供应较快增长并未转化为信用扩张。居民购房和消费贷款意愿偏弱是主要拖累。10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332亿元,创2009年以来同期新低,并且连续11个月同比少增。

另一方面,居民新增贷款和新增存款显著分化。1-10月,居民部门新增人民币贷款仅为3.4万亿元,创近七年来新低;相比之下,新增人民币存款大幅增加12.7万亿元,创有统计以来的新高,且接近9.4万亿流向定期及其他存款,显示居民在信心疲软的情况下主动去杠杆。

2023年宏观政策重心需要从货币金融转向财政政策。面对当前有效需求不足、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现状,2023年需要在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支持力度,通过提振需求畅通供需循环。考虑到今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滑、防疫支出占用其他领域财政资金,地方财政形势较为严峻。2023年需要提高财政赤字率,比如从今年的2.8%提升至3.5%甚至更高,同时考虑发行1-2万亿特别国债对各地政府转移支付,用于对特定困难人群前发放现金补贴,以及对大范围人群发放消费券。

转变之二:政策发力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主导

地方专项债和政策性贷款接力支持下,年内基建投资保持较高增长。今年上半年,地方专项债发行金额达3.4万亿元,平均每月接近5700亿元。其中,超过50%投向基建领域(比如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等)。下半年以来,政策性金融工具(准财政)成为基建投资的主要拉动。截至10月末,两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合计已投放7400亿元,有效补充了重大项目的资本金。同时,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也助力了基建项目的配套融资。在此推动下,前10个月基建投资累计同比达到11.4%,6月以来同比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

然而,基建投资乘数效应较小,无法扭转内需走弱趋势。投资方面,民间投资和国有投资增速分化。10月民间投资当月同比下降1.6%,创2020年5月以来新低,过去6个月增速也都在0附近徘徊,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并未带动民间投资回暖。消费方面,社会零售总额增速再度转负,10月降至-0.5%,可选消费品明显走弱。除疫情多点散发之外,消费恢复还面临就业收入承压、消费信心不足等因素的制约。总体而言,尽管基建投资增速较快,但其乘数效应并不明显,对民间投资、消费增长的带动作用有限。

2023年政策发力需要加大中央财政提振消费的支持力度。考虑到基建投资的带动作用有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2021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65%左右),2023年政策支持重点需要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即在退税减税纾困中小企业、政策性贷款支持基建投资的基础上,加大中央财政提振消费的支持力度。鉴于今年各地发放消费券对提振消费的积极作用,应重点考虑通过中央财政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支持地方政府加大消费券发放力度,并借助“中央财政+地方补贴+企业折扣”组合模式,放大消费券杠杆效应,尽快推动内需回暖。另外,也可以再搞一轮节能绿色的家电和电脑手机等以旧换新,进入乡村,正好替换2009-11时期上一轮的商品的升级换代。

转变之三:企业纾困从聚焦中小企业转向新型实体企业带动生态链

中小企业经营压力持续较大。首先,需求不足导致中小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加大。11月,小型企业制造业PMI进一步降至45.6%,已经连续19个月低于荣枯线。统计局调查显示,11月小型企业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占比达到58.8%,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其次,民营工业企业利润持续负增长。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降至-3.0%,其中民营工业企业利润已跌至-8.1%。最后,减税降费退税政策的实施有效对冲了疫情对企业经营的冲击,但在利润持续负增长的情况下,减税政策存在“幸存者偏差”,对企业经营压力的缓解作用弱化。

企业纾困政策需要转变“直接纾困”思路,发挥企业生态圈的带动作用。二十大报告要求推动大中小企业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上融合创新发展。在此之前,工信部等11个部委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政策也明确提出,进一步发挥大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生态圈,激发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活力。这为转变中小企业纾困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要注重“以大带小”实现生态圈中的大中小企业融合纾困。

新型实体企业是“以大带小纾困”的重要抓手。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大型平台企业特别是兼具实体性,科技性和生态网略性的“新型实体企业”,已经成为了多个产业链供应链的“链主”,并与广大中小企业形成了融合发展生态,可将其打造为“以大带小纾困”模式的样板:在产业链方面,通过产业融通提升中小企业供需对接能力,帮助中小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在技术链方面,作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帮助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提升经营质效;在资金链方面,依靠场景、技术和数据优势改进中小企业信用评估,帮助中小企业提升供应链中的融资可得性并降低融资成本。

为更大程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弥补今年经济增速未达目标的缺口以及缓解明年更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等,预计政策层将2023年经济增速目标设定在5%及以上的可能性大。如果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房地产、民间投资等支持政策能够不断出台且落地见效,同时明年经济工作能够推动上述三大转变,中国经济下行趋势有望得以扭转,增长目标也有望达成。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