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大厂实习,我每月倒贴4000”:你所以为的就业捷径,不过是骗钱天坑(组图)
从“免费修改简历、职业咨询、面试辅导”的愿者上钩。到“2万元进香奈儿、四大、广告、传媒任你挑”的明码标价。
你以为这是营销套路?
不,这是赤裸裸的金钱收割。
9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了题为“铲除付费实习的灰色利益链”文章。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章指出:以“免费”导流,最终导向“付费”完成“收割”,是实习中介的常见套路。
实习,原本是年轻人步入社会的敲门砖。作为辛苦活,本该由企业提供薪资补助。可由于一些人的“从中作梗”,正常的实习工作,逐渐沦为不正常的商品。
来源:咸鱼
《新京报》在今年三月,就曾报道过大学生周林(化名)参加付费实习的故事。
作为一名还未踏入社会的年轻人,面对鱼龙混杂的实习资讯,周林很快就感受到了茫然无措。而人一旦开始焦虑,就容易病急乱投医。
此时,一个个所谓的“腾讯”远程实习机会,悄然摆在了周林的眼前。项目周期28天,收费8000。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周林决定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做一笔“提前投资”。
可结果,能如他所愿么?
付费实习,究竟是什么?
决定参与后,周林要先通过12-15 分钟的电话面试,并缴纳申请费用850元。面试过程非常顺利,几乎没有涉及什么专业知识。结束后,项目录取的通知也很快就发了过来。
付完申请费用的周林冷静下来之后,心里也产生过疑虑。毕竟面试官的电话号属于私人,不是腾讯公司的。万一对方是骗子,钱岂不是打了水漂?可架不住对方以850元申请费不能退还为要挟,周林还是决定赌一把,继续参加实习。
2021 年1 月17 日,在向对方转账7980 元后,项目正式开始。
来源:《新京报》受访者供图
当时的项目团队,由1位行业导师、1位助教、1位项目经理和22名实习生组成。
导师名叫Shirley,据说供职于腾讯。然而28天的实习周期,每周导师只挑选一天,分享2~3个小时。其余时间,由助教给大家做考勤、指派任务。这相当于线上培训,并非是对方所承诺的“远程实习”。
对一位还未赚钱的大学生来讲,投入8000多,他买到的只有教训。
无独有偶。
去年12月,《财经十一人》曾报道过一位年轻人,花2万多购买远程实习的例子。
这个实习岗位,属于一家知名快消品公司。项目周期一个月,她没去过公司,也没见过导师,甚至项目结束后都没能拿到盖章的实习证明。
如果想要证明,还得加价购买。最后,投诉无门的她只能听从对方安排,勉强相信如果有需要,导师个人会提供背调支持,证明她实习过。
来源:新浪微博截图
2018年,中国青年报记者曾以学生身份,联系上了一位实习中介。对方介绍的岗位,都属于“付费内推”实习。
只要交钱(4000元~1.8万元),在获得心仪的实习offer的同时,还有修改简历,赠送额外课程的增值服务。
流程也很正式:先挑选岗位,确定参加后发简历给导师审核,通过审核后签合同,先付30%定金。在经过培训面试后,拿到实习offer再付尾款。有些中介还会承诺,如果最后拿不到offer,将会全额退款。
对于具体付费的金额,中介也会提供几种套餐,其中最贵的是“现场走人事”,就是亲自去公司实习并签订实习协议。最便宜的则是“远程不走人事”,也就是不需要去公司,一切靠网络沟通,不签任何协议,只提供个人供推荐信。
可无论中介描述得如何天花乱坠,服务得如何到位,都不会改变一个事实:
来源:官方声明截图
以腾讯、美团、中信证券等等一众大厂,都曾亲自辟谣,公司官方并没有和所谓的实习中介存在合作关系。当“李鬼”遇上李逵,谁真谁假,我们一眼便知。
所有看似触手可及的诱惑,其背后都潜藏着深似海的套路。中介将黑手伸向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收割钱财,这是一种“良心缺失”。
付费实习,因何而催生?
