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高手”张清华:每一类资产都有自己的职责,投资的乐趣在于应变与进化
张清华,可能是易方达基金在外界最有影响力的基金经理之一。在业内他被认为是股债混合投资领域的强者。但现在的他更像一个“全职高手”。
《全职高手》的主角叶修有一把“千机伞”,拥有盾、战矛、步枪、太刀、战镰、法杖、忍刀、东方棍、骑士剑等多种形态,可根据不同场合做出相应变化。
这就像张清华,熟稔各大类资产配置的规律、有应对不同市场环境的能力。不同形态的资产在他的手上都有法度,有模样,而且会混合组织、融会贯通。
张清华相信一线调研的力量,也理解认知的价值,更信奉投资本来就要不停学习和进化的原则。“投资没有终极的模式,不会因为学了独门秘籍,就能行走天下”。
而他对于不同资产类别投资本质的概括能力、对各类资产配置策略的掌握,业内也少人能及。这是他的“老本行”,也是看家的本领。
01
“无形的手”正在熨平“周期”
张清华反复强调,做投资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人要不停学习和进化”。投资没有终极模式,市场也不会长期停留在某一状态中。更不存在靠一门独门秘籍,能够永远战胜市场,横行天下的情况。
投资只能不停的演化。所以往往需要不断的“反思”与“回头看”。为什么越资深的投资人会越谨慎、越“胆小”、越低调?是因为认识到了这点!
张清华认为,5年以前中国的经济周期是比较明显的,围绕着周期起伏金融、经济数据的起落也比较明显,也带动了市场的涨跌。因此,根据宏观做大类资产配置的胜率很高。
但最近几年,不光是中国,全球来看都是如此:“无形的手”在熨平周期。国内也是如此,决策层通过政策的精准调整,使得经济的“波浪”变小,这就会使得这几年自上而下的投资人效率有所回落。
“当自上而下比较好赚钱的时候,那就自上而下;但是当自上而下不好赚钱的时候,就要做调整和应对。”这是张清华的应对思维。
张清华如今率领的团队,是易方达混合投资团队,特长就是“多策略”。通俗点说,对于机会的广度有充分认识,在各大类资产间做有效配置。
02
疫情是一个“期权函数”
张清华不否认,今年做投资会有“迷茫感”,史所未见的“疫情”,前所未有之市场变局,该如何应对?
就要临场决定、当断即断。
比如四五月份的时候,如果冷静就会发现,宏观的局面已经相对清楚,经济复苏的斜率已经成为投资里相对次要问题。
这意味着,政策“收”的趋势日益明显,这时候固收类资产可以“撤”!此时,静态估值高低的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整个市场的逻辑。
那张清华对疫情的未来影响如何看待?
张清华认为,如果疫情影响算一个函数的话,它就是个期权,期权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演归零。
“疫情是一个会不断衰竭并最终在某个点归零的因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越往后越在衰减,越往后疫情对整个经济、对整个社会的边际递减。当然这个对债券市场当期是不利的。”
经济一定会复苏,是V型还是L型已经不重要了,增长70%、80%还是90%也都是细节,大趋势最关键。后来果然债市大幅调整。
这个就是多资产配置的“智慧”吧。
03
关注时间价值
如果问股票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做时间的朋友”可能是最常听到的话。
而对于张清华来说,不仅是股票,很多类资产都是时间的朋友,都有时间的价值。当然也要仔细去做区分,也有很多资产没有。
比如,他认为,票息是有时间价值的,久期没有时间价值。
这句话的含义是,票息会随着时间积累,但久期以及与它相配的债券收益水平会随着时间而衰竭。
类似的好企业(的股票投资)是有时间价值的,而坏企业则没有。
在他的策略世界里,有时间价值的可以长持,而没有时间价值的东西则须更多的考虑均值回归的机会,周期性的机会。
而对有周期的东西,他会非常注重它的赔率和胜率。
赔率下降,应该止盈。那个时候不要再讲基本面数据,因为当市场热的时候,永远看不到负面的东西。这就有点像A股的估值涨到100倍的时候,看的都是利好的消息。
如果有长期价值的东西,可以放心大胆做,可以长期持有。但是很多如果只有阶段性价值的东西,不能够过于乐观。
04
大类资产配置的本质不是“择时”
据choice的统计,截至三季度,张清华管理资产超过700亿,对于这样大量的资产,他管理的核心理念之一,顺风时务必满舵——通俗的说法是,有机会赚钱的时候要多赚一点。
张清华认为,公募基金大的投资本质上说,要把客户钱当做自己的钱去管,有机会就去做,没有机会就要收。没有机会硬找机会,那就会“出错”或亏钱。
而他的优势在于,他不是做单一资产的。而不同资产类别的机会发生的时点往往不同,给了他空间、时间上配置的发挥余地。
