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一天涨47%!美国奶粉荒,澳洲哪家公司受益最大?
当全球都在为能源价格飙涨发愁之际,美国人却在同时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奶粉荒,以至于出现了“军机运奶粉”这样的奇景——美国总统拜登不得不授权动用美国空军飞机,前往欧洲和亚洲各地采购奶粉。
大批婴儿奶粉在日本机场等待被军用飞机运往美国,图/ABC7
到了5月30日,澳大利亚市场上铺天盖地的新闻都是 “澳大利亚羊奶粉品牌Bubs将用125万罐奶粉驰援拜登政府” 。此消息一出,Bubs(ASX: BUB)股价直线飙升至0.68澳元/股,涨幅近50%。
受到市场利好消息的带动,其他奶粉公司,包括A2 Milk (ASX:A2M)、Australian Dairy Nutritionals(ASX:AHF)等当天均出现大幅度的上涨。
从今年以来,美国正在经历史上最严重的奶粉短缺。截至5月21日,美国婴儿配方奶粉的缺货率飙升至70%,显著高于此前一周45%的缺货率。“奶粉荒”、“一罐难求”、“库存奇缺”、“价格飙升”,这些都是近几个月来悬在美国奶粉业头上的标签,也令所有的婴儿父母焦虑甚至绝望。
这一切都首先起源于新冠疫情,使得美国各环节供应链都遭受冲击,特别是工人短缺问题,配方奶粉行业也未能幸免。此外,去年9月至今年1月,美国4名婴儿因食用奶粉受到细菌感染,其中两名婴儿死亡,引发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关注并介入调查。
而在这节骨眼上美国奶粉巨头雅培公司刚好“踩雷”。该公司今年2月因产品安全问题召回数款婴儿配方奶粉,并关闭其密歇根州工厂。这也成为了压倒美国奶粉供应链的 “最后一根稻草” 。
那么,此次美国奶粉的严重短缺,会是澳洲奶粉股的转折点吗?
澳财特别采访到Bubs董事会执行主席Dennis Lin,详细讲解本次Bubs获得本次交易的整个过程。
美国奶粉荒下,潜在的巨大商机
美国会发生如此严重的奶粉短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特殊的行业特性。
一方面,奶粉行业集中度高,前四家乳业巨头雅培、美赞臣、雀巢和百利高控制了美国90%的配方奶粉供应。其次,由于FDA对进口奶粉的监管非常严格且进口税高,使得美国98%的婴幼配方奶粉都是本土生产的,行业准入的壁垒高出天际。
而雅培作为美国最大的配方奶粉生产商,市场占有率高达43%。本次关停的恰好是雅培奶粉出产大厂,产量占雅培美国的将近一半。直接导致美国国内供应链无法跟上需求,加上进口奶粉的供给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这样的双重打击成为此次奶粉荒的罪魁祸首。
美国多地超市不得不对奶粉进行限购
不过“危机”中也暗藏着“商机”。
拜登政府表示奶粉短缺将会持续两个月以上,且雅培的密西根工厂也需要6-8周才能恢复生产。在强烈的压力下,FDA也放宽了对奶粉进口的监管,给其他国家的奶粉商进入美国市场创造了机会。
表面上看,美国奶粉危机带来的似乎主要是短期机会,但美国是全球第二大配方奶粉市场,每年大约有360万新生儿,体量仅次于中国。也就是说如果有哪家进口奶粉能够趁此机会,在被本土垄断的美国奶粉市场率先占领一席之地,将会对公司未来发展提供非常大的助力。
此外,由于奶粉安全问题,可能会导致美国消费者对其国内的品牌产生信任危机,这对国际奶粉商来说也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羊奶粉龙头Bubs:
疫情后打响翻身仗,扭亏为盈
近年来,由于新冠疫情造成的代购市场崩溃,以及中国关税限制等问题,澳大利亚的一众奶粉股都一蹶不振。但各家企业也都在寻求解决之路。
Bubs之所以能率先获得美国的订单,是由于相较众多进口奶粉商因这次危机才将目光投向美国市场时,该公司已经率先获得了美国FDA的准入“绿卡”。
根据公司执行主席Dennis Lin的描述,这次能够抢占先机,得益于公司高管层近几年战略决策的转变:
全球化战略:和多数澳大利亚奶粉制造商一样,Bubs曾将中国作为最大的出口地,但在疫情中,在不放弃强攻中国市场的同时,公司在过去两年一直致力于推进美国市场扩张策略。
去年9月,Bubs已经达成与沃尔玛的合作,在他们电子商务平台上推出了两款产品,进军美国配方奶粉市场。
根据公司最新公告显示,Bubs目前在美国前五大电商平台,前三大全国性食品分销商以及794个实体零售店均上架了他们的Aussie Bubs婴幼儿配方奶粉。Bubs CEO则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在12个月后,在美国的5000至7000家商店销售其产品,进一步扩大销量。
不少券商也因此看好Bubs,比如花旗分析师表示,如果Bubs能获得1%的市场份额,可能会让该公司2023年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提高三到四倍,也从侧面反应出了美国市场巨大的潜在商机。
Bubs不仅在美国业务上取得重大突破,他们面向中国出口施行的 “代购2.0战略”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由于个人代购渠道受到疫情的重创无法恢复,Bubs通过企业代购,依靠免税店等网络将产品运往中国,使得Bubs婴儿奶粉2022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了276%,超过了疫情前水平。
Bubs位于墨尔本Dandenong的工厂,图/AFR
突出的基本面增长:此外公司整体的基本面表现也非常强劲,其在2022年上半年终于扭亏为盈,实现了120万澳元的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从公司最新提供的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来看:
