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上海70后丁克家庭:结婚17年,后悔了吗?(组图)
大家好,我是D姐。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135平米的小三房,可以装修得多「浪费」?
前不久,建筑师@杨六娃本娃,采访了一对特立独行的夫妻。
别人都是将阳台密封纳入客厅,起到增大空间的效果。
他们却将客厅墙壁内移,留了一个超大的阳台。不封窗、不晾衣,仅仅摆了两张椅子,其余空间全部用来种花。
二胎政策之后,房屋的形式逐渐从「大两房」变成了「小三房」,光是如何挤出老人留宿的空间,就让很多夫妻绞尽脑汁。
可他们,竟然将房间打通,做成了大套间!
有人用「过来人」的身份提醒他们:「等你们有了孩子,就会后悔了……」
话音未落,他们说:
「我们是丁克。」
旁人不信,继续苦口婆心:「你们还年轻,以后的事情说不准的。」
他们微微一笑:
「我们已经丁克17年了。」
这对看不出真实年纪的70后夫妻,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丁克。他们用17年婚姻,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的坚持。
此刻,应该是这批丁克和非丁克,人生轨迹相距最远的时刻。
同龄人的孩子大多在备战高考,他们必须在后方尽心尽力地为孩子打点好一切:高昂的补课费,营养搭配合理的加餐,适时的心理开导……
那么,「无孩一身轻」的70后丁克,在过什么样的生活呢?
1
丁克族
有很多人生可以浪费
不可否认,不生孩子,就有很多人生可以「浪费」。
他们的小家,处处都透露着丁克的任性:不需要考虑孩子,只需要考虑自己。
小三房改大一房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体验就是,敲掉了多余的墙壁后,你能拥有一个宽敞的客餐厅,围着沙发跑都没有问题。
在他们家,没有精心利用空间的谨慎感,只有不计一切代价天马行空的「壕气」。
想在墙上做一个展示柜,但他们懒得在墙里挖洞,就干脆将墙往外砌了70cm,大约4-5㎡,按照上海新房平均价格5w/㎡计算,这堵墙价值近20w。
更让人感叹「无孩任性」的是,这堵天价墙,最终也只挖了五个洞而已。
文章开头提到的阳台,是他们花心思最多的地方。
将原本的阳台扩大一倍后,他们摆放了一张能容纳两个人的小沙发,和两张小茶几,其余的空间全部用来养些花花草草。
很多人说这样做「不值得」,但上海疫情封控的三个月内,这个没被玻璃围住的阳台,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救」了他们的命。
可以坐在阳台上聊天或发呆,呼吸新鲜空气;也可以在花盆中种满小葱。
当「高效利用空间」不再成为装修时的考量,个人感受和生活质量,便是他们唯二追求的东西。
对孩子来说,拥有独立安静的空间来看书和做作业,是非常重要的。但对夫妻来说,白天各上各班无法相见,晚上珍贵的共处时光,才是感情保鲜的秘诀。
于是,他们将小三房打通后,创造了一个没有视线隔断的空间。
妻子在沙发上休息时,能看到在餐桌上办公的丈夫;
丈夫在厨房准备咖啡时,一回头就能和朋友聊天:「你要冰的还是热的?」
剩下的钱和精力呢?全部用来投资爱好!
丈夫喜欢买鞋,俩人的鞋子加起来近两百双,最贵的一双1w1。听上去很贵,但其实只是小孩一个暑假的兴趣班费用而已。
妻子喜欢写文章,没有养娃压力的她,不需要考虑稳定,爽快辞职,成为了一名自由职业者。
他们过着自由潇洒的已婚无孩生活,但来自他人的误解,却从未停止,愈演愈烈。
2
对丁克最大的误解:
你是不是无法成为好的父母?
