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3日 21.7°C-23.9°C
澳元 : 人民币=4.71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口罩致癌”事件被反转:那些博眼球的“真相”,还要欺骗我们多久?(组图)

2021-12-15 来源: 桌子的生活观 原文链接 评论5条

“口罩致癌”事件被反转:那些博眼球的“真相”,还要欺骗我们多久?(组图) - 1

前段时间,有一条谣言在朋友圈里面疯传。视频里面,有一个穿着白大褂的男人,拿着一只口罩向观众科普,说口罩里面有一种叫做“环氧乙烷”的一级致癌物,非常危险。

“口罩致癌”事件被反转:那些博眼球的“真相”,还要欺骗我们多久?(组图) - 2

他说,经他们的检测,市面上有五款口罩都有环氧乙烷残留,虽然都符合国家标准,但“正确使用口罩的方法”,是最好先“抖个10到20下”,才能让致癌物挥发。

“口罩致癌”事件被反转:那些博眼球的“真相”,还要欺骗我们多久?(组图) - 3

视频里的人说得头头是道,看起来“非常专业”的样子,于是很多人纷纷选择相信,并且把这条视频扩散了出去。于是,很多看了视频的人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点,开始不愿意带口罩,尤其是老年人,去人群密集的地方也不戴口罩,给防疫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口罩致癌”事件被反转:那些博眼球的“真相”,还要欺骗我们多久?(组图) - 4

即使后来有专业的医生站出来辟谣,但他们仍旧不相信,坚持认为“口罩有味道,就是有毒”。

“口罩致癌”事件被反转:那些博眼球的“真相”,还要欺骗我们多久?(组图) - 5

最后连新华网等众多官方媒体,都不得不下场紧急辟谣。

“口罩致癌”事件被反转:那些博眼球的“真相”,还要欺骗我们多久?(组图) - 6

这简直就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其实这条视频,只是向我们展示了“片面的真相”。

第一,他们的确告诉了我们“环氧乙烷致癌”这个真相,却没有告诉大家“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按照国家的标准,一个医用口罩最多含30微克环氧乙烷,按持久接触,每日剂量≤0.1毫克的话(1毫克=1000微克),对人体根本不会造成危害。除非你每天把三个口罩吞进肚子里,环氧乙烷的毒性才可能超标。

第二,他们只说了口罩上的环氧乙烷有“一定的残留”,却没说市面上能买到的正规医用口罩都是从无菌车间里制作,拆封以后就能直接佩戴。环氧乙烷具有非常强的易挥发性,口罩从生产出来到消费者手中,中途毒性早就已经挥发得差不多了,根本不具有致癌威胁。第三,他们只科普了用口罩之前要“抖一抖”,却并没有说几乎所有的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材都是用环氧乙烷灭菌的。

手套、棉签、注射针管甚至手术用的一次性手术包,这些医护人员每天都在接触的东西都有环氧乙烷残留,可他们有拿着这些东西“抖一抖”后再用吗?

人们之所以会被欺骗,正是因为这个视频只展示了片面的真相,却掩盖了另一面的事实,可那些轻信的人却在这个上面停止了思考。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之前我们已见过太多太多。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消息传播速度实在太快了,很多新闻都容易这样被人用片面的方式曲解,被切成了一段段的“片面真相”。而很多人,就在潮水般的信息中失去了“自辨力”,难以分辨真伪,于是离真相越来越远。

而当人们失去自辨力之后,就往往只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从而变得不愿再思考,陷入人云亦云,整个社会都会变得异常浮躁。

“口罩致癌”事件被反转:那些博眼球的“真相”,还要欺骗我们多久?(组图) - 7

避免失去自辨力,我们应该怎么做?

第一个方法,就是保持要独立思考能力,不被“片面真相”干扰。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的一次科学展览会上,有一名学生的提案获得了一等奖。在他的提案中,他呼吁人们一起签署文件来抵制一种“氢氧化物”,并且列出了充分的理由:这种物质是酸雨的主要成分,在气态状态下触摸会导致严重烫伤,并且它还可能会导致汽车的刹车失灵,晚期癌症患者的肿瘤内也发现了这种物质的残留。

这个学生采访了50个普通人,问他们是否支持永久禁止该物质的使用,有43个人都不假思索地表示支持。但其实,这种物质就是普通的水,而学生提案的真实名字是“我们有多容易受骗?”。如果那43个人能在学生阐述完那些“片面真相”之后,多一些思考和追问,或许就不至于被这么简单的话术给蒙骗。有时候,我们看到事物的哪一面,往往取决于别人想给你看哪一面。比如下面这张图,你看到的是前面的人在杀后面的人,而真实的情况是后面的人在杀前面的人。

“口罩致癌”事件被反转:那些博眼球的“真相”,还要欺骗我们多久?(组图) - 8

网络时代,给很多人创造了发声的渠道,但也有弊端,信息鱼龙混杂,你所见到的不一定是真相,所以在这些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面前,保持独立思考能力尤为重要。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守脑如玉比守身如玉更重要。要知道,“片面的真相”总是比真正的真相走得更快,因此,我们非常容易受到自己所看到和想象的东西误导,从而做出与真正的真相离题万里的揣测。