总收入较同期增长了49%至1760万澳元,这也是第三个季度的连续增长;
三个区域业务澳洲、中国和国际均实现增长。其中澳洲婴幼儿配方奶粉零售额同比增长108%,国际销售额同比增长61.4%,中国销售额增长8%;
公司已经获得澳洲羊奶粉产品第一的市场份额,占42.1%。
多元化产品:曾经Bubs只是一家专注于羊奶粉的公司,但由于羊奶粉受众人群窄,市场空间有限,Bubs也在不断开拓新的产品线。因此,除了市场策略的转变和漂亮的财务数据,多元化的产品也成为了Bubs竞争优势。公司新推出的A2-β酪蛋白配方奶粉已在今年5月上架,这也意味着Bubs将要开始与A2的明星产品展开正面的交锋,抢占其市场份额。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Bubs在战略布局、基本面及开拓新产品方面都表现出色,但由于近期受到美国“奶粉荒”的利好刺激,股价已经大幅度上涨,基本反映了消息面的利好。
目前公司的市销率(P/S)为6.9倍,显著高于同行业竞争者的3-4倍,投资者在看待其估值时仍需谨慎。
曾经的代购宠儿A2:
未来发展不确定性高
相比Bubs,A2在疫情前更受中国代购的热捧,可谓是澳大利亚在中国妈妈心目中知名度最高的奶粉企业。在澳洲的超市里甚至出现过为抢一罐奶粉,华人代购们大打出手的场景。股价也曾一度飙升至近20澳元,是上市时0.4澳元价格的50倍。
然而受过去两年疫情影响,中国的代购渠道严重受挫,以至于A2股票也一路下滑,目前几乎是“躺在谷底”。
随着本轮美国奶粉荒愈演愈烈,以及Bubs拿到美国订单,也让沉寂了许久了A2再次受到关注。当疫情影响逐渐消退,代购渠道慢慢复苏,A2还能重回巅峰吗?
从公司的财务表现看,恐怕难以下此结论。2022上半年财报显示,虽然公司目前处于盈利状态,但各项重要指标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特别是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较去年同期下降了45.3%。
公司的财务状况不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受到中国新生儿出生率持续下降的影响,公司在中国的配方奶粉销量下滑了12%;
公司为了快速修复中国市场,加大了对营销成本的投入,然而目前的投入并没有反应在销量上面,反而造成运营成本的上升;
公司在美国的液化奶业务表现不佳,不仅从没盈利过,销售额还较去年同期下降了5.5%。
尽管如此,公司依然看好疫情之后代购渠道复苏能够为公司带来的增长,并且预计2022下半年的营收会显著高于去年同期。同时,公司在去年收购了中国牧工商集团在新西兰的马陶拉乳业公司(Mataura Valley Milk)75%的股份,意在拉近与中国合作伙伴及消费者的距离,使公司在中国营养品业务的能力、架构、投入等方面得以加强。
虽然A2当前股价处于近年来低位,但由于公司业务增速放缓,不及市场预期,其市盈率依然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此外,中国国内奶粉市场竞争激烈,近两年包括美赞臣在内的诸多外资奶粉品牌均出现业绩下滑,A2在中国市场销量能否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也是一个问号。
最后,虽然A2也向美国FDA提交了进口申请,但仍未获批。根据FDA数据,当前有26家进口奶粉提交的申请,仅有两家通过,可见通过率仍然非常低,所以A2能否打开美国的配方奶粉市场仍难以确定。
当然,A2方面也并非全是坏消息,尽管集团总收入同比也下降了2.5%,但比2021下半财年高出24.8%,且公司的销库存已经低于目标水平,表示在清理此前留下的滞销库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虽然中国的市场配方奶粉业务有所下降,但公司给出的解释是库存的再平衡,并表示市场占有率达到了新的高值。并且,公司还在积极开发东南亚市场,比如寻求将自己的鲜奶在新加坡超市上柜。
综合这些因素而言,A2公司业绩有一些积极的信号,收入情况也逐步稳定,但目前业务还未能从本次美国奶粉荒中直接受益,公司在中国的大手笔投入收效如何仍有待观察。
写在最后
华盛顿Monroe一家店的奶粉货架上,
放置了“已售磬”的告示,
图/John Crowley
美国此次的“奶粉荒”让沉寂许久的澳洲奶粉业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也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但供应链短缺引起的价格攀升,对股价只是一个短期利好因素,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需要考量各家公司更加长期的商业前景。
A2作为澳洲较成熟的奶粉龙头,整体产品线比较健全,其股价受到消息刺激已经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但由于公司目前财务状况仍未达到较好的状态,未来发展依然高度依赖整体竞争更加激烈的中国市场,因此其不确定性高,依然存有风险。
作为对比,Bubs公司当前的基本面显得更为健康,未来发展潜力较大。但其股价已经大幅度上涨,短期内获利空间有限。加之目前通胀影响增强,整体市场波动性较大,作为成长类公司,Bubs股价还可能面临一定回调。
不过考虑到公司的高增长预期,如果公司估值能够回归到合理水平,对于投资者来说还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投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