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了,英语在中国的地位竟连体育都不如(组图)
昨天,全国有1193万人,走进考场,经历人生中最关键的一次考试——高考。
一周以后,全国各地陆续会有1547万人走进考场,经历同样关键的一次考试——中考。
虽然中考的全民关注度不如高考,但是,中考对高考的影响,不言而喻。
今年,中考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辽宁省打响了中考英语降分的第一枪,英语分数由120分降到了100分。这样一来,英语再也不是和语文、数学并驾齐驱的三大主科之一了。
辽宁的这只“蝴蝶”,接下来,很可能会扇动全国各地中考英语,甚至是高考英语分数的变革。
毕竟,此前,江苏已经试行过将高考统考语文、数学提升到160分,将英语降到120分。
而且,在2021年3月,两会期间,也有政协委员提出了“取消英语在中小学科中主科地位”的建议。
当时,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就引起了网络上一片热议,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不在少数,中国青年报还举行了一次投票。投票的结果是反对票略高于支持票。
毕竟英语是国际性语言,反对者当然是有其正当理由的。可支持者,也不在少数。
事实上,英语重视度下降,不只是停留在讨论层面。
今年4月22日,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外语课时占比大幅降低至6%-8%。
什么概念呢?体育与健康比例是10—11%,艺术课占比9—11%也比英语要多一些。
有网友吐槽,以后的学生有可能会遇到体育老师和美术老师来抢英语老师课的现象了。
更是有不少学生和家长直呼“建议直接取消英语教育”。
英语为什么没落了?
是英语越来越无用了,还是民族情绪的影响?
当初,我们又为什么把英语列入基础教育?
01
故事应该从1978年讲起。
这年初,《北京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名为《以革命导师为榜样努力掌握外国语》的文章,并发出了极富激情的号召:
“我们一定要胸怀大志,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中更是引用了导师马克思的一句话:“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
大多数人们对于学习外语的认识,也由此开始发生转变。英语这门语言,一跃从“帝国主义的污言秽语”转变为了“革命战斗的语言”。
国人对英语态度的转折,可以追溯到1971年。
这一年7月,为中美关系破冰,美国特使基辛格从巴基斯坦转道,秘密访华。
也为次年尼克松访华做铺垫。为此,尼克松政府高层商议之后,将派往台湾省的军舰召回。
美国方面表示了相当的诚意。
1979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次年,美国国防部长也特地来到中国,进行了为期9天的访华行程。还专门与火箭专家钱学森进行交流。
当时,美国军事部在访华时还特地表示:愿意将美国的军事技术转让给中国让我们学习。
1984年,我国国防部长张爱萍出访美国,同里根总统签署了对中国销售的军事武器文件,此后开启了中美军工技术和产品的交流。
中美两国不仅在政治、军事上往来,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也越发频繁。
美国之所以做出这一系列举动,是当时深陷冷战泥沼中的他们,看到了新中国建国之后的快速崛起,想争取更多来自中国的支持或者“中立”。尤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发生了变化。
而当时,美国的科技实力确实领先中国很多,很是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具备外语交流能力的人才异常珍贵。
而大家对学习外语的接受度也开始逐渐升温。
1986年的李阳,正是其中一员,此时的他刚刚从新疆实验中学勉强考入兰州大学工程力学系。
虽然主修工程力学,但学校对于英语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可当时的英语学科却是李阳的一大短板,他曾连续两年补考英语。
痛定思痛之下,李阳开始专攻弱点,疯狂地补习英语。他曾经在一个冬日的午后,穿着军大衣,去到学校烈士亭里,对着天空大吼大叫地读起了英语。或者说,喊起了英语。
英语语法和阅读学习的枯燥与沉闷,在他的大声朗读之中逐渐释放了出来,李阳找到了学习英语的独特窍门。
没想到在这种近乎疯狂的大吼大叫的学习中,仅仅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就从一个补考生一跃成为了四级考试的全校第二名。
于是乎,他学习英语的独特方式成为了学校里最出名的方式,之后名气甚至传到了甘肃大学,被邀请去给甘肃大学的英语教师传授经验。之后他更是在各个高校和中学开办演讲并传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式——他自称为“疯狂英语”。
