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有这样一则帖子,在全网疯传,标题为《我的前男友是公务员》。
发帖人称,自己的前男友主动跟她提分手,叫她要提高综合素质,因为他们层次不同了。
配图是他们的聊天记录,看得人满头问号,无语凝噎。
前男友如数家珍地列举了一些专业名词:
“巡察、巡察办......等等很多我接触到的工作、内容、想法、你都不懂。”
接着开始指责起了女友:“感觉你已经在和社会脱节了,你除了看八卦还看了啥。”
女生不服气地反驳:“你说的那些,是因为干你们这个的才知道吧?”
前男友又开始说教:“行,你说是公务员懂,那么对于这个社会的构成你了解多少?”
“你想买衣服,要怎么申请,拿什么材料,找哪个局哪个部门申请批准。
想开餐饮,食物怎么进货,怎么检验,属于哪个部门管,这些都是基本的啊。”
这种对话已经成了他们之间的常态,男生不断嫌弃着女生不懂他的那些“专业名词”,女生弱弱地为自己辩解:
“你是不是觉得我不懂,你看吧,你就是这样。”
男生无奈叹息,有种“身居高位无人懂”的惆怅:
“我现在跟我以前同学没什么话题了,在工作这方面,因为不在同一个圈子了。”
帖子一发,评论区里顿时吐槽不断:
“这是在秀知识吗?有什么可秀的?什么人类迷惑行为?”
“为啥要跟女朋友说这个?是因为在单位没人听他叭叭。”
“觉得自己考上了公务员,女朋友已经配不上自己了,要登基攀高枝了。”
迷惑,太迷惑了。拿自己工作上那点鸡毛蒜皮的知识,来从最亲近的女友那里找优越感。
好为人师、高高在上、虚荣爱炫耀的油腻感,可以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想起电影《绿皮书》中有句经典台词:“优越感只是种心态,并不代表你真的比别人好。”
明显这位公务员前男友,并不懂得这点浅显的道理。
02
这个时代,仿佛“考上公务员”、“进入体制内”已经成了某种高贵的身份标志。
不断有人出来现身说法。
比如有位一线城市的程序员,工资高,年终奖拿到手软,却被公务员发小鄙视了:
“发小是公务员,发了一万多的年终奖,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回去,并打探我的年终奖。
本来公司发了6万多,我怕他面子挂不住,就说发了4万多一点。
结果公务员发小就拼命嘲笑:兄弟,那还干个啥劲儿啊?劝你今早回老家吧,能考个公务员最好了。”
程序员不解:难道现在的公务员真的那么吃香吗?
我做程序员三个月的薪资能抵你在老家一年的薪资,真不知道他那里来的优越感。
有位在县城买了房的“娇妻”,不断炫耀自己的公务员老公:
“我老公是公务员,我在备考教师编,我们在县城买了房子。
我老公是公务员,所以住房公积金比较高,我们买了也不吃力。
今天我叔叔一家来我家看我的新房子,他们从农村来,于是我让他们套鞋套。
叔叔本来没说什么,我让他儿子套鞋套的时候,叔叔就很生气,觉得我们看不起他。
我老公是公务员,叔叔女儿只是事业编,儿子在读高中,可能心里也有自卑的原因,对我特别抵触。”
短短的一段话,提了三次“我老公是公务员”,看样子恨不得把这几个字焊在自己脑门上,到处炫耀一番。
还充满优越感地揣测别人自卑,实在难以理解,他老公是公务员,和叔叔不喜欢穿鞋套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还有人出来诉说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上次回老家的时候,一个朋友对我的态度很微妙,以前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可这次明显能感觉他对我的疏远。
我问他近况如何,他面带笑意,客气的冷漠,他说就那样呗,说了你也不懂,然后就让谈话这么悬在空中不去管它。
我问了其他朋友,他是不是对我哪里不满意还是我做错了什么,我希望可以回到原来那种亲密关系。
通过朋友的口中我才得知,我们回不去曾经了,因为他考上公务员了。”
而当下的社交媒体,更是流行起了“体制内穿搭”、“厅局风穿搭”。
仿佛只要穿上了那身“局里局气”的制服,就成为了人群中最亮眼、最高高在上的存在。
单调、乏味的POLO衫、丑到不行的文件袋反而成了人人追捧的潮流。
有人说:这股“厅局风”潮流的兴起,是源于人们的失业焦虑。
牛仔T恤透露着刚被裁员的松散,拖鞋棒球帽的张扬变成了朝不保夕的轻佻。
而厅局风的优势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别人通过你的穿搭就能知道:
你拿着五险一金,工作稳定,后备箱里还放在单位发的米面油。
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安全感,似乎已经变成了最稀缺的资源。
03
但其实,很多人的优越感,就是来源于摆不清自己的位置。
他们分不清自己的能力和体制赋予他的权力,把体制和职位赋予他的,错当自己高人一等的资本。
但可笑的是,仗着身份感行走社会的人,往往都缺乏真材实料。
他们需要不断地借着身份压别人一头,时刻把身份挂在嘴上,以此来显示自己的优越。
这种优越感,恰恰暴露了他的不自信和没内涵。
罗翔说得好:“所有优越感,都源于无知。”
一个人满心满眼都只有自己所见的一小方天地,才会以为自己是宇宙中心,才会沾沾自喜。
曾国藩当年从湖南考中进士,到京城做官,也是满身的傲气,看不上别人。
他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考取功名之后做官发家的地方戏,因此觉得读书做官、谋取富贵是天经地义。
直到来到了翰林院之后,他才眼界大开,发现了自己是还多么鄙陋。
认真研读明代大儒王阳明的《传习录》,才发现自己与圣贤相比,视野有多狭隘,境界有多低劣;
拜访大儒唐鉴之后,才开始明白读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所谓的做官、做大官。
至此,曾国藩才彻底放下自己的浮躁和傲慢,开始修身养性。
他还给自己立下十二条做人的规矩和课程的标准,比如: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绝不赖床;
每天静静地坐半个时辰,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要出于浮躁状态;
每天读十页经书、十页史书;
每天要写半小时的字;每个月要写几篇文章......
就这样,曾国藩的气质、习惯一天天发生着改变,终于成为晚晴一代大儒。
就像稻盛和夫在《活法》一书中写道:
“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高尚。”
越是真正高贵的人,越没有所谓的身份感和优越感。
愿我们,都能活得通透,看得到真正的海阔天空。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