所以,我们在看不到真相,或者觉得事情另有蹊跷的时候,用我们自己“思想的筛子”,去把得到的信息过滤一遍,思索一遍,往往会更加接近真相。

“口罩致癌”事件被反转:那些博眼球的“真相”,还要欺骗我们多久?(组图) - 9

避免失去自辨力的第二个方法,就是在自己关注的领域里面,提前做好功课,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正所谓当局者迷,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在一些“负面信息”前失去自辨力,恰恰是因为那些信息跟我们最关注的焦点问题相关,导致我们乱中出错,失去了判断力。

比如奶粉事件,就是一个“重灾区”。

每当有关于奶粉异物的负面报道出现,很多父母会立刻陷入慌乱,丧失了自辨力,便很容易忽视掉很多常识问题。

但其实,如果在平时的生活里面多去关注一下类似的事件就会发现,很多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

第一、现在市面上各大奶粉品牌,几乎都被爆出来过奶粉异物新闻,尤其是现在短视频盛行,每隔一段时间,一个“发现异物”的视频都能引起一阵讨论和恐慌,很多家长就陷入到一种“这款也不能喝,那款也不能喝”的局面。

但实际上,很多所谓的“异物”新闻,最后都被证实是虚假新闻和不实报道,甚至是乌龙事件。

比如之前有一位宝妈在自己买的某奶粉里发现了一个“针状物”,最后找到厂家时才发现,所谓的异物其实是开盖时不慎掉进去的铝膜。

其实,我们国家对奶粉的监管是非常严格的,奶粉的生产过程中异物是没有机会进入奶粉罐的。

乳业分析师宋亮就曾做过一个调查,在2012-2017五年间,奶粉中出现结块、飞虫等异物问题95%原因是储存不当,由于流通破损造成异物发生比例为4%至5%,生产环节原因造成结块异物的现象不到1%。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常识,有些人在奶粉里看到的黑色粒子,其实并不是“脏东西”或者“异物”,而是奶粉制作过程中产生的“焦糖粒子”。

“口罩致癌”事件被反转:那些博眼球的“真相”,还要欺骗我们多久?(组图) - 10

我们都知道,奶粉的制作过程中,奶液要经过极度的高温干燥,而在这个时候,很容易出现受热不均匀导致的“美拉德反应”,让奶液里的乳糖变得焦化,产生出这种黑色的小颗粒。

也就是说,这些黑色小颗粒本质上只是一种焦糖而已,冲泡之后就会化开,并不会对孩子们稚嫩的身体造成危害。

这完全是属于生产中有概率出现的正常现象,所以真的不需要太过于担心。

第二,现在的奶粉都是在流水线上,批量化生产的,同一个批次的奶粉,经由的都是同一条生产线和同样的制作工艺。

如果某一个宝宝吃了某批次的奶粉出了问题,那么其他所有同批次奶粉,一定会有同样的问题出现,绝不可能是个例。

不会出现只有某一罐奶粉不行,不会出现只有某个宝宝出现问题,要出现问题也是整个流水线出现问题。

第三,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国家对奶粉的检测情况,实际上已经非常严格了,尤其是“三聚氰胺”事件之后。

现在,我们国家的生鲜乳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是所有食品行业的前列,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7%以上。

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更是保持在100%,目前我们的生鲜乳质量安全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而对于生鲜乳的卫生指标,我们国家也早就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菌落总数和体细胞数的控制甚至都已经超越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并且,营养品质也在逐年不断提升,2018年全国生鲜乳抽检结果表明,乳脂肪的平均值达到3.84,高出国家标准0.74个百分点。乳蛋白抽检的平均值为3.25,高出国家标准0.45个百分点。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不用听风就是雨,也完全可以在繁杂的信息之中对国产奶粉多一些信心。

像我女儿和儿子就是喝国产奶粉长大的,一样长得白白胖胖、很健康,没有必要对洋奶粉盲目崇拜。

对于奶粉的一些信息,我们做父母的,在平时生活里面只需要多用一下心做功课,多有一些自己的判断,就很容易提高自己的认知,也就可以在那些不实的消息面前,多保有一些理智。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牢牢把握住自己自辨力的原因。

当舆论潮流都往一个方向奔泻,当单方面的声音盖住了一切其他的声音时,那个敢于去质疑、敢于去思考的人,才是真正的生活智者。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在养育孩子时,做一个理智的爸妈;在照料老人时,做一个理性的儿女;在参与社会生活时,做一个冷静的公民。

只有保持住自己的自辨力,才能在信息庞杂、焦虑长随的新媒体时代,过得清醒而从容。

而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有选择地摄入信息,深度阅读,理性思考,建立起心灵上的“免疫”,或许未来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友善健康。

关键词: 口罩癌症奶粉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5)
茶茶玥
茶茶玥 2021-12-15 回复
我抖了一次就忘记了,一般打开后一会儿就没味道了。
Eliawho
Eliawho 2021-12-15 回复
讲的太好了。有的人就是只相信他们想相信的,只看到他们愿意看到的,永远不会思考
矢崎骑士
矢崎骑士 2021-12-15 回复
老年人都喜欢转这些乱七八糟的,而且还奉为圭臬
Swing-Lee
Swing-Lee 2021-12-15 回复
白抖了两天
晚来天欲雪
晚来天欲雪 2021-12-15 回复
多读点书就不会人云亦云,多动点脑就不会听风是雨。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