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是政治题也是科学题,不该对立不能偏废(图)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新冠疫情仍在上海发酵,感染者持续多日以两万余人的规模新增。在这座人口密集的超大城市,隐秘蔓延的社区传播可能已导致相当大的感染基数,防疫压力显然在继续加重。
与此同时,随着封城日久,关于疫情防控的诸多不满意见也正在舆论场中汇聚,并逐渐形成一股引起广泛共情的重要声音。一些次生灾害令不少人对目前的防疫策略产生怀疑,认为其不可持续性将对社会造成更为深远的危害。
这是两种并行叠加的压力。于中共而言,前者在体制内逐层传导,各级官员都将背上政治负担;后者则以民众的视角出发,它的与日俱增的对中共的逼问,亦使防疫在很多时候陷入无法两全的困难局面。
上海曾长期探索,这是毫无疑问的,但面对此轮疫情的慌乱令其过去的成就蒙上了阴影。这一负面影响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平复,重要的是,不能再出现如目前的境况。
回答舆论的质疑变成了一个越来越紧迫的问题。尽管很多乱象在逻辑上是无法避免的,其来源于人类社会的参差常态,在理性思考中,这一类边际损失不会有碍于对中心的整体评价。
但对社会做这样的要求是苛刻的,且也不现实。当悲惨的个人境遇在网络上相互遭遇,一定会激起广泛共情的涟漪,民众的心理会更倾向于诉诸个人感受与天然情感。在很多时候,这种责难可能是情绪化的,是宣泄式的,但政府必须予以理解并认真面对。
关注疫情的各界应当认识到,那些将“科学”与“政治”对立起来的讨论显得毫无建设性,不会帮助到疫情中受损的任何一方。
防疫当然属于科学范畴。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随着病毒的变异不断变化,意味着国家的防疫策略也必须及时随之调整,从疫苗到特效药,从临床治疗到隔离模式,都需要科学依据作为指导。
这方面的问题在于,中国的一些官员和地方政府乃至基层组织似乎难以根除官僚主义的惯性,他们习惯于用权力给自己上一把额外的“保险锁”。无论是违背常理的一刀切,还是有弊无利的层层加码,大多出于此种心态。
这些“帮倒忙”的因素人为造成了不少环节性、机制性的障碍,在对中国科学防疫的质疑声中,这是导致舆论不满的最重要来源。
同时,防疫也天然是政治问题。任何国家行为都在政治范畴之内,防疫当然也不例外。一种防疫路线的确立,本质上就是对受惠人群和受损人群的标准划分,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必须做艰难取舍的单选题,是用最小程度的损失换来最大范围的获得的持续求索。
而之于受损的具体个人,这显然是残酷的。中共要做的,是必须用最大努力减少受损人群的损失,令政治取舍包含更多的温暖底色,不让他们变成统计学上的冰冷数字,而是在困境中得到切实的帮助和支持。
这是一场复杂的大考,从科学和政治两个方面对中共持续发起挑战,它们会不断组合形成牵涉多个领域的超级课题,中共必须兼顾,不能偏废。在这场考试中,中共必须要拿高分,因为那是其对人民的严肃承诺。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