如果说「想做一件事」,靠的是直觉和冲动,那么「不想做一件事」,一定是在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
很多人认为,做丁克是因为害怕照顾不好孩子,无法对孩子负责。
其实大多数时候,事实恰恰相反。
选择丁克,是因为担心自己会成为一个太好、太理想的父母,以至于将原本投资在自己身上的时间和精力,统统花在了孩子身上,从而阻碍了个人发展。
视频中的这对丁克夫妻,显然是这类人。
他们都很喜欢小孩,甚至可以说是很擅长和孩子相处,有很多干女儿和干儿子。
然而,养小孩不是光有喜欢就够的。在「维持原来的生活方式」和「为孩子做出二十年的改变」之间,他们选择了前者。
成为丁克的底气,源于对现有生活状态的自信。
很多女性不敢丁克,是因为害怕丈夫反悔。男人四五十岁都能生,可女人一旦错过生育期,就没有反悔的余地了。
但Vivian的丈夫Ricky,是在亲朋好友面前「冲锋陷阵」的那个。
他们先各自做了一套身体检查,以证明成为丁克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选择的。
然后,每当遇到指指点点的亲戚,Ricky都会「舌战群儒」。对他来说,能保护好自己的小家,是一件很爽的事情。
遇到双方父母「动之以情」的时候:「你们老了以后怎么办?」
Ricky则「晓之以理」:
我算过账了,如果孩子以后每月给我1万养老钱,那么ta的月薪至少要达到3w。
然而,想养出一个月薪3万的孩子,现在每个月花在他身上的钱,可不止1万了。
这种互相深爱、互相维护、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分析每一个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的态度,让人很难不相信,如果他们有了孩子,他们一定会成为一对好的父母。
丁克,只是用「爱孩子」的方式,去「爱自己」。
在《最好的决定》中,丹妮尔·亨德森描述了自己成为丁克的心路历程。
十几岁的时候,她靠当保姆赚零花钱,因为她发现自己总能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她会用孩子的方式与之交流,给他们吹牛的机会,耐心地听他们磕磕绊绊讲完或有趣或吓人的故事;
她会利用自己的身高优势,把孩子架在她的肩膀上,让他们体会到「掌舵」的乐趣。
也正因如此,年纪轻轻的她提前明白了,当一个好父母需要做出多少努力与牺牲。
成年后,她常常感到焦躁与迷茫,对自己的人生失去了耐心。于是,她决定把当初打算给予孩子的爱,统统留给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她成为了自己的「父母」。她会尽力满足自己天马行空的愿望,接纳自己的每一种情绪。
养育后代当然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丁克只是想先「拯救自己」。
3
丁克
会如何想象自己的晚年?
养老,向来是丁克逃不掉的话题。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选择是可以「鱼和熊掌兼得」的。丁克们也许不用面对养育孩子的鸡飞狗跳,但必须要悬起一颗也许会老无所依的心。
选择成为丁克的那一刻,就必须为三十年以后的人生做打算。
正如梅根·多姆所说:
抚养孩子挤占了太多注意力和时间,让人可以不去面对婚姻或人生真实的状态,而不生育的人必须为自己的幸福感更加负责,想办法度过真正充实的人生。
这些年,Ricky和Vivian一直在考察全国各地的养老机构。
杭州某养老社区,已经初具规模。不仅设有老人活动室,还有老人食堂,一份10元,80岁老人打7折,60岁老人打8折。
社区内常常开设「老年大学」,不再局限于我们认知中的绘画课、书法课、广场舞课,还有《如何玩转智能手机》课。
如果不愿久住一个地方,很多老人会选择旅居养老。
54岁时,@王仪在泰国的老伴去世了。虽然她有孩子,但她不愿掺和儿子的家务事。
于是,她带着存款和一只小黑狗,只身一人去了泰国养老。
在泰国,1000元就能租到一个带花园的小屋,4000元可以租到一个带泳池的别墅。
5元能买一斤海鱼,30元能买一大盘虾。
这些年,很多人羡慕的抱团养老模式,也不断在落地。
去年,成都5位50+的姐姐,开车满中国地找养老地。最终,她们在丽江停下脚步:
365天没雾霾,蓝天白云很适合生活。
她们租下了一个520㎡的老院子,改造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如今,已经过上了和老姐妹一起开开心心吃喝玩乐的养老生活。
李银定,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