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激活了北约?(组图)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北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集体安全组织,对维持欧洲地区在二战后的安全曾有相当贡献。从初成立时的12个会员国扩张到今天的30个会员国,增速惊人。苏联解体,“华沙公约”解散,冷战结束后,北约是否还有存在价值,国际社会有众多质疑。但克林顿(Bill Clinton)决定让北约换装上场,将北约宗旨从应对军事威胁扩散到应对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武器、能源安全、全球暖化、互联网攻击、武器扩散等无所不包的议题上,继续存续。
北约存续与扩张的争议
北约继续存在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可受质疑的决定,更何况继续东扩。第一、此一组织存续已与当年成立时的宗旨不符;第二、老布什(George H. W. Bush)当年曾向叶利钦(Boris Yeltsin)、普京(Vladimir Putin)承诺,北约不会东扩,连一寸都不会;第三、欠缺政治智慧,完全不考虑俄罗斯的安全顾虑,一定会引发冲突。自1999年到现在的五轮东扩,北约新增了中东欧14个新会员国,其中12个原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或为其“华沙公约”同盟国。
美国与欧洲各国虽然都是北约盟国,但各国利益并不一致,相互关系存在矛盾。在上世纪60年代,法国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常常唱反调,认为北约是美国附庸,需要改革,争取法国在该组织中享有如美国一样的决策权。其主张被否决后,法国于1966年毅然退出北约军事体系,并要求北约将其巴黎总部迁往布鲁塞尔。为了抗衡美国,法国与苏联和中国都维持了相对友好关系。戴高乐先在1964年承认了北京政府,退出北约军事体系后随即访问莫斯科。这种标榜独立自主的军事外交经济政策,影响法国十分深远。即便萨科齐(Nicolas Sarkozy)在2009年带领法国重回北约军事体系,戴高乐的独立自主政策仍然左右着法国的外交内政。
在北约中像法国这样的国家毕竟是少数,且其实力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美国霸权鼎盛时,欧洲即使对美国决策有不同意见,也不得不跟随美国,亦步亦趋。冷战结束后单极霸权当道,美国行事更加独断独行,如2003年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武器为由,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迳自发动对伊拉克战争时,北约国家法德等极力反对,没有参战。此战只有盎萨体系的美英澳,外加波兰与丹麦参与。
美国与欧洲国家的分歧
近年来美国与其北约欧洲盟国分歧日益增多。经济上有波音与空客的竞争与相互控诉,欧盟、德法等国对美国跨国科技巨头Google、Facebook、Twitter、Amazon等征收数码税的争端,美国对欧盟钢铝材料课征额外关税引起欧盟反弹,美国横刀抢夺法国到手的澳大利亚潜舰订单惹恼法国等等。
政治上问题更多。美国对于欧盟与中国贸易关系日趋紧密十分关切,对2020年底双方达成的中欧投资保障协议更为焦虑,所以炮制新疆种族灭绝事件,破坏中欧关系。特朗普(Donald Trump)事事美国优先,颐指气使,谴责北约盟国搭便车,不肯负担多一点军费;拜登(Joe Biden)看似比较重视同盟关系,但阿富汗撤军事先既未与盟国磋商,又先撤出美军,实在不够义气,双方关系矛盾重重。
美国与欧洲因为国家利益不同,对地缘政治解读不同,导致政策的选择也不同。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在2019年8月30日对法国驻外大使的演说,将这种看法讲得淋漓尽致。马克龙认为美国文明与欧洲文明不同,两者的历史也不同。认为欧洲长期跟随美国将俄罗斯逐出欧陆是不对的,美国需要“欧俄对立”,欧洲不需要。事实上,几百年来,无论和平或战争,俄罗斯都是欧洲的一员。欧洲整合运动中,戴高乐喊出“从大西洋到乌拉山”的口号,也将俄罗斯包含在其中。而俄罗斯自彼得大帝以来的政策就是望向西方,融入欧洲,这个政策在前苏联时代中断,但苏联解体后又回来了。否则俄罗斯为何在1999年、2001年、2004年、2008年四度申请,要求加入北约呢?是美国的拒绝导致俄罗斯的政策不得不向东看,促成中俄合作。
