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网贷公司发生伤人事件,防暴警察荷枪实弹抓人(视频/组图)
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网贷积压的火药桶,开年首先在360引爆了。
今天,360网贷大本营成都分公司尖叫声不断,引发一场流血事件。
很快,网上就流出了现场照片:一个中年男子被警察控制,带出了360公司大门。
360到底出什么事了?为什么会有尖叫?为什么会有大量荷枪实弹的防暴警察?
看来,这绝不是什么单纯的打架斗殴事件。
很快,360公司发出声明:
一外来人员闯入360办公室打伤员工,警方已对相关人员采取措施,目前案件正在调查中,一切以警方通报为准。
接着,警方的通告也出来了:
嫌疑人刘某某90后,因与“360借条”平台发生借款纠纷,从黑龙江千里迢迢赶到成都360公司。在工作人员与其交涉过程中,刘某某用水果刀将该公司一名工作人员右手手掌及右腿膝盖处刺伤。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也就是说,这可能只是一起治安事件。
但是,问题来了。
一般来说,嫌疑人持刀行凶是违法犯罪的事情,理应受到舆论谴责。
但是,警方的通告却掀起轩然大波,因为这起案件的导火线涉及到臭名昭著的网贷,也就是“360借条”。
有人说:现在这些互联网公司,扒了皮十有八九是放贷公司,一个个把自己包装得高大上高科技。
有人说:垃圾360借条高利贷,用各种费用规避央行的利率上限政策,这次估计是爆人家通讯录被找上门了。
还有人说:一猜就是360借条,现在360除了金融在盈利,还有什么正儿八经的业务?大致意思应该借网贷被暴力催收了吧!
毫无疑问,是360员工被砍事件,折射出一个血淋淋的事实:互联网公司都转向了高利贷。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点个外卖诱导你贷款,订个酒店诱导你贷款,就连听个歌、打个车都要诱导你贷款。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互联网公司的尽头变成了高利贷。
1号花呗爸爸、2号微粒贷爸爸、3号京东白条爸爸、4号平安爸爸、5号分期乐爸爸。
还有那些伸长脖子等着你入瓮的:
360借条、微博借钱、美团借钱、小米贷款、芒果好贷、苏宁任性贷、百度有钱花……
在互联网巨头们的鼓动下,失去自控力的年轻人纷纷沦陷,过上了寅吃卯粮的生活。
请看尼尔森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
90后平均负债12.7万元,债务与收入比达到1850%。
什么意思?
债务是工资的18.5倍!
赤贫成为了这一届年轻人的显著标志。
然而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他们一边口袋空空,工作躺平;另一边却又疯狂消费,信贷逾期。
冰与火之间,年轻人的生活,被推向深渊。
那么,网贷到底是怎么在中国泛滥的?
因为资本精心设计了一套三板斧。
第一板斧:广告洗脑
现代传播学有个著名的“子弹论”,信息就像子弹击中躯体,可以快速起反应。
中国古代也有个成语叫“三人成虎”,一句假话说多了,就能让人信以为真。
这些理论被资本与商家运用得淋漓尽致,一句句消费主义广告杀人诛心:
聪明的女人,舍得为自己花钱——将营销和人的智商联系在一起,暗示你不买买买,就等于智商低。
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钱不是真正花掉了,而是换了个形式为你增值。
爱自己,想花就花呗!——把悦己主义和消费捆绑起来。
年轻,就是花呗!——好家伙,年轻人不要多想,看上什么买就对了。
看到没有,消费主义本质就是制造焦虑,它疯狂煽动人们无脑消费,甚至将消费与身份、阶级、品位、智商、爱情、亲情统统联系在一起。
仿佛不消费、不花钱,你就十恶不赦、伤天害理。使劲花钱,哪怕是贷款,你都是最靓的仔。
看看这些广告:
女儿过生日,爸爸身上没钱,就应该去花呗上贷款买礼物;
母亲坐飞机想吐,儿子钱不够,就应该去京东贷款升头等舱;
农民想娶空姐,自己余额不足,就要去360借条上贷彩礼钱;
这些广告以爱为幌子,戳中了讲究亲情、孝道的中国人软肋。
而实际上,它传达出来的消费主义、道德绑架,让人心生厌恶。
第二板斧:大数据画地为牢
完成第一步洗脑后,剩下的就好办了。
中国年轻人从小接触互联网,看抖音、聊微信、刷微博、逛淘宝早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悄悄被大数据和算法精准跟踪。
各种APP都会分析他们的消费偏好,深度挖掘他们的消费需求,不断给他们推送玲琅满目的商品。
从此之后,无论是刷朋友圈、短视频,还是看电视剧,哪怕是听首歌,眼到之处都逃不过资本为你画好的牢。
对,这就叫新时代的互联网画地为牢。
第三板斧:贷款操作简单
很多人都搞不清楚什么是贷款。
贷款是为应对紧急情况而发生的资金拆借行为,这里有一个前提:紧急情况。
正规机构把控严格,但网贷不同,不用工作证明、不用还款能力,只要一张身份证、一个手机号,动动手指钱就到账了。
来得不要太轻松!
广告洗脑、算法跟踪、快速到账,对于没有太多社会经验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成了各大电商、网贷平台争抢的“蛋糕”。
网贷平台高明之处在于即使知道你还款能力弱,但是后面只要还有家庭在托举,它就会放心地给你打开魔盒。
这届年轻人就这样一头扎进了消费主义的圈套中。
今年初,全国扫黑办曝光了一起特大“网络套路贷”案件。
犯罪团伙不仅忽悠诈骗了39万受害人,而且采用极端暴力催收,89名借贷者扛不住压力自杀身亡。
这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网贷猛如虎,轻则上征信,重则要你命。
为此,我们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我们必须有理性的消费观念,量力而行,量入为出,拒绝不合理的超前消费。
正确的消费观念,才是避免上当受骗的根本。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谎言,从来都是自欺欺人!
工资5000,就敢花8000,工资1万,就能花掉两万,正是这些人,成就了那些高利贷平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