2年之后,李阳成立了自己的英语工作室,正式开启了疯狂英语的事业。
凭借着新奇的学习英语的方式,以及他个人极具煽动性的演讲能力,李阳逐渐打出了名气。
之后李阳不再满足于在校园内演讲了,他想要在全国具备庞大影响力。而最能影响到全国的城市,就是首都北京了。
于是,在各方筹备之下,1998年,李阳在故宫上万人面前进行了演讲,现场不仅老师和学生,还有很多媒体从业者,最终在媒体的竞相报道之下,李阳的疯狂英语火爆全国。
可以说,李阳疯狂英语的出现,正代表了那一时期人们对于英语学习的升温。
而之后疯狂英语越发知名乃至爆火,也代表着国人对于英语学习的日趋狂热。
02
时间来到世纪之交,国人对英语的热情逐渐“李阳化”。
1999年春晚,巩汉林、赵丽蓉小品《老将出马》,赵丽蓉老师有句经典台词:
点头yes,摇头no
来是come去是go
要打招呼,喊哈喽
哈喽哈喽哈哈喽……
作为当时全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春晚是社会现象的温度计。
英语,持续发烧。
从90年代开始,反映出国、留洋的文艺作品越来越多,其中《北京人在纽约》更是直接正面讲述了中国人的出国故事。
这部剧不乏对于美国发达物质文明的赞扬。很多的镜头语言都展现出西方的先进性:美国标志性建筑、豪华的家具、先进的电子设备,让很多普通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物质文明的强烈冲击。
虽然,《北京人在纽约》也展现出对于物质至上、人情冷漠社会的批判。
但无论如何,人们对于出国的热情已经越发高涨。毕竟在当时,“黑猫白猫抓着老鼠的就是好猫”,而学习外语在这种情况下基本就被视为暴富甚至是阶级跃迁。
在当时进口各种“洋货”基本上是与高档、优质商品划等号的,而有着一口流利的外语也就被当作“洋气”、高人一等的象征。
尤其是2001年之后,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融入国际市场。外语更是成为一门显学。
同一年,北京申奥成功,众人在激动之余,也意识到了学习外语的重要性——中国未来会走向国际,越来越多的老外会来到中国,学外语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也是为了和老外们进行交流互动。
于是在08年奥运会之前的这段时间里,你可能会在北京看到胡同里的大爷大妈们打招呼不再是问“吃了吗您内”,而是用“赵丽蓉式”的英语说“哈喽”;
出租车上的的哥听起了英语教学广播,时不时讲句英语口语;
在饭店里,服务员们被统一培训简短的英文,比如“Here’s the menu”;
在校园里,一大帮学生被一个叫李阳的“疯狂”中年人激励着大喊英文长难句。
与国际接轨,语言的确是最低成本的选择。
英语培训开始逐渐崛起,而风头正盛的李阳更是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2008年甚至成为了奥运会的火炬手之一,同时疯狂英语也成为了奥运会语言培训的服务商。
这可以说是李阳最为辉煌的时刻。
从此,学英语不仅意味着考试有个好成绩,也和出国、进外企、出人头地挂上了钩。而后的这二十余年间,这种风气更是愈演愈烈。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英语好就可以进入上流社会,改变命运成为 “上等人”。
然而,事实上,全民学英语并没有实现大规模的阶层跃迁,大部分做题家十几年学下来,却学成了“哑巴英语”。毕业后,绝大多数人工作生活中,也用不到外语。
甚至于,英语还成为了人生的一种阻碍。
陈丹青,曾是中国当代画家在美国举办个展的第一人,之后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在2002年,一个女生报考了陈丹青门下,专业成绩在那一批报考学生中稳居第一名,却因为英语差一分而没有被录取。
陈丹青认为这个女生天赋不错,希望可以通融一下。但校方因为规定没能破格录取。最终这个女生被美国的一所美术大学录取,之后又在英国伦敦城市大学成功取得了硕士学位。
如今她已经定居英国,是一名职业的艺术家,在伦敦莎特丽尔现代艺术画廊与迈特·汉姆福瑞 (Mat Humphrey) 共同举办了画展。
这样的英语教育,已经失去了其本身的语言工具属性,反而因制度惯性耽误了选拔人才。
在中国,一定还有大批的学子,可能本身在其他学科、领域有着极高的天赋,却因为英语考试的门槛而被拒之门外。这不仅是个人命运上的无奈,更是国家在人才上的损失。
03
就在国内英语学习热潮兴起的背后,中美之间的裂隙已经产生。
那时的美苏争霸已经“卷”到外太空去了。
虽然1970年东方红一号已经发射成功,但我们在航天领域与美苏之间的差距还是巨大的。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多国共建国际空间站的计划,却并没有邀请中国。
尤其是,1985年,历史发生重大转折。
这一年,将“意识形态作为苏联全党事业”的苏共中央总书记契尔年科病逝,对美态度存在巨大争议的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
美苏关系,变了。
