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关系:欧盟暂缓批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曾被誉为“历史性投资协定”(组图)
欧盟(EU)与中国的关系,越来越显紧张。周二(5月5日),历经7年于2020年底谈判达成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面临触礁,欧盟当天表示将“暂缓”将此协定交付欧洲议会审批,引起国际关注。
不过,欧盟强调暂缓并不代表“中止”协议。
欧盟同时表示,将提出新法案,防堵中资并购或参与招标饱受新冠疫情打击的欧洲企业。
外界分析,中欧关系急转直下主要来自新疆人权议题。今年3月,欧盟宣布就该议题制裁中国官员。北京随后宣布制裁10名欧洲议员、学者及4个实体,双方关系越显紧绷。
目前为止,中国尚未就欧盟的这一举动做出官方回应,但各界评估北京有可能采取强烈反制。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教授冯仲平向香港《明报》分析,北京与欧盟并未放弃协定,未来双方都需适应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新局面,“有合作就不会脱钩”。“只是说现在政治气氛不太好,先等一等不要着急,下一步取决于双方如何互动。”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是什么?
2020年12月30日,习近平通过视频连线和欧盟领导人及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晤,中欧共同宣布完成了投资协定谈判。
根据法新社,欧盟执行副主席东布洛夫斯基(Valdis Dombrovskis)在周二接受采访时称:“欧盟委员会已暂停与《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相关的政治延伸活动。在目前的情况下,欧盟对中国实施制裁,中国也反击并制裁包括欧洲议会议员在内的相关人士。目前环境无益于批准该协定。”
东布洛夫斯基又说,未来该协议的前景要看双方关系如何演变。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磋商过程长达7年,并经过35轮谈判。简单来说,该协议旨在放宽对在中国经营欧企的限制,譬如要求欧企须与中方企业合作营运,需分享技术等,同时争取扩大欧盟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领域,包括电动车,金融及医疗行业等。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还希望中国降低对欧洲投资的严格规定,至少逐渐达到欧洲市场对中国资金开放的水平。此外,中国被要求承诺遵守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关于强迫劳动之规定。
根据资料,2020年,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
不过,位于欧盟总部布鲁塞尔的智库布鲁盖尔中心(Bruegel)研究员艾西亚(Alicia García-Herrero)分析称,《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旨在代替25项欧盟成员国与中国的双边投资协定,根本上是为了减少欧洲投资者在中国投资的不确定性。
艾西亚称,《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显示出欧盟与美国之间的矛盾或竞逐关系。因为,欧盟似已意识到与美国的经济实力相比,欧盟的政治影响力仍不足。欧盟因此引入“战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策略,希望证明在不倚赖美国这盟友的情况下,亦能决定自身在世界的地位。而这“显然和当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执政时,美国与欧盟关系恶化有关。”
德国未来动作值得关注
事实上,许多分析都指出,多年来,欧盟第一大经济体德国是《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主导者,该协定对德国的汽车制造商十分关键。
今年九月将离职的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亦一直将该协定视为其离任前的最核心经济协议。
政治评论家克鲁斯(Andreas Kluth)在彭博社专栏称,就欧盟来说,与其具体签订《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不如将该协定置于悬而未决的情况,反而能维持与中国更大的谈判空间。他认为,德国与欧洲须明白,当下的问题是欧洲与中国在价值观上的冲突,而“欧洲无法假装中立下去”。
无论赞同或反对这一举动,如今协定已经宣布暂缓。一向强调要与欧盟修复关系的美国,如何回应欧盟此次行动,以及主导该协定的德国未来与中国及美国的互动如何,都值得进一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