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大重组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传主任李磊请辞(图)
本文综编自联合早报、自由亚洲台,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有逾五十年历史、在学术界享负盛名的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明年面临重组。有消息指,中心其中一名主任李磊在校方提出重组后请辞。外界猜测,在《香港国安法》实施后,曾被指“勾结外国势力”的“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受外部压力决定重组。
中大:绝不是因外部压力而重组中心
《联合早报》引述立场新闻报道称,中大昨天(25日)发声明强调,重组旨在提升现有服务,将馆藏更广泛提供予各地学者使用,就“一些传闻指中大受到外部压力影响”而重组,校方坚称“绝无其事,有关传闻全属虚构。”
声明中罗列重组计划三大重点,包括开放资料供查阅、保存原始历史资料、纪录片放映服务和学术交流。在开放资料方面,中大承诺将有关馆藏开放予各地学者,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日后将由中大图书馆提供支援,将中心馆藏数码化,中心提供的纪录片放映、研讨会等,改由中大图书馆及中国文化研究所继续支援;另外,中心现存的馆藏将作为一个命名馆藏,整合至中大图书馆中,“以彰显其学术价值”。
声明又指,重组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与中大图书馆、中大中国文化研究所的服务整合,工作需时,转型期间,藏品将继续开放予当地及国际研究人员,但未有提及转型需时多久。一份曝光的中大“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内部通讯提到,中心将于2021年展开重组,结合“崭新数码科技整合和善用资源”,中心的馆藏日后会交由大学图书馆管理。通讯并称,中心外籍主任李磊(Pierre F. Landry)辞去中心主任的职务;另一名主任赵志裕将在明年1月起,协调中心的重组工作。
据悉,中大“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前身为“大学服务中心”,1963年由西方研究中国大陆的学者在港设立,专为海外来港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服务,成为该领域的大本营。1988年中心加入中大,1993年更名“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多位知名学者曾于中心出任要职或参与研究,如纽约大学法学院资深教授孔杰荣(Jerome Cohen)便是中心首位主任。今年逝世的知名学者傅高义(Ezra F. Vogel),也曾在1992年至2015年间出任作为中心重要组成的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
知情人士:突提重组是不智
不过,消息惹来多方揣测。自由亚洲台获中心内部的知情人士透露,最近才获知重组的消息,虽然大学声称重组为完善中心服务和加强中国研究,惟他认为在现时香港政局动荡下,突提重组是不智,亦容易令人误解,要改组都不应是这时候,最近中心亦收到不少人来信要求中大不要在这时候做这样的动作。
他又称,李磊疑当获悉重组的消息后,就向中心请辞,不少同事认为因仍未清楚重组实情,李的辞职是冲动的决定。现时他仍与校方联络,要求详细交代。
至于今次重组的原因,该知情人士估计,与中心一直被诬告是勾结外国势力、间谍中心有关,又加上占中三子之一的陈健民在2014年雨伞运动时曾任中心主任,故要重整中心。
中心属重要中国研究学术交流中心独立性日后成疑
另一位不愿具名访问的中大教职员,虽然并不属于中心,但从同僚口中获悉消息。他估计重组将中心的体制分拆,所有与中国研究有关的部门和资源整合。该中心过去数十年是世界对中国研究的重要资料库和学术交流中心,活跃于学术活动,促进国内外学者了解中国,担心中心重组后会失去原有独立性,自由学术活动会受到限制。他叹言,早前中心创始人之一傅高义的离世,加上中心突然重组,好似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他又认为,中心的馆藏会交由图书馆管理,虽然中心的珍藏未必会有筛选,但忧虑图书馆有独立一套管理方式,如需要入场人士限制,部分珍贵馆藏需要闭架管理,相较于中心开放各类人士自由参阅,多一重困难度。
《开放杂志》总编辑金钟:或与港政局有关
早于80年代已认识该中心的《开放杂志》总编辑金钟受访称,对重组和李磊的请辞消息感到意外,认为不排除与现时香港政局动荡有关,加上陈健民曾任职中心主任,或有人认为在《港版国安法》生效后要整顿一下。
金钟说:这是与香港整个气氛有关,尤其是国安法颁布后,很多人都被秋后算帐,不少学生领袖和黎智英被起诉。(重组)我觉得是不可思议和笨拙,对北京而言,要如此对付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个研究中心,此举是非常不聪明。最近几年来的学生运动和民主运动、占中运动和反送中运动,中心都是不介入,他们只是搞资料,而且资料只是客观材料。
他叹言,中心一直只纯属学术机构,过去处事非常谨慎,从来不介入政治事件,在邀请学者演说不会碰到高度敏感人物,不明白中心竟受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