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有人走路走出长寿,有人走废膝盖,走路不注意5点,养生或变伤身(组图)
世卫组织在1992年就提出,走路是世界上最佳运动之一,俗话说,“饭后走一走,能活九十九”,不论男女老少,走一走对身体多少有所助益。
但是有人越走越长寿,有人却走出一身毛病。走路不对,可能越走越伤。
一、同是走路,有人走出长寿,有人走废膝盖
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胡大一曾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17年前,胡大一教授就因为髌骨磨损严重被要求要置换掉膝关节。而当时胡教授并没有选择手术,而是每天坚持利用碎片时间开始步行锻炼,这一走就走了17年。
如今,胡大一教授的膝关节很少有不适感,曾经因右后脚跟骨刺和椎间盘滑脱引起的疼痛,也完全消失了,此外胡大一教授表示,自己这一走,原本的脂肪肝问题也解决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膝关节退变主要是软骨磨损,这是一种老年常见疾病,通过走路可以锻炼软骨,防止膝关节进一步退变。
但是也有人走路,反而伤了身:
《沈阳晚报》曾报道过一对夫妻,妻子患上了糖尿病,丈夫决定陪着妻子一起走路锻炼“减糖”,每天坚持走10公里。
没想到10年后,妻子血糖正常了,但夫妻两人膝关节都严重变形,最后不得不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
其实,过度锻炼,可能造成肌肉疲劳,以及膝关节的磨损,若患者本来就有半月板损伤,或是膝关节不稳,就更容易加重病情。
二、坚持走路锻炼,会收获哪些好处?
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走路对健康的重要性,每天坚持步行,能够让身体得到不少的收获:
改善消化
饭后20-30分钟以后步行,可以促进消化。人体消化是需要唤醒胃和肠道机制的,而坐着或躺着的姿势,反而不利于肠道蠕动。
有研究表明,进食后进行轻度运动,对预防多种胃肠道疾病有积极作用。
利于心脏健康
心脏健康与运动息息相关,经常运动可以帮助稳定血压,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风以及心脏病发作风险降低。
控制血糖
进食后慢行,还可以影响血糖水平。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通过饭后及时进行运动,可以防止血糖上升过快,从而减少胰岛素或口服药物的用量。
降低患癌风险
2016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发布的一项研究中,通过对比运动最少和运动最多(走路超过1小时)的人群,后者平均患癌概率降低7%,其中患食道癌概率减少42%,肝癌概率减少27%,肾癌概率减少23%。
三、走路非小事,你走对了吗?
走路锻炼看似简单,但若是不注意细节,反而不养生。
1,走路的地方不对
不少人走路并没有在意环境,认为只要是走路就行。但其实走路过程中,人体肺活量会增加,大马路边行走容易吸入大量尘土及有害气体,反而可能对健康构成危害。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运动学教授赵纪生推荐,走路理想场所应该是公园、草地,避免水泥地、柏油路等较硬的地面。
2,走路的姿势不对
走路姿势不对,容易发生跌倒以及磨损关节。通过观察鞋子的磨损情况,能判断走路姿势是否异常。
正常鞋子的磨损重心在脚跟中间,并可从鞋跟外侧看出约4度的倾斜。若出现鞋底内侧磨损,提示为扁平足,鞋子外侧磨损,则可能是体重倾向脚外侧导致,这样走路容易扭伤和损伤关节。
正确的走路姿势,应该是抬头挺胸,脚跟先着地,手臂小幅度摆动,这样才能起到关节和腰椎处的缓冲作用。
3,走路的时间不对
很多老人家喜欢晨练,但早晨和上午反而是心血管波动最大的时候。而晚上光线较差,对于年纪大的人,视野范围较窄,容易发生跌倒意外。因此建议老年人选择下午4—5点时间段进行锻炼比较适宜。
4,走路的准备不对
走路虽不是高耗痒运动,但也要注意热身。走路不热身,身体关节没有完全打开,活动受限,就容易造成关节磨损。
5、走路的步数不对
不少人会追求万步打卡,认为走满一万步,才能起到锻炼的作用。然而《柳叶刀》子刊的一篇纳入四大洲近5万人的调查发现,随着步数增加,死亡风险逐渐降低,随后趋于平稳,走得更多,并不代表死亡风险会进一步下降。
研究建议老年人最佳步数为6000—8000步/每日,此时降低的死亡风险最大。
四、走路快慢和寿命长短有关?
有研究发现,走路快的人要比走路慢的人更长寿,平均寿命可高出15—20年。事实果真如此?
该研究是源于《梅奥诊所学报》上的一篇调查分析,调查对象为47.5万名英国中老年人,随访时间跨越7年。通过对比发现,走路快的女性比走路慢的女性,平均寿命长15岁,走路快的男性比走路慢的男性,平均寿命差20岁。最终,由此演变成“走路快的人,平均寿命更高”。
然而,此次研究为观察性研究,两者之间确实有关联,但并不表示是因果关系,不能说提高步行速度,就能延长寿命。实际上,研究者在论文中也标注,作为观察性的研究,无法对因果关系进行推断。
所以,并不是说“走得快”就一定会延长寿命,走路这件事情,是一个全身综合的体现,比起纠结于步数或是速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强度和方式才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