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2日 33.3°C-33.5°C
澳元 : 人民币=4.7
墨尔本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陷害布兰妮·斯皮尔斯》:一部震撼纪录片引发的明星文化反思(组图)

2021-02-17 来源: BBC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大家都在谈论我的一举一动,为什么不放过我?(Everybody's talking all this stuff about me. Why don't they just let me live?)”

布兰妮·斯皮尔斯(Britney Spears)在她的2004年版单曲《我的特权》(My Preorgative)中唱过这样一句歌词。

《陷害布兰妮·斯皮尔斯》:一部震撼纪录片引发的明星文化反思(组图) - 1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从尚未成年的时候开始,布兰妮·斯皮尔斯就一直被摆在既闪耀且冷酷的聚光灯下。

超过15年之后,一部新纪录片《陷害布兰妮·斯皮尔斯》(Framing Britney Spears)在美国推出并上线的一个星期里,这句歌词里的一字一句再度回响。

这部由《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制作的电影将焦点转向2007年布兰妮于公众面前情绪崩溃之前在媒体那里受到的对待,以及有关她的成年监护令争议——这项法律安排使得她对自己生活和演艺生涯的很多方面都没有控制权。

该纪录片引发了人们新一轮的批评,关于她在21世纪初的明星文化泡沫里所受到的对待,并由此激起媒体界的一些灵魂拷问。

“对于布兰妮·斯皮尔斯身上所发生的一切,我们都难辞其咎,”上周二(2月9日),英国《魅力》(Glamour)杂志在Instagram上向布兰妮致歉的一条帖文这次写道。

《陷害布兰妮·斯皮尔斯》:一部震撼纪录片引发的明星文化反思(组图) - 2
《陷害布兰妮·斯皮尔斯》:一部震撼纪录片引发的明星文化反思(组图) - 3

博客作者佩雷斯·希尔顿(Perez Hilton)也作了类似的表示,他说对自己过去的做法“很抱歉”。

在自己上周的播客(podcast)上,希尔顿说:“我过去的言辞和举动是错的。我很恶劣、刻薄、残忍、不管不顾、烂透了。我已经不仅公开地对布兰妮道歉,而且私下里也道过歉。”

在这样的集体反思当中,布兰妮当年在娱乐媒体机器手中所受到的对待如今看来令人觉得老土过时——但是这种作为明星的历程真的有改变过吗?

“一场实验”

明星在人气处在高峰时受到侵扰并失去隐私,本算不上什么不寻常的事。

然而,在布兰妮身上,一个从少女时代起就带着人为塑造的、被赋予性意味的“邻家女孩”式天真形象走天下的年轻女性,聚光灯的照耀显得格外猛烈。

《陷害布兰妮·斯皮尔斯》:一部震撼纪录片引发的明星文化反思(组图) - 4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布兰妮在2000年MTV颁奖典礼上的表演

“我们能看到布兰妮就是一长串女性艺人当中的又一个——从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到惠特妮·休斯顿(Whitney Houston)再到艾美·怀恩豪斯(Amy Winehouse)——她们受到评判,不是基于她们创作的作品,而更多是她们在媒体当中被呈现的方式,”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的文化历史学者露茜·罗宾逊(Lucy Robinson)说。

再清晰不过的例子,是2003年布兰妮接受美国记者戴安·索耶(Diane Sawyer)的电视访问时发生的事。

“她就像一个实验室的试验,被用来测试平步青云的名气能有多大的绝缘力,”这名电视记者当时这样向观众说道,“记住一点,没有高中和大学生活可以来尝试约会,没有在寂寂无名之下试错或做出尴尬选择的余地。”

尽管表面上有着这样的认识,但是索耶的提问语调却是一直持续且带着责问地聚焦在布兰妮的情感关系和性生活上,令这个当时21岁的女孩落泪。在访问的某个时刻,索耶甚至表示,这名歌手“令这个国家很多做母亲的人失望”。

双重标准?

那一次访问甚至从另一个方向施压——对布兰妮的私生活进行猜测。

作为一个精致的少女模范,她曾誓言自己会在婚前守着童贞,但是后来却登上头条,承认自己已经和明星男友贾斯汀·蒂姆伯莱克(Justin Timberlake)破了戒。

到两人分手时,蒂姆伯莱克通过在自己的歌《为我泪流成河》(Cry Me a River)的音乐视频当中安排了一个外表像布兰妮的偷情者,激起了有关布兰妮不忠贞的流言。

《陷害布兰妮·斯皮尔斯》:一部震撼纪录片引发的明星文化反思(组图) - 5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在2002年分手之前,贾斯汀·蒂姆伯莱克与布兰妮·斯皮尔斯曾是媒体眼中甜蜜的一对

索耶在访问中尖锐地质疑布兰妮的品格,令她情绪激动。

“对布兰妮处女之身的执念,绝对是凸显了男女之间在性方面的双重标准,但是更严重的是,它凸显了性剥削以及对年轻女孩的物化,如何制度化地存在于媒体和流行文化的核心,”罗宾逊说。

“在那样的语境下,没有空间让年轻女性去掌控或者有动因去探索她们自己在性方面的事情。相反,她们却要为成年男性将她们性欲化负担责任,在行业内如此,在观众中间也是如此。”

在开始自己单飞艺人生涯的同时,蒂姆伯莱克在电台访问中肆意地谈论自己得了她的处子之身。与布兰妮分手后,他在2003年全英音乐奖(Brit Awards)颁奖礼的舞台上众目睽睽之下似乎摸了凯莉·米洛(Kylie Minogue)的臀部,令他有了“Justin Trousersnake(裤内蛇贾斯汀)”的外号,之后他又在2004年超级碗(Super Bowl)中场秀当中制造了珍妮·杰克逊(Janet Jackson)那次声名狼藉的“走光”事件。

