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敢“惹”中国是因一“卡脖子”技术?调查报道:言过其实(组图)
本文转载自香港01,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中国大陆与立陶宛关系近期因台湾问题而恶化,在网上,有舆论认为立陶宛之所以敢「惹」中国,是有仗其在光学设备领域的技术优势,在有关技术上,立陶宛「卡」了中国的「脖子」。对此,澎湃新闻周六(11日)刊登调查报道,指上述是言过其实。
据报道指,上月,有Twitter用户声称立陶宛敢「惹」中国,是因该国的来特激光(Light Conversion)公司所生产的激光器、光参量放大器和瞬态吸收光谱被中国一流大学广泛使用,其中光参量放大器是和晶片一样的「卡脖子」产品,而立陶宛甚至可由此制裁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里面物理材料和化学中三分之一的科研项目。而经进一步公开检索后发现,类似说法早在今年8月就在知乎上流传。
来特激光1994年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成立,背靠维尔纽斯大学激光研究中心,为国际著名光学设备生产商,2016年正式进驻中国市场。
而光参量放大器是一种利用参量非线性相互作用来实现激光波长转换的装置,需要与激光器配套使用。来特激光的光参量放大器则主要有TOPAS和ORPHEUS两种型号,其中TOPAS由该公司首席科学家丹尼埃里乌斯(Romualdas Danielius)设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投入生产,广受青睐,甚至成为通行于学术界的专有名词。
中国确有不少高校使用来特激光所生产的光参量放大器,如2017年中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采购了ORPHEUS型号光参量放大器,申请理由是国内并没有符合要求的光学参量放大器生产厂商,而该ORPHEUS稳定性高、性能优异。《采购征求意见公示》显示,该ORPHEUS价格为4.35万欧元(约38.4万港元)。
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学工程博士何鹏透露,中国有1000台来特激光生产的光参量放大器;另一名中科院光学博士研究生亦证实,国内高校实验室使用的光参量放大器绝大部分来自来特激光。
报道指出,来特激光的光参量放大器垄断中国市场的说法并非夸大,然而光参量放大器的应用实际上非常局限,除涉及飞秒激光实验的科研项目外,在民用领域几不可见,故产品市场需求量小、体量十分有限。
同时,光参量放大器本身的设计和制造并不涉及「卡脖子」技术,相反,对光学参量放大等领域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并不存在过高的理论壁垒,除了不少中国学者已有相关学术论文和著作外,国内一些研究团队也已经自行研制了光参量放大器,如北京大学3台光参量放大器中就有一台属自制。
北京大学3台光参量放大器中就有一台属自制。(北京大学)
经过多年的发展,立陶宛已形成了完整的光学元件制造产业链,大幅降低大规模生产光参量放大器的生产成本。而中国方面,则尚未批量投产光参量放大器,这一方面是因为市场需求量,另一方面是光学元件零售价高昂,现时即便制成出售,与已形成完善体系的立陶宛企业比也不具备价格优势。
前述博士研究生就指出,相对低廉的成本,以及与多家其他国家的激光器生产商形成的绑定关系,都有助于立陶宛企业在光参量放大器制造领域形成垄断。
报道最后指出,来特激光公司生产的光参量放大器在全球包括中国都有良好的市场口碑,广泛使用于各大学术研究机构。但同时,相关理论和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且因用途狭隘、市场需求量有限,中国国内暂未形成规模化生产,由此形成了立陶宛方面「垄断」的表象。因此,说立陶宛「嚣张」是有赖其高超的光学仪器制造技术,即凭借光参量放大器来「卡」中国的「脖子」等,是言过其实。
本文转载自香港01,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