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严重承压,中国官媒发长文回答疑问(图)
4月18日,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刊发文章《当前中国经济十问》,从多个方面回答了外界关于中国经济的关切问题。
文章以“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在重要的经济节点,中共常以这一署名方式谈中国经济,以此传递权威声音——之口指出中国经济目前面临艰难困境,但亦表示中国仍具有“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该文承认中国经济的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没有改变,“国内疫情近期多发,有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文章描述了若干疫情导致的困难图景,如“封控管理区域部分停工停产,产业链供应链遭遇堵点;部分行业企业困难加大,小微企业面临运营困难;旅游住宿、交通出行、餐饮娱乐等接触性聚集性消费活动受到制约;重点群体就业难度增加,部分行业就业人数减少……”
自3月底疫情大规模扩散以来,上海成为前述图景的典型缩影。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上海的严格封控造成了整个中国经济供应链的失衡,不仅是本地居民,其辐射效应从上海到长三角再到全国,所有与上海有关的上下游产业都陷入困难局面,整个社会在严重承压。
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但上海的疫情也不能再发生外溢,中共只能在“最小损失”和“最大成果”之间勉力前进,不断在一些两难选项面前作出艰难抉择。
可以看到,在继续“动态清零”的同时,“复工复产”正逐渐成为主流舆论的新重点。4月16日,上海市经信委发布《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开始探索在疫情管控下恢复经济运行。
更大范围的长三角区域亦在同时行动。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吴清在4月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长三角三省一市将进一步优化供应链保供“白名单”……共同保障推动长三角全产业链式复工复产。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于4月18日召开的“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也引发关注。
这场会议就如何畅通物流做了安排,明确要求“不得已等待核算结果为由限制通行”。
此前一段时间,物流阻滞成为焦点问题,不断有报道指出特别是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物流渠道陷入严重堵塞,出现大量货车不能下高速,在路上无奈“流浪”的场景。
相关会议和举措的密集推出,显示经济压力正在显著升温,已成为和疫情本身同样吃重的难题。这两者间恐怕很难找到一条完美兼容的道路,但中共必须朝这一方向持续努力。
前述新华社文章说,只有将“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和“坚持科学精准防控”统筹兼顾,“才能确保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因中共要算的除去“经济账”,还有“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大账、生命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