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演技,刺痛内娱流量:入行30年,他才是演艺圈最后的良心(组图)
傍晚昏黄的灯光下,男人神情莫测。
一副老式黑框老花镜,耷拉在鼻梁上;透过镜片,一双向上斜睨的眸子冷静沉着。
下一秒,会议现场,男人冷不丁地摘掉眼镜,顺势抬眼,把面前的文件摔得七零八落。
男人眉头一皱,不耐烦地问:“你想说什么。”
看似随意,却咄咄逼人,会场瞬间鸦雀无声。
这是热播剧《冰雨火》中令人难忘的一幕。
王劲松饰演的警察局长林德赞,亦正亦邪,善恶莫测。
面对可疑的犯人,他不慌不忙地“偷听”审讯,还特地叮嘱办案民警:“没问题就放人吧。”
上面派人过来指导工作,他巧言令色,左右逢源。
时而像个乖巧温顺的学生,时而火力全开上来就怼。
领导离开,只是路过他身边,他便条件反射地敬礼、打招呼,在礼数上做得滴水不漏。
直到领导出门,他才收回紧盯的视线。
只凭一双“善变”的眼神,林德赞身上正邪难辨的气就质呼之欲出。
无怪乎网友评价说:
“王劲松真是演啥像啥,这次演的警察局长,我从开始就在猜测他是正是邪,猜到最后还是未知数。”
真正的狠角色,看起来总是很安静。
这种冲突和矛盾,被王劲松很好地诠释在角色身上。
时间酿酒,余味成花。
入行30年,王劲松对“演员”的认知始终独特而清醒:
“一个演员不可能驾驭所有角色,这不现实。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角色必须是有生活经历的人才能演。”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01
多面“绿叶”
知乎上有人提问:如何评价王劲松老师的演技?
点赞最高的一条回答是:
“有些演员演得好,你看他几部戏,就能从人海中认出他来;
而有些演员根本就是入错行的特工,演的角色你全都记得住,可他迎面从你身边走过,你却未必能注意到他。
王老师就是第二种。”
55岁的王劲松,就是这样特殊的存在。
他演过的角色,无论戏份多少,总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大明王朝1566》里,太监杨金水在三种不同的场合,用了三种不一样的捧茶方式,被媒体誉为“中国电视剧30年来第一太监”。
在《北平无战事》里,王蒲忱终日烟不离手,一口烟“嚓”的一下吸掉半截,无处发泄的焦虑顷刻间溢出屏幕。
在《军师联盟》里,首席谋臣荀彧在最后问出那句“那今日的明公还是汉臣吗”时,扮演曹操的于和伟都红了眼眶。
在“流量至上”的演艺圈,王劲松参演了多部电视剧,但无一例外,全是配角。
不过,即便是“绿叶”,王劲松也是最特别的那一片。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豆瓣评分9.7分,位列国产剧榜评分第一名。
其中,王劲松饰演的太监“杨金水”,成了很多人心中的意难平。
这个角色,受的罪最多。
不光观众看得心疼,王劲松拍得更是“难过”。
《大明王朝1566》中,杨金水是最值得玩味的角色之一。
剧中的杨金水是江南制造局督办,曾权倾一方,后来因为时局变幻,一夜之间从人上人沦为阶下囚。
杨金水被押解回京,先是接受审讯,再是接受其他太监的凌辱。
拍戏期间,恰逢凛冬,寒冷异常。
大冬天里拍大热天的戏,王劲松拍摄时身上就穿一件薄衫。
有一场戏,要给杨金水浇凉水。
从开始拍摄到结束,王劲松身上一共被浇了12桶水。
当时,王劲松光着膀子,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遮盖,风一吹过来,冷得他直打哆嗦。
这场戏拍完,王劲松就发起高烧,他默默爬起来去医院输液,凌晨又悄悄开车回去休息,没跟任何人说自己生病的事。
“有人会说演员夏天穿棉袄、冬天穿衬衣,很苦,但我并不觉得这可以称之为苦。
铸造车间的工人,钢水出炉多少度?难道夏天就不出炉了吗?人家也在工作啊。”
还有一幕。
剧中嘉靖帝为了测试杨金水是真疯还是装傻,给他脸上扎针。
剧中是用刑,但戏外也是真扎。
拍戏当天,剧组请来专业的中医,在王劲松脸上、头上一共扎了40多针。
因为扎针时间较长,等针扎完,剧组也到了发盒饭的时间。
导演问他能不能坚持下,让其他人先去吃饭。
王劲松说不了话,就光点头。
结果没等大家吃完,他脸上的针开始往下掉。
针掉完了,戏还没拍完。
王劲松只好又忍受了一轮针扎之苦。
正是这股牺牲自我的劲头,让王劲松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十分独特且无可挑剔。
可是,入行30年,王劲松好像一直不温不火。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被遗忘的人”,但他并不为此焦虑,反倒乐在其中。