1990年3月,戈尔巴乔夫成为了苏联历史上唯一一位“苏联总统”。次年,苏联解体。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美国马上停止了与中国的技术合作,甚至开始调转枪口针对起中国了。
1993年,美国联手俄罗斯、日本等16国,共建国际太空站。
大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自身拥有绝对的实力,才能拥有“处关系”的话语权。
于是,我们看到,在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神舟一号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是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之后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舟五号、神州七号、神州九号等等。
直至今年的6月5号,神州十四号与空间站顺利交接,三名宇航员顺利进驻中国太空空间站。
与西方不同之处在于,我们自己的空间站,无论是操作面板还是系统界面,使用的都是中文。
NASA的员工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英文才是世界性语言,中国使用中文是不符合国际标准惯例的。
尽管如此,目前已经有17个国家向中国申请了入驻空间站。NASA员工的抗议也因此变得苍白无力。
同样不只是在太空站,军工、航天等最能代表科技硬实力的领域,中国已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再加上量子通讯、高铁等领域,这些操作系统里都有我们自己的语言系统。
早在2019年,中国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5.899万件,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提交专利最多的国家。
此后,一直蝉联。
过去我们是追赶先进生产力国家的一方,而如今我们已然赶上了那些科技强国,甚至有着反超的势头。
我们已经从学生,变成了同学,甚至变成了先生。
发展到这一阶段,与其把资源放在学外语,不如放在其他学科领域,尤其是科技领域和文化领域,这才是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体现。
虽然2019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已经达到了1.55亿人次,虽然英语还是世界第一大工作语言。
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少有的几次需要用到外语的场景了,总不能仅仅是为了去旅游而学这么多年的外语吧。
如果偶尔有机会需要用到英语,用实时的翻译软件就够了。不论是有道词典、科大讯飞、百度翻译,还是其他翻译软件,数十种语言、方言,都能进行即时翻译。
并且,这类即时翻译软件,比辛苦学了十几年外语的“苦孩子”们的词汇量可要多太多了,且翻译水平也不会低于多数人外语水平的平均值。
语言,本质是一种工具。外语,则是一种绝大多数人一生基本不会用到的工具。
一件不常用的工具,真的值得举国学子花费十几年时间学习吗?
外语学科,的确是需要降降温了。
尾声
国家汉办数据表明,截至目前,除中国外全球平均每31个人中就有1个人曾学习和使用中文,超过四分之一的国家(地区)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在欧洲,西班牙、法国、意大利都十分积极地开设汉语课程和专业,俄罗斯甚至在2019年将汉语列为高考科目;
在中东,沙特与中国达成共识,将把中文列入全沙特小学至大学的教育课程;
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汉语学习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而世界上最大的英文国家,美国呢?其实美国也早就兴起了学中文的风潮,中文在美国的“通用语言比例”中竟然排名第三。连美国前任总统特朗普的小孙女都在社交媒体上背起了唐诗。
至2018年,全美一共有264所学校开展了中文沉浸式教育,每四个美国中青年就有一个愿意学中文。美国现在已经有800多所大学设有中文系。很多中学也都开设有中文课,有些州还通过法律规定汉语为中学的”将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并在2025年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
以及,为什么要确保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
英语的确是全球最常用的语言,但是,学得再好,也只是融入别人的圈子,遵守别人的规则。
然而一代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子,所期待的,是我们主导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