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可以轻松找到实习工作,谁也不会傻到要去花钱。
年轻人之所以选择“付费实习”,除了中介的忽悠,他们自己也有苦衷。
来源:新浪微博截图
根据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21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909万人,当“僧多粥少”的局面愈演愈烈,年轻人求职,似乎比高考还难。
我身边有些年轻人,申请实习offer屡屡被拒,看着别的同学拿到大厂名企offer,自己更是羡慕不已。一边是对现状的焦虑,让他们如坐针毡;另一边是对未来工作的担忧,让他们芒刺在背。有些同学被焦虑折磨得没有办法,只能“剑走偏锋” ,这就为实习中介发展业务,创造了商机。
或许有人会说,这届年轻人太过矫情,放宽心,慢慢找工作不好么?非要整天焦虑?
其实,催生“付费实习”现象的焦虑,早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今年4月,有部讲述家庭教育的电视剧《小舍得》上映。
来源:《小舍得》剧照
剧中,三个家庭的父母,整日为了孩子的教育奔波忙碌。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确保孩子顺利小升初,再买到合适的学区房。这些焦虑,成了《小舍得》的主题。其中最有共鸣的,就是家长们送孩子去补课。日日补,周周补,这简直就是我们曾经的日常。
除了学校的专业课,现实中家长们还会给孩子安排:舞蹈、口才、书法、画画、游泳、钢琴、跆拳道等等项目。
在国家执行双减政策之前,只要家长肯破费,几乎所有补习机会,都可以用钱来买到。这就让一些年轻人,从小耳濡目染,形成了“花钱办事”的价值观。
随着时间推移,当我们摆脱了补课焦虑的折磨,取而代之的,则是容貌焦虑。
来源:微博热搜
一方面,是各种短视频内容的刺激,强调如今是拼颜值的时代,恋爱、成长、工作、都和容貌息息相关。
长相普通,就成了原罪。
另一方面,就是个别人的误导鼓吹,什么你胖就是不自律,肥胖的人没有未来。
身材一般,就变得可耻。
你以为现实原本就是如此么?错。这只是一些医美机构,贩卖容貌焦虑的把戏。人们本着“花钱办事”的价值观,就跳进了圈套。
来源:新浪微博截图
今年7月,有网红因进行瘦身抽脂手术失败而去世。
来源:新浪微博截图
8月,有消防员救下了因整容失败而跳楼的女子。
来源:新浪微博截图
9月,武汉一女子整容失败,连微笑都变得困难。
有需求方有市场,在利益面前,正规医美机构,终究是少数;在风险面前,手术成功即是巅峰,失败则是大坑。再回头看“付费实习”领域,还是同样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其市场火爆的背后来源自学生们对短期价值的狂热追求。
在一些新媒体内容中,经常会出现:“最惨毕业季……”“毕业即失业……”等字样。而实习中介们,也会雇水军在网上鼓吹“付费实习”的好处,谁谁谁靠花钱买实习,从而弯道超车。
来源:淘宝简介
最后再以免费辅导,免费简历修改作为诱饵,把大家吸引过来。通过平时的沟通,还有朋友圈日常晒照,增加同学们的焦虑情绪。说白了,就是用尽办法,让年轻人们甘愿“花钱办事”。
可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付费实习”真的有用,用钱就能轻松丰富自身履历,并获得好的工作机会,那还要努力奋斗干嘛?任何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都应该被杜绝。我们的实习就业,真的不应该是这样。
付费实习,我们能拒绝吗?