02
抉择矫情“茶仙”
王劲松大部分经典角色的拍摄时间并不长,拍《琅琊榜》12天,拍《军师联盟》20 天。
但他为拍摄准备的时间相当长。
拍《军师联盟》时,他提前半年就开始准备。
过年期间,他专门跑到徐州博物馆,将那些汉代的玉器都看了一遍,且记住了它们的纹饰、工艺特征。
拍《破冰行动》时,王劲松提前阅读和观看了大量的相关文件和纪录片。
即便时过境迁,他依然能随口说出案件中村落的历史背景、涉案人数、缴获毒品数量。
《破冰行动》中王劲松饰演毒枭林耀东
安稳于日常,浅喜于光阴。
慢工出细活,是王劲松处事的标配。
就像他喜欢喝茶一样。
知道王劲松的人,都知道他有“两不一爱”:不喝酒、不应酬、爱喝茶。
每年4月是云南普洱茶收获的季节。
只要有时间,王劲松就会去山里,先到茶农那儿选毛茶,再找朋友做成茶饼。
他对茶有讲究,到哪儿都离不了,而且热衷“以茶会友”,自创的“松临茶舍”就是他的“根据地”。
只要有时间,他就会邀上圈里圈外的三五好友,在自家茶社闲话家常。
聊演戏,话生活。
作为一年到头都活在戏里的人,喝茶是王劲松难得的放松方式。
而对于喝酒应酬等需要社交的事情,他统统兴致不大。
别人找他吃饭,他一看到开酒瓶,就会找借口离开。
人淡如茶,他只对自己苛刻。
对年轻的晚辈,王劲松则十足体谅和疼爱。
拍摄《冰雨火》时,王一博坦言拍戏之前非常紧张。
但开始拍后,王劲松会自觉照顾后辈的情绪,并主动带动节奏。
对外接受采访,王劲松更是不吝溢美之词:
“王一博眼神里的坚定和渴望,是最打动我的。他是一个在演戏方面有天赋的孩子。”
因为淋过雨,所以选择替别人撑一把伞。
王劲松是过来人,他知道在人生关键节点,有个拉自己一把的贵人,是多么难得和珍贵。
王劲松的贵人,是傅彪。
那时候的傅彪,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明星。
而王劲松,还在各个电视剧里跑龙套的,寂寂无名。
傅彪看中王劲松的韧性和功底,遂想帮王劲松一把。
他对王劲松说:“你是个好演员,但待在南京就埋没了,你要去北京。”
王劲松北上后,傅彪又带着他四处“混脸熟”。
2004年,傅彪确诊肝癌。
清醒时,傅彪拉着王劲松的手说:“你演好了老生,这辈子有饭吃。”
伯乐兼兄弟的一席话,王劲松听进去了。
这一听,就是几十年。
03
古板“潮人”
除了演技这项硬件,王劲松对道具这些软件,也格外上心。
拍摄《推手》时,剧中有一只被打碎的古董茶杯,是他自己准备的有三百年历史的真古董。
拍摄《鹤唳华亭》时,需要一个表现宋代点茶的茶盏,他就自己买了一个带到剧组拍摄使用。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哪怕只为了拍一场戏,王劲松都坚持认为应该用最准确的方式去完美表达。
尽管工作上王劲松是个十足较真儿的人,但在生活上,他是个率真的乐天派。
他会紧跟时代潮流,玩微博微信、逛短视频网站,懂得“壁咚”,知道“摸头杀”这些流行的网络词汇。
遇上模棱两可的,他会主动跟年轻人讨教一二。
有一年儿童节,王劲松赶时髦地发了自己童年的照片,并配文“请大家‘捞一下’我。”
有网友表示震惊:“哇,侯爷,你居然知道‘捞一下’?”
他笑呵呵地回:
“知道,之前看到有人评论‘捞一下’时就请教过他,就是‘顶上去’的意思。我懂了,就用上了。”
还有一次,王劲松和侯勇吃饭,俩人差不多有30年交情。
席间,侯勇突然问他:“你知道‘壁咚’是什么意思吗?”
王劲松摇头。
侯勇站起身:“我给你示范一下。”
于是,两位年过半百的大男人,亲切地演示了什么叫“壁咚”。
“出师”后,王劲松云淡风轻地跟别人开玩笑:“他示范给我看,我示范给别人看。”
这样年轻的心态,让王劲松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
现在的王劲松,留在屏幕上的经典角色越来越多,知名度也水涨船高。
有人曾问他:“觉不觉得自己大器晚成?”
他认真想了很久,说:“大器谈不上,那是国家栋梁;晚是真的晚,至于成不成,起码我觉得还不成。”
04
择一事,终一生
直到现在,王劲松还记得19岁那年的夏天。
他拿着父亲给的50元“巨款”,坐上从无锡前往南京的列车。
下了车,没有钱,他步行了五六个小时才到达江苏省戏曲学校。
那个时候,他还没有意识到择一事,终一生,表演竟成了他毕生的事业和追求。
他更没有意识到,自己一路走来,会如此崎岖坎坷,却又柳暗花明。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赋予角色以生命的重量,是他的信念,也是方向。
正如王劲松自己说的那样:“我庆幸自己走得不快,没有放弃自我,没有随波逐流。”
扎根初心,向上生长,追光的人,终会光芒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