特朗普时代,北约欧洲盟国极度欠缺安全感,因为特朗普作风随兴,退出伊核多边协议,退出叙利亚战场都在一念之间。最让欧洲国家寝食难安的是,特朗普突然宣布退出“美俄陆基中程导弹条约”,让欧陆暴露在美俄陆基中程导弹的射程内,毫无安全感。这种情况导致马克龙在2019年12月接受《经济学人》访问时说出“北约正在脑死”这样激烈的言词。
重整北约,俄乌战争目的之一
虽然如此,但欧洲国家也拿不出替代办法。马克龙主张创建欧洲军,但谈何容易。只要有北约在,美国就不会允许;而没了北约,欧洲就有能力快速创建这样一支军队吗?欧洲军是个老问题,早在上世纪60年代法德就积极推动“欧洲政治共同体”、“欧洲军事共同体”,当时共同体才只有6个国家都谈不拢,结果胎死腹中。现在欧盟有27国,离心离德,就更别谈了。但是欧洲这股隐隐想要挣脱美国制约的势力还是不能掉以轻心,美国必须想办法消除。战争是个好主意。
如果北约餍足于五轮东扩,不再染指乌克兰与格鲁吉亚,就不会有今天的俄乌战争,造成所有欧洲国家凄凄惶惶,不安于席。不仅马克龙、默克尔(Angela Merkel)这样的欧洲有识之士,许多美国有识之士像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桑德斯(Bernie Sanders)、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等都有同样看法,并认为美国要易位而思,想想俄罗斯的不安全感。而乔治‧凯楠(George F. Kennan)更是在20几年前就预言了北约东扩一定会引起战争。
美国政客不傻,当然不会不知道这个后果,但是目前他们就是需要一场这样的战争,卖力作好圈套,只待俄国入瓮。因此,俄乌紧张情势升高时,美国一派悠闲,不惊不劝,反一再预言开战时间,好整以暇,坐山观虎斗。只有马克龙、朔尔茨(Olaf Scholz)等人像热锅上蚂蚁,穿梭在莫斯科与基辅间,希望能够弥平战火。
美国炮制这场战争有多重目的,其中一项就是借此凝聚欧洲国家对北约的向心力。北约与欧盟都有一个现象,就是不断扩张后,内部出现派系裂痕,有老欧洲与新欧洲、西欧与东欧(或中东欧)的不同。就北约而言,老欧洲对美国有戒心,对俄罗斯不那么仇恨,可以接受俄罗斯留在欧洲;新欧洲多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或“华沙公约”盟国,极端亲美,与俄罗斯关系不睦,特别是波罗的海三小国与波兰,恨不得肢解俄罗斯。所有这些现象都是历史因素造成,这种欧陆内部的立场差异,相当一段时间不会消除;而美国利用此一差异,以自身利益为主,绑架盟国的作为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会改变。
北约内部对制裁与军援的矛盾
俄乌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俄罗斯的反制集中在三方面,一是企图在经济上勒死俄国,所以金融围堵、贸易封锁,没收所有公私财产。另一是在军事上拖死俄国,所以开战后提供乌克兰源源不断的武器装备与金援,以及战场上的俄军情报,尽量延长战争,拖垮俄罗斯,毁灭普京。三是发动舆论战孤立俄国。美国让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这个演员总统发挥所长,动员国际舆论,吓阻未跟进美国制裁的140余国,使他们恐惧美国报复,不敢轻举妄动。
经济上的制裁措施其实是两面刃,给欧洲国家带来巨大困扰。像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等都需要俄罗斯的天然气与石油,一时三刻断不了,所以欧盟刚开始时反对使用SWIFT这个金融核武,美国不得已只好妥协,允许开个切口,让俄罗斯的天然气银行(Gaspronbank)继续使用这个平台交割。虽然如此,但战争与制裁造成供应短缺,通胀急遽升高,欧元贬值,打乱各国原来的施政方针,对欧洲的伤害还是非常高。
支援乌克兰武器也有麻烦。体积小、杀伤力大的武器,因为交付比较容易,据说北约已经运送给乌克兰1万7,000枚反坦克导弹,与2,000枚刺针防空导弹。美国还应允提供杀伤力极大的新武器,100枚弹簧刀无人机,英国提供Sky Sabre防空导弹,斯洛伐克提供S-300防空导弹等,都在进行中。美国最近分三次应允提供乌克兰20亿美元军备援助。这些军援可能使战场上的伤亡更为严重,必然激起俄罗斯更强烈的回击。
俄军已取得乌克兰制空与制海权,乌克兰目前亟需战机。由于乌军只会使用俄式战机,美国要求波兰、斯洛伐克等前苏联同盟国提供其所有的米格-29及苏恺-25给乌克兰。提供不是问题,谁去交付,以什么名义交付才是问题。波兰提议以北约名义交付被美国打脸,后波兰又提议将战机飞到德国的美军基地,由美国交付乌方,这更让美国动火,直斥这样不是会造成美国与俄罗斯两个核大国的正面冲突吗?美国不想与俄罗斯对撞,却要求波兰等国去送死,真是死道友不死贫道啊?
