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调侃“假装在LA”,但他们不知道有多少Ins外国博主也在假装在中国(组图)
最近这段时间,社交平台上有网友在上海COSTCO门口拍照的事,在网络引起不少讨论。
因为“假装在LA”这个标签,很多主流外媒也注意到这个现象。可惜解读中带着傲慢的味道。
CNN在文章中说,“这些帖子也痛苦而生动地提醒人们,中国与世界隔绝了多久。”
NBC认为这是这种现象源于年轻人对国外文化的沉迷和渴望。国内有网友和媒体在未做深入了解的情况下也被他们带偏了节奏,一并转载起哄,当事人的社交账号下方也出现了骂战和争议。
不过从什么时候开始,假装自己在某个地方也是一种错了?
所以那些在上海COSTCO的网友到底拍了些什么?事实上一些人只不过是去那里采购,看到大包装食物、标志性米色Costco建筑风格,以及蓝色天空,想起了曾经在洛杉矶工作的时光。这与我们有时在路上发现长得像老同学的路人便多看几眼一样。
有网友来COSTCO拍照,只是由于发现了买菜的新地方,想在网上跟大家讨论分享;也一些网友只是即将留学,出于兴奋和好奇提前过来感受下所谓的加州风格。
但最终一些人却不幸遭遇网暴。
国外最大综合性论坛Reddit一个关于“假装在LA”的热门讨论里,很多明眼国的外网友也对媒体拿这事调侃表示费解。
有网友说这只是一个社交媒体上常见的玩梗方式,INS上也有不少去法国餐厅吃饭假装在巴黎。
有人提到这就像美国人去唐人街假装在中国,与媒体所说的找个相似地方骗人骗己说是某处完全两个概念。
这个讨论贴中,获得点赞最高留言是一条质疑媒体解读角度的帖子。上面写道:“如果每张照片下的原始标题中,他们都说明了自己是在上海的costco,那这并不像推文所说的那么糟糕。”
的确,如果因为假装在某处就会受到这种“关注”,那不地球上每个人都多出一条原罪了?
话说假装在某处在互联网上就是一种常见的普通娱乐方式。国外网络社区人们也流行假装在各处,在此之前还从未听说过有人因此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
美国时尚博主Tonya常年在俄勒冈州寻找任何长得像法国小镇的地方。
她在俄勒冈州的郊区做法式女装品牌,但这并不影响销量。
如前面reddit网友所说,脸书上不少美国人喜欢去法国餐厅假装在巴黎。
美国不少人非常喜欢欧洲慢节奏的悠闲风情。所以在他们那你常能看到各种假装在欧洲的旅游攻略。有美国旅行博主写过一本如何在美国假装欧洲的书。
从最北的冰岛到最南的意大利,这位博主为欧洲的每一个国家都在自己身边找到的对应的地方。
脸书上有一系列活跃度非常高的小组。
网友以“假装”为主题建立话题小组,例如“假装这是在2007-2012的互联网”,“假装我们都是中年父亲”。
其中不乏很多假装在各个国家的小组,比如美国人假装在土耳其,阿拉伯人假装在韩国,网友在里面发自己假装在各地的图,玩得乐不思蜀。
可以看到假装在某处是网络上一种通行的游戏。
在迈阿密假装土耳其
在阿拉伯假装韩国
同时国外网络社区中也不乏有假装在中国的。
去唐人街打卡自然不用多提。
比利时有个叫Pairi Daiza的公园。
由于园区内有仿古中国城,因此INS上有不少在此“假装在中国”的推文。
国内社交平台上有一个在韩国假装中国的韩国博主。
这就是一种很单纯的行为,谈不上任何冒犯或者欺骗。
假装在某处不仅是某种孤芳自赏,它还是一种线上社交狂欢。我们不妨用理解COSPLAY的角度来理解这样行为,你会发现人们还能在其中交到朋友。
INS上的博主先前流行特意用高P照片假装在各处。网友则乐于在评论区猜测真假,同时给博主造梗。
人们有时用假装在某处的方式表达思想或者态度。
所以你能看到有人假装在宜家,还有人假装在工位。就像某种新式形容词,用来在一些情况下彰显自己的独特看法以及品味。
最后这股流行催生出了前两年红遍全球网络社区的“假装坐飞机”挑战。
但没人能够参透背后的主旨是什么,可能就是好玩。
人们会幻想在一个地方,通常与那个地方是否“高级”没有关系。
东京港集装箱卸货区,以及大阪的天桥下,假装在墨西哥于日本还一种不可忽视的青年文化。
美国旅游博主GLAMBYROXY,为粉丝出过一个在夏威夷假装博拉博拉岛的旅行攻略。
不为别,就为不方便去太平洋偏远小岛的人找到类似体验。
INS上的P图旅行系列中,相比灯红酒绿的城市,孤岛、沙漠、梯田、古代建筑等场景往往更受欢迎。
假装在某处不过是人一种再纯粹不过的消遣方式。
即是在互联网还不存在的时代,在影楼的布景前假装屹立于波涛汹涌的大海边,几乎是几代人共有的经历。
这就是一种每个人都有过的朴素情感。就像每次我吃桃子的时候都会想象在花果山,但那甚至是一个不存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