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爆发新冠疫情封城后,一通电话被曝光,这个最悲哀的真相,瞒不住了…(组图)
上海疫情依旧汹涌。
寸步难行的日子里,吃饭,成了年轻人心头的“老大难”问题。
这帮撑起外卖半壁江山的90后、00后,不论平日里看起来多么的体面干净、气定神闲,疫情当前,纷纷在落满灰尘的厨房里,上演着一幕幕狼狈不堪的“炸厨房”戏码。
一位来自长沙的上海白领自曝:
在家3天,已经成功烧糊了两个锅。
(正面看起来还不错,但底部已经烧焦)
同住的朋友,情况也没好到哪儿去。
因为不会做荤菜,封控多久,这位朋友就吃了多久的素。
而且,还没耐心看火。
打开煤气罐,人就不知道哪去了。
等到糊味传到房间时,锅底已黑了一大片。
“我真没想到,原来做饭这么难!”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可就算有米有面,有锅有灶,许多年轻人却还是吃不上饭。
突然而至的疫情,就像是一记耳光,抽打得这些自诩独立的年轻人,脸上生疼。
上海大润发的一位店长,曾接到这样一通求助电话:
电话那头的年轻人告诉他,因为平时没有做饭的习惯,家里连锅都没有,肉啊蔬菜啊,对他没有意义。
他就要泡面饼干,再配点水果。
总不能让他抱着一堆肉和菜,活活饿死吧?
桩桩件件,又好笑又心酸……
而这些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年轻人,恰恰折射了我们家庭教育最缺失的一环:
对生活能力、家务能力、自立能力的漠视。
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不只是考高分、上名校那么简单。
要想一个孩子活得漂亮,首先要让他活得下去。
而「活得下去」,说的就是为生存兜底的「生活技能」。
人生,
不是读书就足够了
曾有一份调查显示——
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时间为1.2小时,
韩国则是0.7小时,
而在中国,竟然只有12分钟。
这个数据,毫不让人意外。
现在许多家长太过宝贝自己的孩子,甚至习惯于包办一切。
但这样,真的是对孩子好吗?
曾看过一部名为《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碗番茄炒蛋》的视频。
在国外留学的男孩,想为朋友做一道番茄炒蛋。
但他根本不会。
于是打电话求助大洋彼岸的父母。
凌晨四点,父母从被窝里爬起来,一人做饭,一人拍摄教学视频。
历尽千辛万苦,才帮他完成了这道菜。
可他忘了,他和父母隔了整整12个小时的时区。
有人感动于父母伟大的爱,我却只看到一个无能的「巨婴」。
一个成年人,遇到问题不想着自己解决,不知道上网搜索,只知道一味找妈妈,简直是可悲!
可惜的是,类似的例子并不罕见:
17岁考入中科院的“东方神童”魏永康,因生活不能自理被劝退;
沈阳一被外地高校录取的准大学生,因没有信心独立生活,放弃入学资格;
一位大学新生入校报道时,因为不会洗衣服,在行李箱塞入上百双袜子……
可能他们算是别人眼里的学霸,但却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然而,从小不做家务的孩子,自理能力低下还在其次,更关键的是,他们会将父母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
看到过这样几件真人真事:
一位妈妈生急病需住院治疗。
20岁女儿的第一反应不是担心,而是质问:
“你住院了,谁来给我做饭?”
有父母忙着做饭,让孩子去买个醋。
在沙发上玩游戏的孩子无动于衷:
“这不是你的事吗?凭什么让我去干?”
也有孩子晚饭不吃,夜里闹着让工作了一天的妈妈做宵夜:
“你照顾我,难道不是天经地义吗?”
……
我们做家长的,只想着为孩子好,可没想到,孩子反而认为父母就该伺候他。
着实令人心凉。
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说:
“父母要教会孩子分享,包括食物,也包括家务。
妈妈上班累了叫孩子拿鞋倒水,让孩子理解,爸妈照顾我,我照顾爸妈是应当的。
如果孩子从来都不承担家里的事,对家庭都没有责任感,你老了还能指望孩子会多么孝顺你,对社会有多大的责任感吗?”
孩子的成长期,不能只与课本、习题、试卷打交道。
他们更需要在一件件的家务里,培养起为人子女的担当,在一次次的清扫中,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
从小会做家务的孩子,
长大后有多优秀?