棘手的难民问题
历史经验,凡周遭地区发生战争动乱,一定会有难民,近年来欧洲总是首当其冲。因之,欧洲国家当然不乐见欧洲成为战场,危及自身安全,带来难民困扰。据联合国最新统计,俄乌战争爆发三个多星期以来,已经有300万难民逃离家园,其中光波兰就收留了将近200万,其他百万难民由周边国家收容。乌克兰难民比较幸运,因为是白皮肤金头发,宗教信仰同源,欧洲国家认为是自己人,接收度比较高。但战争打下去,保守估计,难民总数会增加到500万。就以300万难民算,联合国估算一年也要支出300亿美元,难民越多,开销越大,谁来买单是个问题。
因为地缘关系,难民总是往欧陆跑,因为谋生关系,难民总是选择到西欧与北欧国家,东欧国家多半只是跳板。俄乌战争造成的难民,很难能跑到他们最向往的美国或英国。美国有两洋隔离,安全得很。英国与欧陆虽只隔着一个海峡,但英国有繁琐的行政要求,能把难民挡在门外,至今美英两国各自收容的难民都不过几百人。成千的难民停留在法国海岸及美墨边境,受到各种刁难,不得其门而入。美国的解释是,难民宁愿留在欧陆国家,因为那里有他们的朋友亲人,这真是强作解人。可以预见的是,时间拖久,美英与其北约盟国在难民收留人数与费用分摊上肯定会发生争执。
俄乌战争激活了北约吗?
从表面上看,俄乌战前松散离心的北约,在战争爆发以后,突然变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了。欧洲国家似乎突然醒觉到俄罗斯原来真是他们的安全威胁,除了紧抱美国大腿,他们别无选择。认知改变导致原来对于军费支出斤斤计较的德国,突然大笔一挥,将只占GDP 1.42%的国防预算,急遽拉升到1,000亿欧元,占GDP的2%。其他国家也都在作增加国防费用的打算。甚至连一向相安无事的中立国家芬兰、瑞典都考虑要申请加入北约了。情况有点疯狂。
军事之外,欧洲国家也在探讨,在能源粮食上对俄罗斯的严重依赖需要改善,应该分散采购市场,德国也不再计较关闭北溪二号的经济损失了。从这些反应看来,这场战争似乎对北约重整起了脱胎换骨的作用。北约真的有可能在俄乌战争的硝烟中蜕变成为浴火凤凰吗?这场战争真有那么强的黏着剂效用与化妆效果吗?战时的反应会延续到平时吗?答案值得探索。
俗语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对造成俄乌战争的责任不该多一番思考吗?如果拜登、马克龙、朔尔茨或泽连斯基,任何一个人在战前站出来说一句“不会允许乌克兰加入北约”或“乌克兰不会要求加入北约”?漫天风雨不都会散了吗?但事实却是为了尝试搞垮俄罗斯,他们不惜联手牺牲乌克兰。北约在美国带领下一直是国际社会的乱源。
冷静下来,欧洲盟国或许会仔细算算这笔帐:战争与制裁造成物价飞涨,让欧洲通胀急速升高,造成财政问题;资金为避险出逃,欧元兑美元大幅贬值,美国又轻松薅了欧洲一次羊毛;欧洲增加军费,大买美国武器,美国军工复合体又一次赚得盆满钵满;增加对美国原油与天然气的采购,可能让美国把欧洲绑得更牢;不论战争如何结束,打烂的是乌克兰,欧洲追随美国欺骗一个自己的小兄弟,于心何忍?至于难民,当然是欧洲人的问题,需要欧洲自己解决!
如果欧洲国家头脑还没坏掉,还有最起码的一点判断力,应该想想这场战争是否无可避免?欧洲与美国的文明有何差异,利益分歧何在,是否有不同的国际愿景,在彻底拥抱北约前,何妨三思?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