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京广隧道4人遇难,抢险负责人详解救援过程(组图)
7月24日上午11点,在郑州京广北路隧道南出口,澎湃新闻专访了郑州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他也是此次京广路抗洪抢险负责人。其向澎湃新闻介绍,京广路三个规模隧道,经排查,在京广北路隧道中发现四名遇难者,两百多辆车。该隧道目前仍在抽水,但经摸排未发现其他遇难者。“对遇难者遗体,我们举行了很尊重的仪式,摆好后救援人员先鞠躬,再迅速抬出来。“该负责人介绍。
该负责人表示,尽管抢险任务艰难,但在”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大家齐心努力下,预计,京广中路隧道和京广南路隧道今日将打通,京广北路隧道今天有望完成抽水。
发现四具遗体,两百多辆被困汽车
“我们专业的抢险队员穿着潜水服已经摸过了,有车的地方和车附近的周边,全部摸排完了。”前述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经排查,在京广北路隧道发现四名遇难者,个别已确认身份,找到家属。此外,在该隧洞发现两百多辆车。“第一批车有265辆车。现在剩余4、5辆。能看到的车,全都进行了摸排。”他说。
摸排人员发现车辆里没有遇难者的时候,会做出“OK”的手势,如果发现问题,会握一握拳头。“对失去生命的这几名遇难者,我们举行了很尊重的仪式,救援人员摆好遗体后,先鞠躬,再迅速抬出来,由警方处理。”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被暴雨淹没的京广路隧道持续开展抢险抽水,近日市民马女士家多名亲属,一直等候在旁。7月20日,她14岁的儿子昆昆和另一名孩子在京广路隧道失联,家人们至今寻找无果。对此,前述负责人表示,四名遇难者的具体情况,由相关部门处置,他本人并不清楚。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路口监控和群众提供的视频显示,在郑州7月20日降雨开始下得特别猛之前,京广南路隧道南北出入口,都采取了电子警示,以及一定程度封路的措施。
7月24日上午八点半,澎湃新闻在京广南路隧道看到,7月23日时的20台“龙吸水”泵机,已撤掉大半。现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该隧道“上午就能抽干”。23日早上他用绳子从桥上垂下隧道测量,水深是3.6米。当时已经能看到水泵,水深已不足一米半,里面看不到任何车。
7月24日上午11点,澎湃新闻在京广北路隧道南出口看到,入隧口停着清洗车、重型铲车等装备,多台“龙吸水”仍在紧张工作。进入隧道,能看到水里还有几辆被泡车辆,铲车正紧张忙碌,将汽车从水里托出来,转移到入隧口的拖车上。
前述负责人介绍,7月24日中午京广中路隧道和京广南路隧道的排水已经接近尾声。等冲洗淤泥、清理路面,确保打通任务的完成。不过有部分设备会留在隧道里。京广北路隧道,因为是三处隧道中最长的、情况最复杂(在多条路有分流口、进隧口,隧道有拐弯),预计今晚有望完成清理,但照明设备等还需要检修,毕竟这些设备在水里泡了好几天了。
隧道过长情况复杂,抢险难度大
前述负责人向澎湃新闻介绍,京广南路隧道和京广中路隧道有路段隧顶是非封闭桥,可以从这里向外抽水,所以抽排速度较快。京广北路隧道最长、情况最复杂,堆积车辆最多,救援难度最大。“来的专家多次说,没见到难度这么大的隧道救援”。
京广北路隧道是贯穿郑州南北的京广快速路的要道,距郑州火车站西广场仅300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7月20日暴雨当天,京广北路隧道被30万立方米的积水灌满。
前述负责人介绍,该隧道主通道是双向六车道。有两个特点,一是长1.7km,二是辅道多,起伏、拐弯也多。目前,该隧道里的水还没完全抽干。现在作业的“龙吸水”,加套一根管,最多只能伸进隧道三四百米处进行抽水,两头加起来也就七八百米,隧道中间部分排水,成为本次抢险工作的一大阻碍。一开始,隧道里积水较多,“龙吸水”可以充分发挥作用,一台泵每小时可以抽1000方到1500方。等水降到一定程度,并且水往里收到一定程度,作业难度变得很大,泵机效率降低到40%,影响了整个排水进度。同时,因为隧道里面有车、淤泥和各种杂物,如生活用品,特别是碎玻璃很多,经常出现水泵堵塞的情况。
该负责人介绍,为解决该难题,抢险队伍7月23日从福建省调了全国唯一一台“坦克排水车”。这辆“坦克排水车”可以开进隧道里,后面跟着一辆大车为其提供动力和控制信号,泵可以把泥水输送到两公里外。
“现在,隧道西侧有4台泵,那边有1台泵,这个泵排量比较大,有三个管同时往外排。”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前述负责人称,现场作业的装备和人员,有从湖北、湖南、福建等地过来支援的,与隧道主体单位隧道管理中心齐心协力,进行抢险,表现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非常感动。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来支援单位有中国安能、宇通重工、陕西唐龙救援、中建五局河南公司等,还有武汉水务的专家。陕西唐龙救援和中建五局主要提供拖车,武汉安能和漯河城市管理局主要支援抽水泵。这边道有4台泵,那边有1台,排量比较大,有三个管同时往外排。
现场,正在用叉车往外托送被泡车辆的陕西唐龙救援队长李汉军,从7月23日上午9点多,一直忙碌将近30个小时,没有休息。他说,自己起初的工作,主要是进水搜查摸排遇难者。他今年47岁,称自己不感觉累,因为这是一份责任。“我们有特定的手势。只是一个挥手的动作,在别人看来很简单。但我们这个手挥出去,代表着一份责任。”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