“往往会发现股票没机会的时候,债有机会。债没机会的时候,股票有机会。其实,大类资产的本质不是择时(而是比较),是观察哪些市场更有机会的时候,更多的参与那些市场。”
张清华透露,他每个产品的收益来源都是非常多元化的,今年在定增、大宗交易,包括新股申购等收益较往年更为丰厚。他希望收益越来越多元化,保证每一块客户资产都能多挣点钱。
而这种多元化其实会让组合更均衡,或者说看起来表现起来更稳定,单一的策略对组合的影响就会尽量小。
05
不同的资产承担不同的责任
张清华对资产类别的认知与众不同,这点之前很少人了解。
比如,对于金融地产这样的高分红、低估值的股票,他认为,本质上可以把它当成股票和债券之间的中间类别资产来看。
如果把这些股票完全当成股票,那它们占用的权益敞口,会降低你配置风险资产的收益率水平。
比如,过去几年,消费医药是80%以上时间是跑赢市场的,只有百分之二三十时间跑输的。但是金融地产是80%的时间是跑输的,只有10~20%是跑赢的。
但作为一类中间资产,比较其分红与风险收益率与其他资产的关系,可能更为关键。
很多人会讨论,巴菲特为什么买银行股,张清华的解读是,可能老巴也在把这类资产当中间资产,定位清晰以后,也不纠结、不难受,可以拿的长期一点。
在更大的投资谱系里,张清华会把每一类资产归类,包括债券,转债,股票。哪个行业、哪些公司、哪些适合做防御、哪些适合做底仓,等等。归完类以后,会比较明白,每一类资产承担什么样的任务,什么样的职责。
这个职责不是市场公认的,标签化的,而是根据其资产特性来分的,来组织的。
06
好公司不要太在意估值
张清华也涉及一部分股票投资,他的总结是,好的公司不要太在意估值的问题。很多东西短期估值不合理,可能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投资人还没有理解它的长期意义。
比如,在2017、2018年的时候,某医药公司定增,公司很好、壁垒很强,业内当时多数人报价是93折参与定增,结果某机构一把以97折的价格全拿走。后面这家公司股价基本一年每年翻一倍。
虽然那个时候100倍很少人理解,但是后来市场普遍接受它的商业模式,慢慢接受高估值。所以如果觉得真的好的公司,估值短期贵一点点,不是问题。
贵和便宜其实是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是不是合适,可能不同人看法不同。
有些人视野更远。有人看的可能就看一个季度,有些人看的是一年,有些看三年,有些看五年。在不同的维度下,一个公司同时买或卖都是合理的。
很多时候基金经理在不同的维度考虑这个问题。可能站在半年、一年角度,觉得卖掉公司合理;有人站在三到五年角度觉得应该买入。这本质不矛盾。大家赚不同的钱。
07
和优秀的人交流
张清华其实很享受参与路演的过程。
他认为,投资经常陷在一个圈子里面思维会固化,能够跟各行各业的优秀的人交流,本质上也在提升对社会认知的层次。
在研究前瞻性方面,张清华用他比较喜欢下的中国象棋举例,初学者可能只看当前这一步;稍微厉害的人,这一步就知道下一步应该走哪一步;更厉害的看两步;再往下就三步,水平是和看到的未来是挂钩的。
08
未来会加入更多资产
金融学里面,市场类别越多,综合在一起,所获得的风险收益比就越好,单位风险所能够收获的收益越高。
所以混合资产未来可能加入的资产类别会越来越多,比如黄金、商品,甚至海外资产、汇率,都应该去做。
但是,张清华认为,应该这么做和短期要不要这么做,不一样。路要一步步走。
做投资,他希望是自己搞懂了,不再是“韭菜”了,再进入。要避免什么都不懂就直接进去了。每一类资产、每一个策略还是自己要有适当的信心,才能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把它纳进来。
09
团队作战
张清华的变化也来源于团队的构建趋于成熟,现在易方达的混合资产团队已经成为有实力、有能力、能打大仗的团队了。
张清华坦诚他刚开始做基金经理的时候,个人为主,规模也相对较小,一心一意靠个人去做自上而下,包括做转债、交易等是可以的。
但如今的管理规模决定了,需要整个团队团结一致、分工把口的把投资做好。
他认为,团队构建的核心本质是希望回馈给基金更好的表现。表面上,一支优秀的公募基金背后是某一个基金经理,其实真实的背后是一个团队的能力。
如今易方达成立了一个混合资产板块团队大概有30多人,不仅能够继续深入研究宏观和资产配置,还能发展自下而上的能力。整个团队不光是会考虑股票自下而上,可能在纯债,包括多策略,增强收益都在做。
此外,团队站在整个平台其他人的肩膀之上。底层研究由公司层面的研究部提供。此外易方达基金也有价值型的、成长型、风格均衡的各个团队,每个团队的专长会不断交流,也能互相取长补短。
在混合资产板块里,也有和权益相关的研究人员,但他们更多的是在易方达的肩膀上做权益的策略研究。在买方团队之上的买方研究,类似于行业里的基助这样的位置,帮助消化其他平台提供的信息,做研究员和投资经理之间的纽带,去进行信息筛选、加工和提炼,同时又把一些问题、想法、反馈的观点贯彻下去做一些跟踪研究。这样的循环,可以给基金经理解放更多的时间。