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招生案,华裔家长发声护后代权益(组图)
提告哈佛大学招生歧视的“学生公平入学”(SFFA)组织10月30日在联邦最高法院前集会造势,表达亚裔诉求,希望大法官在10月31日的庭审中扭转招生现况,勿将种族作为录取标准到场发声的华裔家长表示,不论改变的希望多渺茫,为了下一代的利益也要尽绵薄之力。
孙先生和李太太的两个女儿曾在申请大学时经历不公待遇,他们积极发声,想推动改变现状。(记者张筠 / 摄影)
大华府本地居民汤Leah来美国已有35年,“儿子大学毕业已十多年,(案件)看似与我们无关,但大法官的判决将给后代带来深远影响”,她表示,初来美国时觉得一切都令人向往,前途光明,各领域也都很公平,“现在对美国的情况越来越没信心”。
她说,除了教育环境堪忧,日常生活也令人忧心,大华府治安越来越糟,“虽然现状难以改变,但即使改变漫长,一点点做总比消极等待要好得多”,因此她也召集身边的邻居朋友,尽绵薄之力,积极发声。
许多华裔家长带著孩子参加集会,不仅培养他们关注重大案件,也藉此机会教育。(记者张筠 / 摄影)
大华府居民孙先生和李太太已来美30多年,他们大女儿和小女儿分别在六年前和四年前经历大学申请的不公对待,两个女儿的成绩比同学都好,但因为有些同学的家长是名校毕业,或有西语裔背景,或是法官、政府职员等,所以在成绩不如人的情况下仍被耶鲁大学录取。
李太太表示,虽然女儿们如今的工作比许多同学更好,但这种根据家庭背景或族裔来评判筛选的方式若不改变,未来只会导致更多问题;孩子们不仅在教育上面对不公,在职场上也要处处提防各种不合理的挑战或障碍,导致更多焦虑。
李太太说,曾有朋友为了让招生官看不出孩子的族裔,让孩子改名改姓,后来成功被录取了,但此情况实在令人唏嘘。
华裔家长表示,虽然现况难改,但仍要尽绵薄之力积极发声,否则社会将每况愈下。(记者张筠 / 摄影)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赵先生10月30日专门到华府参加抗议,“孩子虽然只有十岁,距离申请大学还有一段时间,但该案涉及的是原则性问题,必须要出来表达立场。”
赵先生2000年来美国,当时从没想过会遇到教育不公的问题,在他看来,若孩子的能力不足,可以通过刻苦努力来补足;但若以性别、种族等天生无法改变的因素来分配教育资源,则无法容忍。
“可惜的是,许多父母面对这种不公,虽有无奈或失望,但仍选择更严格要求孩子,早起上课,增加补习,这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逃避”,他一开始也没有过多关注此案,“但若最高法院认可此事,类似的问题将会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甚直延烧到职场,导致更多分裂和不公”。
赵先生说,参与集会其实是为捍卫下一代利益,“在美国的个人亲身体会多了,就发现问题所在,所以要为下一代防患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