在国外流行一个词叫 Networking,意思是以求职为目的所进行的社交活动。说白了就是国内实习中介们所干的事。
因为他们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最多就是人脉广一点,信息了解的深入一些。可以在同学们不知道哪有机会的情况下,提供一些指导。如果我们想省钱,拒绝付费实习这条路,然后选择免费正规的求职路径,掌握 Networking 能力就非常关键。
不用担心,普通人只要能勤快一些,具备这种能力并不难。
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点供各位参考:
(1)先明确Networking渠道。
同学们在找实习工作时,有三种渠道可以实践。
首先是强关系渠道,也就是我们周围朋友,还有校友学长们。优点是,这些人和我们有关联,索取帮助也更为容易;缺点是圈子有限,可能机会不太多。
其次是线上弱关系沟通渠道,推荐使用Linkedin软件。因为这款软件主打职场社交,在国外就是很多人开展Networking的有效工具。
优点是机会多,可以快速找到各行各业的人;缺点是因为大家互相都不太熟,培养关系需要时间,见效要慢一些。
最后是线下弱关系沟通渠道,【精英说】定期举办的社交活动。
参加线下社交活动,优点是可以缩减彼此培养关系的时间,沟通方便,机会来的快;缺点是面对面沟通,对个人的倾听与表达能力,有严格要求。
图片来源自网络
(2)Networking的注意事项。
因为找实习工作,是一个从校园迈向社会的过程,所以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求助者要摆正位置。
MIT斯隆商学院教授埃德加·沙因曾对人际关系做过研究,一个重要洞察是:
“寻求帮助时,无论是从情绪层面还是社交层面,你都将自己置于了下风。”
“寻求他人的建议、照顾、支持,是以减少自身独立性为代价。”
也就是说,当我们决定开始Networking的那一刻,自身就要做一些取舍。放低姿态收收性子,是必要条件。哪怕你在学校“呼风唤雨”,脾气个性也十分鲜明,出了校门就是成年人,没人会惯着你。
很多童鞋抱怨 Networking 没有效果,其实都是因为自己太“咋咋呼呼”,到处惹人不痛快,肯定没人帮。
第二, 被人拒绝很正常。
有些同学在找人求助时,坚持几天没有回音,或是频繁碰壁被拒后,就容易灰心丧气。
其实这很正常。
因为有些人确实很忙,帮助我们,也获得不了利益。除非是看到特别顺眼的人,顺手拉一把,否则就不会帮。
而Networking正是一种持续筛选的过程,只要坚持做,总会遇到看我们顺眼的人。
其次,在求人帮助时,许多童鞋都会寄期望于“被内推”。但我劝你对这个目标,不要太着急。
即便推荐人,可以通过这个路径获得奖金,但这个钱也有风险。一旦我们被推荐进去,惹事了,或是干几天就走人,推荐人铁定被牵连。所以他们选人会十分谨慎,如果不是特别了解,且对你非常认可,就不会推你进公司。
若想让对方了解我们,就要做好下一步。
图片来源自网络
第三,避免沟通误区。
童鞋们用Networking找实习工作时,沟通场景有三类:
线上一对一,以尊重对方为前提。
线上找人帮忙,原理和找异性撩闲是一样的。
有些“海王”习惯于广撒网,各种匹配添加,但效果未必就会好。你真不真诚,大家都能感觉出来。Networking 也是这样。
我们在加人时,要有针对性,优先找有共同爱好,或是大几届校友这类群体。
编辑申请信息时,用自己的话讲,不能用模板偷懒。
初期沟通的重点,是用我们的好奇心撬开对方的“话匣子”。对别人的兴趣爱好感兴趣,问为啥干这个事,为啥选这个行业以及这份工作?
对一些初期没帮自己,但许诺帮忙留意机会的人,也要保持联系,别不理他们。
定期反馈近况,释放善意。
等彼此熟悉后,再进行下一步。
线下一对一,创造沟通的安全区域。
若是对方同意见面,就说明他们心里有话要和我们讲。而畅所欲言的前提,是要有一个沟通的安全区域。
从见面地点、约定时间、合适的饮品、以及用小礼物感谢,这些细节都要做好。
剩下就是给对方表达机会,我们耐心倾听。不要小看这一举动,因为快节奏的工作,大家都忙到没空讲自己的故事。
若是有人愿意听,让他们有机会可以讲个痛快,对方自然会给我们提问的机会,甚至帮我们内推。
线下一对多,避免被周围人膈应。
虽然参加线下活动,是 Networking 的好机会。可因为人多嘴杂,现场一些“大牛”基本都被人围着。有些同学为了表现自己,往往会抢着说话。
这种做法看似正确,实则风险很高。
因为眼前所接触的陌生人,很可能就是我们未来的同事。所有公司的招聘手段,都是为了找到合适的人。
所谓合适,就是你的存在、表露的言辞、做出的行为,让对方感觉到舒服。做不到这些,刻意表现反而会招人膈应。所以,和一群人与“大牛”沟通时,正确做法应该是照顾一下身边人。
类似于群面,起到维持沟通秩序的作用。
谁问的多了,提醒一下。谁站在旁边没开口说话,凑过去问一下,有没有啥问题。若是对方内向不好意思,你就帮着问一嘴。
这种顾全大局的举动,“大牛”都看在眼里。做到了,被青睐的概率,也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