1、做家务的孩子,更有责任感
还记得辽宁有一位教育局长,要求孩子回家都要做家务劳动。
他解释道:
“一个人的头等大事,是承担家庭责任。
人一定要学会,用行动去心疼父母,从小担当。”
确实如此。
一个从小做家务的孩子,更能感同身受地理解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更愿意为家庭付出、担责。
而责任心,是孩子做好其他事情的前提。
越敢于担当的人,越有未来。
2、做家务的孩子,更热爱生活
哈佛大学有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
干家务的孩子和不干家务的孩子,
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
犯罪率是1∶10。
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变得更独立、更有底气,更有自信。
而这种对生活事务的熟练感和掌控感,也将反哺到孩子人生的方方面面。
在工作上,他会更踏实肯干;
在交际上,他会更周全可靠;
在面对风浪不止的生活时,他也不至于惶惶无措。
因为,他能从一日三餐的细微处,感知到幸福、疗愈、温暖,并快速强大与振作起来。
要相信,一个懂得做家务的孩子,必定懂得如何去生活。
3、做家务的孩子,学习会更好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调查表明:
做家务的孩子比不做家务的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高了27倍。
这样的结果看似意外,实则在情理之中。
首先,孩子做家务时,肢体得到锻炼,动手能力会变强;
其次,孩子在处理事务的过程中,会习得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大脑发育。
如此,孩子便能在无形之中,既动手又动脑。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也说:
“动手做饭跟做实验一样,可以训练一个人的专注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无所谓”的观念,是时候改正了。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朱棣文
4、做家务的孩子,更懂得去爱
节目《少年说》里,一个男孩质问妈妈:
“我为什么总是要做家务?”
妈妈的回答,让人动容:
“作为一个男孩子,如果你将来有责任,有担当,那么你的未来一定很幸福。
跟你在一起的人,也会很幸福。”
一个会做家务的孩子,往往更懂得体谅别人。
他会明白家庭的艰难,感恩、理解父母;
他会感知生活的不易,尊重、爱惜伴侣。
而这份爱与懂得,才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密码。
引导孩子做家务,
请各位家长收好这份最全指南!
弗兰克 · 克拉克曾提出:“家长可以传授给孩子的最重要的一课是,如何离开父母独立生存。”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做家务呢?
这份最全指南,一定要收好——
1、以身作则,全家共同参与
一个家庭,如果只有妈妈一个人在忙,爸爸在“躺”,那么孩子也会有样学样,抵触做家务,认为不关自己的事。
所以,爸爸、妈妈和孩子应该一起参与到家务活动中,让孩子明白:
家务活,是整个家庭的事,你有份,我也有份。
如此,孩子才会愿意劳动,愿意付出。
2、保持耐心,多夸奖多鼓励
孩子刚开始接触家务,肯定有做不好的时候。
作为家长,我们不要着急,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做家务,从易到难,从小到大……
而且,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和表扬!
父母可以说类似的话:“瞧这碗洗的多干净啊!你真的太棒了!”
夸奖不能笼统,应该表扬孩子具体做了什么。
这样,孩子才会觉得自己被认可。
但要注意的是,不要用金钱去鼓励孩子。
否则,做家务在孩子眼里,就会变成一件功利性的事情,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教化作用。
3、概念清晰,任务具体化
在给孩子布置家务时,不要概括性地下达指令,含糊一句“把这儿收拾好”。
而是要将指令具体化:
把鞋子放到鞋柜里,按顺序摆好;
卧室扫干净后,再拖一遍;
先把书桌上的垃圾扔了,再把书本分类摆放……
这样,孩子就会清晰明了地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会一头雾水。
4、尊重孩子,给予孩子选择权
如果孩子不喜欢做家务,不要勉强他。
父母可以设计一份家务计划表,让孩子选择其中一两项去做。
这会让他觉得,自己有选择和控制的权力,从而不会排斥做家务。
5、学会示弱,向孩子寻求帮助
大家都说,懒妈妈,才能养出一个优秀勤快的孩子。
这话不假。
妈妈们可以偶尔示弱,向孩子求助:
“你能帮一下妈妈吗?”
这样,孩子会有一种“被需要感”,从而更主动、更积极地去分担家务。
6、给孩子一些新的挑战
经常重复做某件事,孩子很容易感到乏味。
所以妈妈们可以偶尔给孩子一些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既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又能锻炼到孩子,可谓一举两得。
7、根据年龄段安排家务
孩子的年龄段不同,适合做的家务也不同。
下面附上一份人民日报整理的孩子学做家务年龄对照表,希望能给家长们一点参考:
舍得用孩子,
才是真的爱孩子
《正面管教》一书中说:
永远都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
我们不能替孩子去适应社会,不能替他去承受他本该需要经历的磨练。
所以,每一个父母,都要学会带着爱放手。
是啊,父母与孩子,注定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行。
总有一日,孩子会脱离我们的庇护,与这个危机与风险并存的世界正面交锋。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给予他足够多、足够强的武装。
而生活能力,就是其中不容忽视的根本。
别舍不得用孩子。
爱孩子,就让他去做家务劳动。
尽管只是一些生活小事,却能让孩子从中感受到父母的辛苦,感恩父母的付出,并变得更加担当、体贴、温润,培养出受益一生的能力和素养。
孩子就像一把刀,只有时不时拿出来擦拭、磨砺,才不会失去闪耀的锋芒。
这,才是真正地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