“缺乏同理心”

另一方面,随着布兰妮与舞蹈演员、她两个孩子的父亲凯文·费德莱恩(Kevin Federline)之间的婚姻破碎,围绕布兰妮私生活的各种孜孜不倦的猜测再度继续。

之后就是2007年那次非常公开的精神崩溃,布兰妮在赤裸裸的镜头面前剃光自己的头发,行为失常并最终由救护车送到医院,然后被认为是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危险,从而需要戒护治疗。

她的父亲杰米·斯皮尔斯(Jamie Spears)从2008年起就一直是她的法定管理人,或者叫成年监护人,这是由于对布兰妮的精神健康有所担忧。

《陷害布兰妮·斯皮尔斯》:一部震撼纪录片引发的明星文化反思(组图) - 6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布兰妮剃下来的头发有一部分在eBay上高价出售

媒体对这个崩溃历程的紧密报道,《卫报》(The Guardian)的电视版副主编汉娜·戴维斯(Hannah Davies)说,彰显了“对于布兰妮是严重缺乏同理心”。

“一种明白的去人性化发生了。一种感觉就是布兰妮的行为被看作是存在于一个平等宇宙,脱离了所有那些处在聚光灯下所承受的焦虑和压力。”

“那些对她的审判还那么受到社会的接受——想想所有那些嘲笑她崩溃的周边小商品,那些说布兰妮活过了2008年的贺卡和马克杯。回头去看,我觉得那些东西感觉是那么低俗。”

播客《Standard Issue》的作者兼联合主持人珍·奥福德(Jen Offord)认为,社会传统上一直“将不信任女性或者不认真看待她们的健康当成社交共识”。

“我和布兰妮大致同龄,所以我想直到剃光头事件的那段时间以前,我都没想过原来是媒体对她特别地狠,”她说。

“当时对我来说是一种痛苦的领悟,她到底病得有多严重,可是围绕这一切的公共传播却是那么持续不懈地不友好。”

之后的观念转变来自于人们对精神健康以及媒体在当中的角色有越来越多的了解——特别是在去年《恋爱岛》(Love Island)主持人卡罗琳·弗拉克(Caroline Flack)死亡之后。

《陷害布兰妮·斯皮尔斯》:一部震撼纪录片引发的明星文化反思(组图) - 7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卡罗琳·弗拉克之死引发人们呼吁,媒体和社交网络要"#BeKind(仁慈)"

“在她自杀之后,公众忽然极度关心媒体的友善程度,但是我们作为公众,消费的正正是那些对她围追堵截的文章——没有我们对主人公有时非常明显的精神状态下滑,这些文章就不会被写出来。”

“仁慈不应该只是事后反思才有。”

一个新时代到来了吗?

于是,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待名人的方式有所软化了?

评论人士麦克·赖特(Mic Wright)说,去年对于少女组合“混合甜心”(Little Mix)成员洁希·尼尔森(Jesy Nelson)离队时那些指出需要保护她精神健康的正面回应,显示媒体明白了这一切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赤裸裸地残酷”。

“小报知道自己要在嘴上敷衍一下对精神健康和隐私权的关注,但是它们仍然对于某些明星特别痴迷,要将他们放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他说。

但是尽管有越来越强的意识,但是汉娜·戴维斯仍然不肯定明星的生态系统是否一定变得更友善了——还是说,仅仅是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演变出了一个“新的行业结构”。

《陷害布兰妮·斯皮尔斯》:一部震撼纪录片引发的明星文化反思(组图) - 8

 洁希·尼尔森表示,为了自己的精神健康,她需要离开"混合甜心"

“我认为,我们现在对精神健康有更好得多的认识,但是即便如此,看着布兰妮承受狗仔队的高谈阔论,以及那样的新闻标题,并不是2000年代末独有的现象。”

“我们仍然能看见一些明星被媒体利用和不当对待,而电视真人秀和社交媒体的冒起只不过是令这种监控审视更加持续不断,并且更加源源不断地输送出这样的人物,让小报能够捧杀。”

“BBC系列节目《明星:一个21世纪的故事》(Celebrity: A 21st Century Story)展现了这种关系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包括Instagram和YouTube,来生长和变化。”

但是,虽然这些平台的力量可能是有破坏性的,就像尼尔森在离队前经常谈论的那样,它们也可以令明星更加有权力。

“掌握控制权”

假如这一切是在2000年代初,会不会对布兰妮有所帮助?

它其实已经间接帮到了她。围绕她的成年监护权所进行的法律斗争,已经在一场叫做“#FreeBritney(让布兰妮自由)”的网络倡议背景下一步步展开,带头的粉丝们相信,布兰妮是在非自愿的情况下受到了控制。

“社交媒体允许明星掌控自己的真相和迅速辟谣,”《独立报》(The Independent)的观众部门主管贝丝·阿什顿(Beth Ashton)说,“当一个人立即出来反驳某个说法,并且分享给他们数以百万计的关注者,就不可能再被忽略了。”

“故事发生了改变,标题也发生了改变。”

然后,在纪录片出来后,现年39岁的布兰妮选择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公众不可能知道“那个生活在透镜背后的真实的人”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换在2000年代初,推特(Twitter)和Instagram会比传媒产业更善待布兰妮吗?”阿什顿说。

“我不确定,但是至少,就像她在她的成年监护权官司期间和纪录片上线之后发布的那些帖文那样,会给她一个发声的机会。”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电话: (03)9448 8479

联系邮箱: info@mel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