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为何成为世界“封锁之都”?专家:运气太差,天气都在“帮倒忙”(组图)
墨尔本目前已经超过了布宜诺斯艾利斯,成为了全世界封锁时间最长的城市。墨尔本为何会成为“封锁之都”?专家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据《时代报》10月4日报道,专家表示,墨尔本成为世界“封城最久”的城市有是两个关键因素的结果:公共政策的选择和坏运气。墨尔本的气候可能也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报道称,州政府从疫情早期就将清除病毒作为目标,这导致了长时间的严格封锁,可能耗尽了墨尔本抗击当前Delta疫情所需的意志。
(图片来源:网络)
而此前维州的运气也不好,疫情在该市最脆弱的人群中种下种子并迅速蔓延,而其他州击败疫情则比较轻松。
墨尔本大学流行病学家和新冠疫情建模专家Driss Ait Ouakrim博士表示:“说实话,很难相信是运气发挥了作用。”
“卫生系统存在缺陷,犯了错误,酒店检疫也出事了,但也有坏运气。”
周一,墨尔本将成为世界上“封城最久”的城市,超过了被封锁245天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墨尔本的封锁主要可以分为两次疫情爆发:第一次是去年7月8日至10月28日之间的111天,然后是今年8月5日以来的持续封锁,现在已经长达60天。
去年3月,这座城市和澳洲其他大部分地区一样,也实施了43天的封锁,还经历了三次紧急封锁。
(图片来源:网络)
Ait Ouakrim博士表示:“在我看来,这很明显:自从疫情开始以来,我们有一个战略,如果不是清除病毒,就是非常严格的抑制。我们去年做到了,非常成功。它让我们获得了9个月无疫情的生活。”
将这一策略与新州进行比较,该州选择在2020年和2021年初基本保持开放。此前最大的疫情,即北部海滩的疫情爆发,在出现151个病例后结束,当时新州当局只封锁了处于疫情中心的地区。
流行病学家们称,维州的政策有利有弊。最明显的是,它阻止了一场导致大量人死亡的疫情失控。
澳洲平稳度过了一场导致450万人死亡(真实数字可能要高得多)的全球流行病,没有过多人病亡。
Ait Ouakrim博士表示:“听到人们说,‘我们这么做是白费力气’,这让人听了非常沮丧。情况并非如此,我们这么做是为了防止出现大量的死亡,大量的残疾。”
然而,当Delta病毒袭来时,2020年采用的清除病毒的决定可能就适得其反了。
迪肯大学流行病学主席Catherine Bennett教授怀疑,当Delta病毒袭来时,这一决定是否耗尽了墨尔本再次封城的力量。
她说:“追踪接触者就足够了,你可以控制住这种正在传播的变异病毒。”“我们有选择——而我们的选择不仅是清零,而且要保持比世界上其它地方都要长的清零。我无法想象有其它任何一个国家,会在最多15个病例的情况下,封锁30天以上。”
(图片来源:《时代报》)
移动数据表明,墨尔本人现在的移动水平可能比去年封城期间增加了10%至15%。
流动性分析师Rohan Byrne表示:“我们看到的不是封锁疲劳,而是封锁‘适应’。”“作为一个社区,我们已经决定了哪些规则我们可以疏于遵守,并且我们不停在放松这些规定。“
这种适应性也可能体现在该州的“传播潜力”中——“传播潜力”是联邦政府跟踪的一种衡量病毒传播能力的指标。
9月初,新州的传播潜力升至1,现在低于1。维州则一直稳定在1.14,并且已经一个月没有变动过了。
(图片来源:《时代报》)
还有就是坏运气。
模型显示,在Delta疫情之前,一个新病例有大约50%的几率自己消除。
根据COVIDlive.com的数据,新州和昆州发生的酒店隔离违规事件几乎是维州的两倍,但正是酒店违规事件引发了维州第二波疫情。
新州的北部海滩疫情袭击了极其富裕的优势人口。
而在维州,2020年和2021年的疫情在北部和西部爆发,那里的家庭规模更大,有更多的人从事着不能在家办公的工作,当地的人口更年轻且更具流动性,有更多的不利条件、更低的疫苗接种水平。
今年9月,新州大学公共卫生和社区医学学院的数学家James Wood副教授告诉《时代报》:“对于那些社会经济条件不那么有利的人来说,在封城期间必须继续在社会上工作,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通常情况下,他们的工作量会增加,如果不关闭相当重要的行业,就很难减少他们的接触者数量。”
2021年悉尼的Delta疫情真正加剧时,它袭击了类似的人群:该市西南部和西部的必要工作人员。
莫纳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流行病学建模负责人James Trauer教授还怀疑,天气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说:“大多数流行病学家认为这仅仅是运气不好,我不这么觉得。”“我认为这是一种全球的模式,在冬季,远离赤道的温带城市比热带地区和人口较少的城市有更大的疫情问题,这导致我们总体上出现了更多的问题。”
Trauer教授还指出,新州未能控制住其2021年的疫情爆发,然后将新的病例播撒到了维州。
他说:“我们实际上做得很好。考虑到维州面临的所有问题,包括疫苗接种计划延误,以及缺乏对国家战略的遵守。”
(A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