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娱乐圈刮起整肃风后,男明星们肉眼可见地变得越来越“阳刚”了。
曾是韩系美男的黄子韬,晒出有六块腹肌的健身照;以古装电视剧成名的王一博剪了短发,偶像选秀出道的蔡徐坤不仅蓄起胡子,还拍摄了一组展现肌肉线条的杂志照片……“小鲜肉”们一个个朝着“硬汉”转型,仿佛是与此前官方明令禁止的“娘炮”形象割席。
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本月初要求各平台“树立节目正确审美导向”,坚决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北京广电局上周发文称,当局已加强文艺创作审美导向把关,从演员选用、表演风格、服饰妆容等方面杜绝“娘炮”审美取向,不得参与“娘炮”宣传造势。
“娘炮”这个带贬义色彩的词,用于形容具女性化特征的男性,曾被《中国妇女报》列为性别歧视类禁用词。早在2018年时,娱乐圈“娘炮化”就曾掀起一波舆论争议。
当时央视面向中小学生的节目《开学第一课》请到几位青年男偶像做嘉宾,部分家长批判他们外形“不够阳刚”、“对孩子审美有影响”。官媒新华社随后以“辛识平”(谐音“新华社时事评论”)署名发文,批判娱乐圈“娘炮化”是一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不过,《人民日报》评论部的微信文章则持不同立场,认为“将男性气质等同于外表外貌,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不认同“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
相比三年前的各执一词,如今随着“娘炮”被列入官方文件,官媒的声音趋近统一。《光明日报》上月底批评影视剧主演只选容貌艳丽的“花美男”,使一些本该阳刚正气的形象变得“幼稚邪魅”;小鲜肉们为保持人气,不惜炒作绯闻蹭热度,还挑起粉丝争端。不难看出,官方把“娘炮化”与流量经济和饭圈乱象挂钩,认为是对“花美男”的追捧导致了娱乐圈的乌烟瘴气。
吊诡的是,官方文件中并未对“娘炮”做出明确定义,不少网民对此提出质疑:什么才是娘炮?是戴耳环,留长发,还是面容柔美、举止斯文?演绎女性角色的已故京剧名旦梅兰芳,《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放到今天是否都要被骂“娘炮”?还有网民担心,官方对男性形象“一刀切”,会让长相秀气、性格柔弱的男生在校园和社会上受到边缘化乃至霸凌。
关于“娘炮”的争论方兴未艾,“佛媛”又成了下一个被炮轰的对象。
随着“佛媛风”兴起,过去在五星级酒店和餐馆拍照打卡的网红们,摇身一变为到寺庙礼佛吃斋、抄经品茶的“佛媛”。不过,和其他网红一样,佛媛们也不忘在照片中显露名牌包包,在贴文下放上带货链接,吸引观众点击购买。
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的《工人日报》前天发表评论称,清净的佛门忽然混进去一群看似与世无争、实则物欲横流的名媛,“实在是罪过”。而“佛媛”们在吃斋念佛贴文下发的各种购物链接,让人不由想到《西游记》里各色妖孽,“狐狸的尾巴哪是穿了袈裟就能藏得住的”。
尽管不少网民对“佛媛”并不买账,但他们同样反感官媒下场批判“佛媛”。有人认为,文章把这个群体和“妖孽”挂钩,让本是中性的“佛媛”成为污名化女性的标签。“一堆油腻中年男戴手串喝茶,装模作样多少年了,借红色爱国流量带货的大V也是一抓一大把,怎么就没见人说他们炒作?”
封杀“娘炮”和炮轰“佛媛”,乍看之下是两件不相关的事,但它们都凸显出官媒对于大众审美的干预持续加码。而追星小鲜肉和购买佛媛商品的主力群体——女性消费者,尤其觉得自己被针对。
迈向经济独立的中国女性,正成为消费领域中最活跃的群体。有统计显示,去年中国女性消费市场规模已达到4.8万亿元人民币(1万亿新元),垂直电商70%至80%的用户都是女性。女性消费者们的需求引领了市场的走向,也对传统社会秩序和审美造成颠覆。
在中国社会陷入少子化危机之际,越来越多年轻女性却崇尚“不婚不育保平安”,迷恋花美男和描绘同性恋情的耽改剧。比起为家庭奉献牺牲,她们更专注于个人事业和享受。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女性意识觉醒的必然趋势,也是决策层要应对的挑战。
当局对于流量经济和网红带货市场乱象的忧虑不无根据,但要重塑集体审美、统一社会价值观只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自上而下的强制管控和强势引导,或许能取得一时成效,但更可能招致力度更猛、持续时间更久的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